宋偉麗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慢性遷延性疾病,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包括感知障礙、主動性缺乏、思維障礙、廣泛的認知障礙及意志減退等[1],該病病程長、發(fā)病率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交能力都會急劇下降,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2]。通常選擇藥物治療方式,但是效果不理想[3],因此,目前臨床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癥的關鍵是怎樣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生活質(zhì)量以及護理滿意度[4]。有研究表明,以藥物治療為基礎,對患者施以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5]。介于此,本研究以常規(guī)護理為基礎,選擇東營勝利醫(yī)院于2017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接收的200 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實施運動干預聯(lián)合心理護理干預,旨在分析及探討運動干預聯(lián)合心理護理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和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現(xiàn)將具體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東營勝利醫(yī)院于2017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接收的200 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實驗組中男52 例,女48 例;年齡18~54 歲,平均年齡(35.87±6.05)歲;病程6~65 個月,平均病程(33.97±10.35)個月。對照組中男55 例,女45 例;年齡23~58 歲,平均年齡(36.92±7.03)歲;病程8~64 個月,平均病程(35.97±9.35)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的患者均自愿參與本課題,患者及其家屬清楚課題的研究內(nèi)容,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主要護理內(nèi)容包括:對患者的服藥方法及注意事項、合理飲食做好指導、病房護理以及對患者進行健康宣講教育。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運動干預聯(lián)合心理護理:①運動干預:以患者的康復情況為依據(jù),設立舞蹈、羽毛球、乒乓球等訓練班,此外,于每天早晨和傍晚組織患者做體操,使患者的反應能力及協(xié)調(diào)能力得到提高[6]。運動前,護士需組織患者做熱身運動。訓練1 個月以后,可以組織開展友誼賽,并設立一系列獎品,可激勵患者調(diào)整訓練狀態(tài)[7]。②心理護理:患者剛?cè)朐簳r,護理人員應加強同患者的溝通交流,一方面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另一方面加強了解患者的愛好及特點,從而完善患者資料[8]。患者治療21 d 后,可通過對患者進行音樂療法使患者放松心情,調(diào)整患者心態(tài),使患者能夠更加信任護理人員[9]。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護理滿意度主要分為不滿意(分值<80 分)、基本滿意(分值為80~89 分)以及非常滿意(分值為90~100 分)3 種。滿意度=(基本滿意+非常滿意)/總例數(shù)×100%。
1.3.2 比較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10]將患者的康復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 級,康復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3.3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評分 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評價指標包括社會職能、心理職能、生理職能以及自我認知等4 個方面。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越好[11]。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不滿意2 例,基本滿意40 例,非常滿意58 例,護理滿意度為98%。對照組不滿意15 例,基本滿意45 例,非常滿意40 例,護理滿意度為85%。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8647,P<0.05)。
2.2 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者顯效55 例、有效42 例、無效3 例,康復總有效率為97%。對照組患者顯效40 例、有效32 例、無效28 例,康復總有效率為72%。實驗組患者的康復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3.8595,P<0.05)。
2.3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社交職能、心理職能、生理職能、自我認知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社交職能、心理職能、生理職能、自我認知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慢性精神分裂癥具有兩大特征,即易反復、病程長,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質(zhì)量[12]。適當運動可以使患者的機體功能得到一定改善,從而促進患者康復,治療精神分裂癥疾病的目的不止有使病情得到緩解或延長患者生存時間,還有預防此病反復發(fā)作和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得到改善[13]。有很多因素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如精神癥狀等,所以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是衡量患者是否康復的主要指標之一,運動干預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的精神癥狀得到緩解[14],針對因為用藥而引起患者體重增加、代謝綜合征(如高血脂和高血壓)也同樣有明顯的抑制作用[15]。其次,適當運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思維敏捷得到提高,使其思維貧乏狀態(tài)得到緩解,幫助人們盡可能快的回到社會,使其生活質(zhì)量提高[16]。心理護理能夠幫助患者建立人際關系網(wǎng),重塑患者的人際信任感和安全感,有效改善與他人的不良人際關系[17]。因此,分析及探討了運動干預聯(lián)合心理護理對200 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和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效果理想。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8647,P<0.05)。這表明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予以運動干預聯(lián)合心理護理的干預方式,能夠使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得以提高。實驗組患者的康復總有效率9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3.8595,P<0.05)。表明運動干預聯(lián)合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護理前,兩組患者社交職能、心理職能、生理職能、自我認知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社交職能、心理職能、生理職能、自我認知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運動干預聯(lián)合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這與以前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18,19]。
綜上所述,針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運動干預聯(lián)合心理護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康復效果及生活質(zhì)量,效果理想,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可以在臨床上加以推廣以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