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晨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 200050)
根據IMT-2020規范要求,5G的用戶體驗速率需達到100 Mb·s-1以上,對于熱點高容量場景速率需達到1 Gb·s-1以上(峰值速率20 Gb·s-1), 單位面積容量提升到10 Mb·s-1·m-2,并確保 500 km·h-1高速移動中的通信業務質量[1]。這些指標相對于4G的IMT-Advanced標準[2]有大幅提升。為滿足需求,論證移動通信信號傳播模式不選擇地表波和天波的原因,從基礎理論的角度分析頻段高低對覆蓋、容量及質量的影響,提出除了國內運營商選擇的2.5~2.7 GHz(n41)、3.4~3.6 GHz(n78)以及4.8~4.9 GHz(n79)頻段[3]以外其余頻段的分配方法,以滿足不同場景的需求。
無線電波的傳播模式分為地表波、天波及空 間波。
地表波傳播容易受地形影響。對于導電性能好且中等起伏的地形,如平靜的河海,電波損耗小,通信質量高。然而,5G技術主要應用于經濟高度發展的大城市,且面向物聯網;城市中的瀝青路面在干燥環境中的電導率偏低[4],對電波的吸收作用明顯,且城市地形以不規則地形為主,建筑物密布,同樣阻礙地表波的傳播。
天波傳播可靠性差。由于電波傳播路途遠且電離層的時變特性明顯,因此多徑衰落嚴重[5];電離層自身也會對電波產生吸收作用[6],尤其在白天,吸收損耗更大;太陽黑子活動也會進一步加劇吸收損耗[7]。
除此之外,適合地表波和天波傳播的頻段只有甚高頻(Very High Frequency,VHF)以下的低頻頻段,容量有限。
空間波傳播不可緊貼地面進行傳播,這是空間波與地表波的本質區別之一。因此,需通過新建基站來解決陰影衰落問題,并提高天線高度以增大傳播余隙,使其大于第一菲涅爾區半徑[8],從而增大傳播距離。這種傳播模式的優點是電波受地形影響小,可靠性高。盡管建設成本大,但確保業務質量是需要優先考慮的。因此,5G移動通信只可選擇空間波傳播模式。
2.1.1 從大氣穿透損耗角度分析
根據自由空間的傳播損耗公式:

式中:d為發射機與接收機之間的距離,單位為km;f為無線電波的頻率,單位為MHz;傳播損耗L的單位為dB。對式(1)取反對數,傳播損耗與距離和頻率均成正比。電波頻率增加到n倍,如控制傳播損耗不變,則覆蓋半徑會下降至原來的1/n。
2.1.2 從雨衰角度分析
雨衰分為吸收衰減和散射衰減,其中吸收衰減更為嚴重[9]。在低于100 GHz的頻率范圍內,雨衰與電波的頻率正相關;在低于10 GHz的頻率范圍內,雨衰與電波頻率的關系曲線的一階導數較大,增長率明顯。
2.1.3 從固體介質損耗角度分析
對于同一種建筑物介質,無論是入射介質時的反射損耗,還是在介質內部的吸收損耗,均隨電波頻率的增大而增大[10],而且電波的繞射能力與其頻率反相關,低頻率電波可以到達高頻率電波難以到達的地方。
2.1.4 覆蓋問題改善措施
在不改變頻段的前提下,能顯著提升覆蓋率的有增大發射機功率和增加基站數量兩種措施。
(1)增大發射機功率。這一措施的施工量小,但是對于信號覆蓋的邊緣地帶,由于環境的高隨機變化性,信號穩定性難以保證,而且單一提升發射功率會導致電力成本劇增。
(2)增加基站數量。這一措施可確保邊緣地帶的信號穩定性,但施工量較大,而且基站數量增多,總耗電量也會增大。除此之外,基站密度增加時,站址規劃需更周密嚴謹,以避免導頻污染。
因此要原則性地改善覆蓋問題,應選擇低頻率的頻段。
2.2.1 從理論容量角度分析
根據香農公式:

式中:B為信道帶寬;S為信號功率;n0為噪聲功率譜密度。信道容量對業務的影響有兩方面。一方面,對于單一接入業務,信道容量越大,最高傳輸速率也越大;另一方面,當傳輸速率為定值時,信道容量越大,可同時容納的接入業務數越多。當信號功率和噪聲功率譜密度不可調整時,唯一能提高信道容量的方法是增大頻寬。移動通信的載頻一般選擇位于特高頻(Ultra High Frequency,UHF)的分米波、位于超高頻(Super High Frequency,SHF)的厘米波以及位于極高頻(Extremely High Frequency,EHF)的毫米波,波長每縮短一個數量級,頻寬則增大一個數量級。
2.2.2 從頻譜占用率角度分析
目前,國內運營商的2G、3G及4G無線網絡的占用頻段集中在300~3 000 MHz的UHF。盡管2G和3G無線網絡正在逐步退網,可進行頻譜重耕[11],但UHF不僅頻寬窄而且總體頻譜占用率高,難以應對集中且同時在線的業務需求。一旦不同信號的中心頻率在窄帶頻段上的排列過于緊密,并且不采取干擾抑制措施,就容易發生同頻干擾和鄰道干擾。即使引入了干擾抑制技術,如果頻譜混疊過于嚴重,仍會使接收機底噪抬升,信號與干擾加噪聲比下降,從而使信道容量下降,最高傳輸速率下降,可同時容納的接入業務數下降。
2.2.3 容量問題分析總結
SHF的總頻寬是UHF的10倍,EHF的總頻寬是UHF的100倍,理論容量非常大。國內還未對這兩種頻段進行充分開發,頻譜占用率也極低。因此,為滿足容量需求,應選擇高頻率的頻段。
根據多普勒頻移的計算公式:

式中:v為發射機與接收機之間的相對運動速度;λ為無線電波的波長;θ為發射機相對接收機的運動方向與無線電波的傳播方向之間的夾角。將波長換算為頻率后可得,電波頻率越大,多普勒頻移越嚴重。多普勒頻移會導致接收端誤碼率增大。對于高鐵掉話問題,運動速度快是其中一個原因,而電波頻率高是另一原因。
有關覆蓋、容量及質量的綜合評價如表1所示。

表1 3種頻段技術指標的綜合評價
不同頻段的優缺點不同,不同應用場景的頻段分配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高鐵動車行駛速度非常快,如分配過高的頻段會進一步加劇多普勒頻移。對于沿鐵道建設的基站,站與站之間的距離必須拉大,否則會因為列車通過不同基站的間隔時間過短而導致切換頻繁。但基站之間的距離增加,高頻段的傳播損耗則會變得更大。另外,高鐵動車經過的地區一般人口密度低,業務量不大,對系統容量的要求不高。因此,綜合來看,對于高鐵動車場景,建議分配UHF的中低頻段。
山區峽谷場景的陰影衰落問題嚴重,且不方便基站建設,一般只能選擇在山頂相對開闊平坦的位置建設基站[12]。為使高山上的信號成功覆蓋到山谷,必須考慮繞射損耗問題,因此,該場景僅適合分配低頻率的頻段。另外,山嶺地帶不適合長期居住,用戶稀少,業務量不大,不需要太高的系統容量。綜合來看,對于山區峽谷場景,建議分配UHF的中低頻段。
城市室外場景的主要特征是人口稠密、高樓聚集,且存在大量面向物聯網的業務,因此,需要縝密考慮信號覆蓋與系統容量兩方面的需求。除此之外,室外物聯網業務一般全天24 h不間斷運行,因此也需要考慮功耗問題。綜合來看,應在確保容量的前提下盡量選擇低頻段。建議分配SHF的中低頻段,并引入大規模MIMO技術[13],在規避導頻污染[14]的前提下,利用空間復用和空間分集,最大限度地提高頻譜效率和傳輸可靠性,以增大系統容量。也可直接分配帶寬更廣的SHF的高頻段,但需注意不能干擾正常運營的射電天文業務(23.5~ 24 GHz)、衛星地球探測業務(24.6~27.5 GHz)以及無線電導航業務(31.6~33.7 GHz)等[15]。
相比于室外場景,室內場景的業務量更大,分布更加集中,且同樣面向物聯網,對系統容量的要求極高。如果室內場景選擇了高頻段,則電波穿過建筑物時的穿透損耗會很大,用傳統的室外宏站解決室內覆蓋難以滿足需求。綜合來看,建議先采用有線光纖將傳輸信號引入室內,然后采用Small Cell[16]與室內分布式天線系統結合的方式解決覆蓋問題,頻段可分配SHF乃至EHF以滿足容量需求,同時,利用毫米波波束窄和方向性好的優勢,可與MIMO技術相結合,實現精細覆蓋。
由于傳播環境的限制以及業務質量的要求,5G網絡的信號傳播模式只能選擇空間波傳播。信號頻段的選擇需視具體場景而定,需考慮覆蓋、容量及質量3個方面,同時留意成本問題。另外,低時延也是5G相對4G的巨大提升之一[17],業界提出了新型多址技術以滿足低時延的需求,這些新技術也會對容量產生影響。在進行無線通信系統的分析設計時需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