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紅
關鍵詞:知識產權 版權保護 版權糾紛 學術出版 法律素養
歷經多年的努力,我國已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指導,《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為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及其司法解釋、6部行政法規為基礎,8部部門規章為配套,50個規范性文件為補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版權法律制度體系,為調整和規范作品創作、傳播及使用提供了法律依據。知識產權保護是全面性的保護,涉及知識產權領域的方方面面。作為圖書出版行業,保護圖書的版權就是保護創新。構建健康出版生態的體制機制理念,需要完善的國家政策以及齊全的法律體系保駕護航,而學術出版的學術性特點決定了學術出版編輯在出版的各個環節都要把高度的版權保護意識貫穿到出版的全流程,以避免出現版權糾紛。
一、學術作品出版主體環節的版權保護
在圖書出版的全過程中,選題策劃和編校階段是出版流程的重中之重,更是版權保護的重心。因此,選題策劃和審稿過程,除了考驗編輯的專業學術能力以外,更多的是對編輯政治素養、法律素養的考察,對于學術編輯來說尤其如此。
1.匯編、改編、翻譯作品要獲得相應授權
在學術出版過程中,由于專著、合著作品的版權比較容易界定,在此不多做贅述。除此以外,匯編、改編、翻譯等作品也是常見的出版類型,同時也是選題策劃的主要方向之一。這三類作品都屬于演繹作品,因此,在出版這三類作品前,應取得原作品和演繹作品作者的雙重授權。
(1)匯編作品是指將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其他材料,經選取編排而形成的新作品,具有獨創性特點。而學術類的匯編作品從廣義角度來講主要是指選集、集刊、論文集等。匯編作品的著作權歸匯編人所有,但在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所以,匯編作品在組稿環節,比起專著來,應考慮的著作權問題比較多,但最重要的是必須遵循“先授權,后使用”的原則。匯編作品如果是某一作者在不同時期發表的作品,取得相關授權相對容易些,即只需要獲得一個作者的相關授權,同時,在出版過程中,要做到不侵犯該作者的發表權、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和獲得報酬的權利即可。而當匯編作品是由多位作者共同完成的論文集、集刊時,取得有關授權相對復雜一些。一般來說,此類作品多為職務作品,對于職務作品,除非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否則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如遇到集刊數字化的情況,還會涉及數字版權問題,情況更復雜,除了需要注意上述情況外,收錄集刊的論文必須是原創作品,且對論文的重復率也是有要求的,這是學術出版編輯在組稿過程中應注意的細節,也是學術編輯的基本素養。
(2)改編作品。對于學術出版來說,經常會遇到此類作品的出版問題,即大眾版、簡明版,這類作品均屬于改編作品范疇,在出版此類作品之前,出版社需要及時獲取原作者的授權,包括修改權、改編權、發行權等授權。同時,在出版過程中,應注意修改過程是否侵犯了作者保護作品的完整權、修改權,是否對原作品產生了歪曲、篡改、丑化等問題。如果出現了上述行為,都是對作者保護作品完整性的侵犯。
(3)翻譯作品。翻譯作品系原作品的演繹作品,翻譯并出版譯作均需要取得原作品著作權人的授權許可。對已出版的作品,還需要取得外方出版社的授權,方可進行翻譯出版。除此之外,還需確認相關合同對翻譯作品著作權歸屬是否進行了約定。我國新修訂的《著作權法》第十九條對委托創作作品的權利進行了約定,如無約定著作權,則著作權應屬于委托人。
2.抄襲、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要警惕
對于圖書出版行業來說,尤其是對于學術出版社來說,學術出版物代表著學術研究成果,其作者大多來自學術研究機構如科研院所、大學等,研究成果多數是與作者的工作績效和職稱評審相聯系的。實踐中,學術水平不高、粗制濫造的作品時有發生,抄襲、侵權現象也較多。所以,編輯在接收作者交來的書稿時,對書稿進行查重是編輯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必經的環節,對于不符合查重要求,或者重點部分查重率較高的書稿,要堅決退稿,或與作者溝通修改后,再重新提交出版社查重。這樣,可以有效防止抄襲、侵權行為的發生。除此之外,在審校過程中,還要注意引用的目的是否為介紹、評論作品或者說明問題等,被引用的內容所占的比例是否合適,引文出處是否明確或引文是否尊重原文,尤其是涉及馬克思、列寧、毛澤東思想等經典著作的引文,一定要做到尋根溯源。
二、學術作品出版其他環節的版權保護
1.圖片、封面、版式設計要規范
(1)圖片。圖片在作品中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對文字起解釋、補充說明作用的表達方式,以達到圖文并茂的詮釋效果。根據新修訂的《著作權法》第三條規定,美術、建筑作品,攝影作品,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都是《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隨著人們版權意識的提高,圖片的使用越來越規范。因此,編輯在審讀書稿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圖片的使用,認真審核圖片是否構成侵權,如果發現侵權,要及時與作者進行溝通,并作出處理。如果作者堅持使用不是由本人拍攝或制作的圖片或圖形時,必須要求作者提供相關著作權人的授權后方可使用,相關的授權書原件或身份證明的復印件也需要同時提交至出版社。
(2)封面設計。在諸多有關著作權侵權案例中,涉及封面設計的案例不計其數。這類侵權的特征主要是封面所使用的圖片、圖形構成的侵權行為。但是,有一種情況需要特別說明,雖然封面設計者使用的圖片、圖形都是公版資源庫里的圖片、圖形,但是,一定要有防范意識,認真甄別避免使用個別行為不端者采用“釣魚”的方式故意放入公版資源庫的圖片、圖形。而作為責任編輯,參與圖書出版的全過程,對于封面上出現的實物性圖片來源,一定要與設計者溝通確認,避免侵權行為發生,也可以讓作者直接提供本人拍攝或可以提供授權的圖片。
(3)版式設計。新修訂的《著作權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出版者有權許可或者禁止他人使用其出版的圖書、期刊的版式設計,前款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為10年,截止到使用該版式設計的圖書、期刊首次出版后第十年的12月31日。版式設計屬于著作權的鄰接權,相對于作品而言常,被稱為“制品”。版式設計是指對印刷品版面格式的設計,包括版心、排式、用字、行矩、標點等版面布局因素的安排。需要注意的是,圖書的封面、書脊等屬于印刷物的裝幀設計,并非《著作權法》中所稱的版式設計。這也是編輯在作品出版過程中對于版權保護應注意的事項。
2.簽訂出版合同、印制階段的版權風險要規避
在出版的全過程中,除了選題策劃和審稿外,在合同簽訂、印制環節,做好出版流程開始前的形勢預判以及風險規避對于保護圖書版權同樣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1)簽訂出版合同階段版權風險的規避。合同也叫契約,是雙方(或數方)當事人依法訂立的有關權利義務的協議,對當事人具有約束力。一般來說,現代出版單位都有自己的專屬法務或法律團隊,以更好地保護出版社的品牌、權益。出版合同約定的內容都是提前擬訂好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格式合同。出版合同雖然已經對著作權人和出版社各自的權利義務進行了規定,比如,著作權人需要將哪些權利授予出版社,像數據庫、電子書等介質,以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出版社需要遵守哪些法律、法規,同時對著作權人的交稿時間、出版時間、稿酬、出版費用、重印、再版等事宜進行約定。但是,對于新時代的編輯來說,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既是非常必要的,又是基本素養。對于出版合同約定的條款,編輯一定要清楚哪些條款是可以商量的,哪些條款是必須要堅持的,還有哪些條款是需要慎重考慮的。比如,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產權保護法治化跟不上新技術、新業態的發展。所以,簽訂出版合同時要慎重,要做到跟出版社專屬法務隨時進行溝通并做出預判、研判,減少侵權行為以及不利于出版社的事件發生。而對于集刊、論文集等多作者的職務作品,應當在出版合同中明確約定作品著作權的歸屬,在這種情況下,一般會有一個負責組稿的編委會,由主編、副主編以及編委組成。主編負責全書的統籌工作并簽訂出版合同,在簽訂出版合同時,除了主編簽字以外,還要附上所有參與書稿編寫者簽字的授權書,必要時,還要附上其身份證明等信息,以防止侵權行為的出現。
(2)印制階段應注意的版權問題。在編校結束后,最容易被編輯忽視的一個環節是下廠印刷前對書稿的確認。書稿在編校過程中會存在內容的刪減、修改、調整,因此,下廠前的書稿一定要經過作者確認后方可安排印刷,這對于保護作品的完整性,有效避免版權糾紛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品出版后,若需要再版、重印,應當及時通知作者,并按合同要求支付報酬。同時要注意作品授權期是否為有效存續,不能違規上架銷售。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這就要求學術出版編輯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高的法律素養、更強的版權保護意識,為高質量的出版事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編寫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 學習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20:11.
[2]習近平.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激發創新活力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J].求是,2021(3).
[3]國家版權局.加強版權保護 促進創新發展[J].求是,2021(3).
[4]李占永.圖書編輯在出版工作中的法律意識[J].編輯之友,2003(1):15-16.
[5]李洪波.圖書編輯應具備的法律意識[J].傳播與版權, 2018(5):67-68.
(作者單位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