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昕
關鍵詞:科技出版 精品圖書 品牌建設
紡織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當前我國紡織行業正處在“紡織大國”既成,加快建設“紡織強國”這一重要歷史時期。紡織行業要想盡快完成從紡織大國到紡織強國這一重大轉變,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必須依托高質量的精品專業圖書。策劃出版可以滿足紡織行業發展需求的精品圖書應堅持以下原則。
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選題策劃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著系統而精準的闡述,明確提出,廣大新聞出版工作者要“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時代,編輯出版人員應時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武裝自己的頭腦,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弘揚時代主旋律,傳遞社會正能量,為讀者提供具有一定社會價值的精神食糧。通過結合新時代、新實踐,結合新思想、新實際,有針對性地學習,只有用科學的知識、崇高的思想、正確的認知來武裝頭腦,才能有效吸取經驗教訓,取長補短,迅速成長。在編輯工作中,更應始終堅持正確的出版導向,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兼顧經濟效益,實現兩個效益相統一,充分發揮專業的優勢,始終致力于服務行業,出版反映行業前沿的科技精品圖書。
二、堅持圍繞出版社的品牌優勢深度挖掘行業資源
(一)立足品牌優勢,服務行業發展需求
對于科技出版社而言,只有樹立自己的品牌,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選題規劃體現出版社的發展戰略,是出版社穩步發展的重要保證。科技類圖書編輯要立足、依托出版社的品牌優勢,結合專業特色和當前出版形勢,制定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圖書、重點圖書和套系叢書選題規劃,并根據國家和行業發展趨勢不斷優化和調整選題方向。同時,出版社可憑借專業品牌優勢聯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各地方協會和院校,加強行業合作,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提升知識服務原動力。充分調動、發揮產學研專家編委的作用,定期召開會議,科學規劃教材出版思路,確定紡織品牌出版的方向,并注重不斷吸納行業領軍人才、杰出青年、科研骨干、企業技術精英,永葆編委隊伍的權威性、領先性和號召力。近年來,紡織出版社依托品牌優勢,精心打造完成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圖書、國家重點圖書和大型工具書、手冊,如《棉紡織手冊》《染料應用手冊(第2版)》《中國紡織工業發展歷程研究(1880—2016)》《日英漢紡織工業詞匯》等。出版這類圖書雖然費時耗力,但對于打造出版社品牌、強化專業優勢、全面提升行業影響力言必不可少。
(二)助力行業攻堅克難,服務行業發展需求
我國政府對紡織行業總體的資金投入相對不足,科技研發體制仍不夠完善,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及過程連續化程度相對不高,整體技術裝備相對落后。與此同時,企業還存在重擴規模、增產能,輕管理和產品質量,重引進技術與裝備,輕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技研發的傾向,須緊跟行業發展趨勢,急行業之所急。通過整合現有成果、進一步梳理產業鏈關鍵領域和行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加強對關鍵技術的攻關。為此,紡織社從近年來國家科技進步獲獎名單中遴選出可以彌補行業薄弱環節的、能夠攻克關鍵技術難題的、有助于提升企業設備整體水平的一系列選題,策劃出版了“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紡織前沿技術出版工程叢書”和“高新紡織材料研究與應用叢書”。這兩套叢書的出版旨在響應國家科技強國發展戰略,匯集國家大力支持和發展的紡織前沿關鍵技術和高新材料,包括先進紡織品加工技術、綠色制造技術、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加工關鍵技術及智能制造技術,聚酰亞胺纖維、海洋源活性纖維、紡織結構柔性復合材料、高性能碳纖維、高效相變儲熱材料及纖維、聚四氟乙烯過濾材料等,通過推出這兩套叢書,希望能夠對紡織行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為紡織領域的科技研發技術人員精準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證。
(三)填補行業空白領域,服務行業發展需求
新材料產業是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國家安全的物質基礎和戰略先導,新材料對促進高新技術和制造業發展尤為重要,我國在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尤其在高端制造業的關鍵材料方面。在科技創新的驅動下,化學纖維科技發展勢頭迅猛,高性能化學纖維、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及生物基化學纖維的研發、生產及應用技術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專業知識呈幾何級數增長,專業人才是保證行業科技持續發展的源泉,亟須相適應的教材和圖書作為支撐。為此,出版社憑借行業優勢,攜手中國化學纖維行業協會共同謀劃、組織編寫出版了“化纖專業開放教育系列教材”,參編人員匯集行業領導、專家,院校學科帶頭人和企業技術精英,編委們經多次開會研討,激烈碰撞交流,最終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套教材的出版填補了化學纖維行業長久以來沒有自己特色教材的空白,它是一套開放式的叢書,內容既符合當前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又緊貼企業生產一線實際情況,前期先從高性能化學纖維、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及生物基化學纖維分冊開始,后期將根據化纖行業技術發展趨勢和專業圖書市場的需要,適時增編其他類化學纖維生產技術及應用分冊。
(四)加強生態環保意識,服務行業發展需求
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形成“五位一體”的格局。眾所周知,紡織行業的很多工藝過程資源耗費強度較大,生態環保建設投資不足,紡織助劑品種單一、應用水平相對較低,企業推行清潔生產的決心不夠,大大制約了行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這一直是紡織行業的一個痛點。為此,紡織出版社從英國引進了一套技術先進的外版圖書——“紡織與服裝可持續發展譯叢”,共5冊,分別從纖維、加工助劑、加工工藝、整理技術及最終產品幾個方向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引入紡織加工領域的各個環節,以期能夠改變行業粗放型發展的現狀。這套叢書的出版不但可促進行業技術進步,加快企業轉型升級,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等提供智力支持,而且進一步夯實了出版社的品牌優勢。
(五)上下齊心共助抗疫,服務行業發展需求
紡織工業也是產業報國和強國富民的有力承擔者,2020年更體現出它作為“母親行業”的責任和擔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瘋狂肆虐蔓延,從實體到心理,從供給到需求,從經貿到政治,經濟社會的各個層面都在經受巨大壓力。全球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沖突由緩和狀態急轉直下,與全世界人民盼望戰勝疫情和恢復經濟的美好愿望背道而馳。這些改變讓世界人民意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和現實意義。面對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和防疫物資極度緊缺的現實問題,紡織行業全力以赴投身到防控疫情的戰斗中來。
在這危機時刻,雖不能沖上防控一線,但我們也不甘于沉默,紛紛獻計獻策,了解到口罩、防護服是最重要的防疫物資,而生產這些防疫物資的企業普遍正面臨一些難題,如原料短缺、熔噴布強度不夠、機器開車調試難、靜電駐極工藝參數難把控等,在設計排版人員停工、校對停工、印廠停工的艱難情況下,我們不顧個人安危,停產不停工,堅持到崗到位,積極找對策、想辦法,克服了重重困難,第一時間完成《紡粘和熔噴非織布手冊》《防護用紡織品》《生物醫用紡織品》等防疫相關圖書的修訂、重印和發售工作,并聯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下屬各行業協會對相關企業進行點對點的宣傳和供貨,有力地保證了口罩、防護服等重要防疫物資生產企業的知識供給,為防疫工作貢獻了微薄力量。這些圖書的出版發售助力企業研發新產品、提升產品品質,促使企業實現規模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體現行業向高端化、高技術化、多元化、可持續發展等目標發展,同時也將指導企業攻關克難、增強行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為推進行業科技進步和轉型升級等提供知識服務和智力支持。
后疫情時代,在織密防護網、筑牢筑實隔離墻的同時,紡織出版人要有作為,敢擔當,奮力提升改革創新能力,不忘與各行業優勢互補,資源深度融合,開闊眼界,轉變思路,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優先穩生產、保銷售。
(六)融合創新出版模式,服務行業發展需求
開拓創新是企業、民族和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推動出版業供給側改革,創新則是增強出版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移動終端、數字技術的應用以及獲取信息方式的改變深刻影響著出版業的發展,傳統出版向融合出版轉化是出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科技圖書編輯理應順勢而為,在傳統教材的出版形式上謀創新、謀突破,采用不同載體和形式,搭建立體化教材,包括數字化教材、多媒體教材、授課型教材和教輔型教材等,同時以社內的網絡數字化資源運營平臺為依托,將課程的多媒體資源進行拆分、加工和重組,以便為讀者提供多元化、個性定制的服務。通過共享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達到與紙質教材資源互補的效果,徹底改變傳統教材內容、形式及傳播方式單一的現狀,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校教學和學生互動式的需要。如職業教育教材《紡織品服用性能檢測》,通過在紙質教材的恰當位置印制二維碼引入視頻,讀者以掃碼的方式直觀地了解各種大型復雜儀器的測試原理和操作方法,為學生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和體驗,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形成以需求促資源、以資源促科技、以科技促出版、以出版促需求的良性循環。
融合出版對編輯工作在觀念上、方法上和技術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編輯的要求不僅限于簡單的“紙上談兵”,還要求編輯具有多元化的職業素養,具有全媒體出版技能,不光要能夠生產產品,還要懂得巧妙運用微博、微信、客戶端、手機APP等新技術手段營銷產品,將產品開發、數媒技術、用戶交互體驗等相關內容融入選題策劃,站在全媒體產業鏈的高度去策劃自己的產品,要做到全流程掌控。
三、堅持以匠心精雕細琢,錘煉打磨新時代精品圖書
匠人應具備一技之長,它不只是一項求生技能,更是一種對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匠心是一種態度,一種精神,一種傳承。將選題轉化為圖書產品的過程中,三審三校是保證圖書內容質量的關鍵環節。每個環節嚴把關,緊繃質量之弦不放松,絕不能因一時的松懈而讓質量防線失守。編輯在策劃選題之余,還應該注重案頭工作,苦練基本功,扎實文字功底,靈活運用專業知識,嚴防編校差錯,死守思想政治關,精耕細作,用心雕琢,細心打磨,賦予科技圖書產品嚴謹性和先進性。編輯應注意總結在審稿過程中遇到的典型和易錯問題,經過積累,既可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也便于向新編輯傳授經驗,使新編輯業務上手迅速,能夠很快適應新角色。正是由于編輯經驗的代代相傳,這些成熟和完善的體系才能夠傳承下來,出版社才能培養更多優秀的編輯人才,鑄就圖書的優良品質。匠心獨具、刻苦鉆研、開拓創新、追求完美是科技編輯的成長基石。編輯只有不忘初心,讓工匠精神融入血脈,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品格,才能實現工匠精神在新時期的傳承和發揚,才能嚴謹專注、匠心細致地打造更多的精品力作,為建設出版強國和文化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具有優良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優秀人才是行業實現紡織強國夢想的關鍵部分。在新的時代,在紡織行業由大變強的當下,專業圖書編輯必須緊跟國家發展戰略,順應出版潮流,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依托專業品牌優勢,持續滿足行業人才培養需求,以一系列具有引導性、前瞻性、先進性、科學性和適用性的紡織類精品圖書助力紡織行業開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黃紅麗.瞄準國家精品專著 培育專業特色出版[J].科技與出版,2020(5):59-63.
[2]蘇雨恒.編輯的基本素養與精品力作的生產[J].中國編輯,2019(12):4-8.
[3]王若玢.融合出版背景下優秀編輯的必備素養[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04-01.
(作者單位系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