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祥 趙欣 王建云


在北京市體育與健康課程一體化體系建設的背景下,嘗試小學、初中、高中乒乓球專項課一體化單元教學模式的探索,將“學、練、賽、用”合理地安排到每個學段中,為學生學習、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整體設計理念
中小學乒乓球專項課一體化單元教學模式,注重小學、初中、高中乒乓球教學一體化。不僅能夠實現小學、初中、高中的課程對接,還能為學生乒乓球的綜合能力發展創造條件。其基本理念是“玩起來”“樂起來”“賽起來”。
在小學乒乓球專項課設計的內容安排上,增加游戲內容的比重,課堂學練盡量以游戲形式進行,提升學生參與乒乓球課程的積極性。要更多關注學生的情感與體驗,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心境中完成專項學習和練習,培養學生鍛煉的興趣。重視學生的全員參與,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在乒乓球專項課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現自身能力并獲得運動所帶來的快樂。小學一、二年級可以進行各種顛球的游戲比賽,三、四年級可以開展各種移動擊球的比賽,五、六年級就能進行各種較為正式的比賽了。同時,參賽人數、規則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關注多數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心理體驗。要求90%以上的學生都能上場參賽。
初中乒乓球專項課在小學的基礎上,學習新的技術動作,并逐漸使技術動作技能化,同時加強專項體能的練習。本學段逐漸把小學時的游戲變成比賽,提高學生的比賽意識,同時,加強乒乓球理論知識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掌握更多的乒乓球知識和乒乓球文化,能夠參與并承擔比賽的裁判工作。
高中階段主要是提高動作的質量和在比賽中的技能運用水平,并繼續學習乒乓球的裁判規則,能夠更好地進行裁判工作。在此基礎上,逐漸養成自我鍛煉的習慣,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內容結構與課時分配
乒乓球專項課一體化教學的內容結構。根據乒乓球運動的特點,主要包括:基本知識與技能、技戰術運用、專項體能與一般體能、展示與比賽、運動項目完整體驗五大項。教學內容分為:握拍、站位、步法、發球、接發球、推擋、攻球、搓球、弧圈球、雙打技術、戰術、游戲、比賽規則與裁判方法、執裁練習、欣賞比賽、一般體能和專項體能等。內容安排從基本的技術到技能,從游戲到比賽,從技能到戰術的運用,形成一體化,并層層遞進。既有提高興趣的各種游戲,又有正規的比賽;既有理論知識和裁判方法,又有比賽欣賞;既有技術教學,又有專項體能的提高,基本涵蓋了乒乓球運動的所有內容。
乒乓球專項課一體化教學的單元課時分配。乒乓球專項課一體化教學中,在小學一、二年級,重點練習學生的基本握拍方法、站位以及球感,同時針對這個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安排大量的游戲活動,以增強學生的興趣;小學三、四年級增加乒乓球基本動作,重點在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技術概念;小學五、六年級逐步加強學生的專項體能和技術,使學生的技術逐漸轉化為技能,為進行比賽做好準備;初中階段,學習較難的技術動作,如弧圈球等,同時加大比賽的課時;高中階段主要是改進技術動作,加強比賽和參與比賽的程度,同時,增加雙打比賽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學使學生正確對待比賽中的勝負關系,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后進行乒乓球活動打下基礎。在課時分配上,依據乒乓球運動的發展規律和各學段學生的特點進行設計(表1~表4)。
三、教學方案設計
根據內容體系與學業質量評價表安排各年級的教學內容,一至六年級課時為每學期18個課時,每學年36個課時,七至九年級每學年36個課時,十至十二年級每學年模塊個36課時。教學內容以新授教學內容為主,每個教學內容的課時分配也要進行詳細的列表,同時穿插各種游戲活動和比賽。單元目標從“認知、技能、情感”3個方面來確定,每節課都有詳實的教學內容、學習活動、練習活動和各種游戲、比賽。以一年級上學期為例,基本知識與技能、技戰術運用、專項體能與一般體能、展示與比賽、運動項目完整體驗等各部分相應教學內容遵循乒乓球動作技能形成的規律,由易到難逐層深入學習。采用直觀法、語言法、練習法,游戲法和比賽法等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技術動作。為了避免枯燥的練習,教師安排了豐富的游戲和比賽活動,激發學生的練習熱情(表5、表6)。
小學、初中、高中乒乓球專項課一體化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育觀念和行為、學生的學習態度都發生了質的變化,更好地促使學生在小學至高中的12年中掌握乒乓球鍛煉的方法和價值,切實為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