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華
【摘要】當前中學歷史教學中關于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敘述,一是常用機械的階級分析法來切割歷史;二是對于宗教問題的論述,比較忌諱。這樣不利于學生全面了解世界歷史。我們應在不違背《課標》精神的原則下,以史料為依托對歷史事件進行深度解讀,盡可能教學生追求歷史的真實,培養學生自由思考和大膽質疑的精神。
【關鍵詞】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自由主義;清教
17世紀40年代,英國爆發了一場反對封建專制的革命,我們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定義為資產階級革命,但這些年,筆者給學生講授17世紀40年代英國革命時一直存在幾點疑惑:英國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嗎?劃分國王與議會兩大陣營的界限是階級嗎?為什么在西方學者的著作中有關英國革命頻繁的出現“自由主義”和“宗教”這兩個關鍵因素,但在國內的著作特別是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卻很少提及?“自由主義”和“宗教”在英國革命中究竟起什么作用?下文筆者從三個方面淺談對于17世紀40年代英國革命的認識。
一、英國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嗎
以往的中學歷史教科書認為,英國革命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如,在北師大2018年版九年級歷史第3課《剝奪王權保留王位的革命》中這樣寫道:“1640年,英國爆發了反抗斯圖亞特王朝封建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這場革命對立的雙方是以國王為首的封建勢力和以國會為代表的新貴族,雙方圍繞著限制王權和保證國會權力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先后爆發兩次內戰。”又如,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中寫道:“當時,斯圖亞特王朝國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信奉君權神授,認為國王不對除上帝之外的任何人負責。兩位國王實行專制統治,經常干涉工商業的生產經營。侵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所以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要求限制王權,抵抗國王的專制統治。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領導的議會最終取得勝利。”
由此可見,國內傳統的觀點認為,在英國革命期間,英國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結成聯盟共同反對英國君主專制。但許多學者持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在英國革命過程中,國王和議會的支持者中都有資產階級、商人、工匠和農民等,支持國王還是議會是由地方鄉紳的態度決定,而階級分化并不比宗教分歧明顯。
近年來,認為英國革命不是資產階級革命觀點的學者很多,如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關于“英國革命”這一章節中有幾處使用了bourgeoisie這個詞。(根據牛津詞典的釋義,bourgeoisie解釋為:①資產階級;②中產階級)然而,在這一章節它使用最多的詞匯是:middle class,即中產階級。這樣的例子在書中不勝枚舉。如,“英國革命的根源可以在國會和國王間的沖突中找到;后來發展成一場國會最終獲勝的內戰。得勝的英國國會實質上代表中產階級的利益”。又如,“英國革命實質上是中產階級的事”。這幾處他使用的都是middle class這個詞。
英國歷史學家約翰·莫里爾在《牛津英國通史》中“斯圖亞特王朝(1603-1688)”一章中也否認英國內戰是資產階級革命,他否認內戰的爆發是國王和國會長期矛盾的發展以及內戰是不可避免的,而認為內戰只是一些個別的、外部的偶然事件的產物,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一場災難;他否認國會在當時的重要歷史作用,認為宮廷和樞密院的歷史作用更為重要;并認為查理一世眾所周知的低下品德、一有機會就要將原來的讓步撤銷的鮮明決心、以及他日益增長的用武力來實現這一目的想法,才是內戰爆發的重要因素。
同樣持反對觀點的還有國內的錢乘旦和許潔明教授,他們在《英國通史》第十章“英國革命”中認為:“英國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英國史學界也有質疑。這種觀點的漏洞在于說不出誰是‘資產階級,如果不存在‘資產階級,‘資產階級革命又如何存在呢?現在一致的看法是:當時還沒有一般所公認的‘資產階級,因此,‘資產階級革命這種說法就值得商榷了。”“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國王和國會的支持者中階層分布基本一致,雙方都有貴族,都有鄉紳,都有富商巨賈和一般商人,也都有小土地所有者和手工工匠。因此,區分雙方陣營比較難用階級差別來劃分,這是一個歷史的事實。”
學者趙林在其著作《在天國與塵世之間》對英國革命是否資產階級革命進行了很好的總結:“其實這場發生在17世紀40年代的革命,在我們中國的教科書上叫做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在英國和西方的歷史書中則叫做清教徒革命。”“清教徒們把政治要求與宗教要求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他們一方面,要求對國教進行改革,清除國教中的天主教成分;另一方面,要求對政治制度進行改革,限制國王的政治權力。”
可喜的是,我們看到在新編的人教版九年上冊世界歷史第17課《君主立憲制的英國》中已經明確刪去了資產階級革命這個說法,而認為英國內戰就是兩大陣營——國王與議會的戰爭。它是這樣表述的:“1640年,議會重新召開,議員們抨擊查理一世的專制。國王出動軍隊闖入議會,發動了內戰。經過幾年的反復斗爭,議會軍隊打敗國王軍隊。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隨后,英國宣布為共和國。”
二、自由主義與英國革命是什么關系
我們的中學歷史教科書關于英國革命的敘述很少提及自由主義,如,在北師大版九年級歷史第3課《剝奪王權保留王位的革命》中雖引用了《大憲章》的部分材料,“憲章宣布:除非得到本人的同意,否則國王無權支配任何人的個人財產和自由權利。”但是卻絲毫沒有提及到民眾爭取政治、經濟和宗教自由對英國革命的促進作用。
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自由主義是英國革命的主要成分。英國革命對世界的主要意義就在于它確定了自由主義的原則并貫徹實行。”他認為,“中產階級的目標是為了擺脫國王干涉工商業的經營,擺脫國王不斷地加稅、擺脫國王對人民宗教信仰的約束,所以反對國王的專制。中產階級的這些目標是英國、美國、法國革命中的重要因素。這些革命的成功也意味著自由主義的成功,因為它為資產階級的利益和目標提供了合理解釋的新的思想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