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桂虹
【摘要】“閱讀鏈接”是統編本教材閱讀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既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又能幫助學生對課文的深化理解。而靈活運用“閱讀鏈接”,與課文進行對比閱讀,有利于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鞏固課文寫作方法。所以說,“閱讀鏈接”既能落實語文素養,有效達成單元教學目標,又能凸顯人文主題。
【關鍵詞】閱讀鏈接;加強理解;比較異同;鞏固方法
“閱讀鏈接”是統編本教材閱讀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從三年級開始,統編本教材的部分課文后就安排了“閱讀鏈接”這一欄目。它是課文自然延伸,引導學生拓展閱讀、對比閱讀,擴大閱讀視野的材料資源。它既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又能幫助學生對課文的深化理解;它既能落實語文素養,有效達成單元教學目標,又能凸顯人文主題,使學生通過學習,讓人文主題得以強化和升華。可是,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有的語文教師沒有結合相應的課文進行有效的教學,要么輕描談寫,一帶而過,要么“視而不見”。沒有靈活運用“閱讀鏈接”,忽視了“閱讀鏈接”的教學價值,也沒有理解教材編者的真正意圖。
如何運用“閱讀鏈接”提高教學價值?下面,筆者結合小學四年級部分課文后的“閱讀鏈接”談談個人的做法。
一、活用“閱讀鏈接”,加強理解
有些“閱讀鏈接”是對課文內容的補充說明,是學習語文的參考資料。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加強學生們對文本的理解,我們通常可以抓住文本的重點句、關鍵詞去品析。其實,在教學時,有的“閱讀鏈接”做到靈活運用,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教學《琥珀》一文時,筆者引導了學生們知道作者講述的故事的每一部分都有一定的依據,也就是說,本文故事的創作不是作者憑空想象的,而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而作者主要依據的就是琥珀的一般形成過程,那你們知道琥珀的形成過程嗎?在這種情況下,筆者抓住學生們的求知興趣,立即引導學生自讀該課文后面的“閱讀鏈接”,讓學生說一說琥珀的形成要經歷幾個階段。這時,“閱讀鏈接”就發揮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子們對文中琥珀的形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體會。
二、活用“閱讀鏈接”,比較異同
1.主題內容的比較
對于同一內容或同一主題的作品,我們也可以進行比較,在比較中發現異同,進而凸顯單元人文主題。比如,《普羅米修斯》講的是普羅米修斯為了幫助人類而“盜”火的故事。該課文的“閱讀鏈接”是根據袁珂的《深化選擇百題》相關內容改寫一個《燧人鉆木取火》的故事。這兩個作品都是講“取火”的神話故事,不同的是《普羅米修斯》是古希臘神話,而《燧人鉆木取火》是中國古神話。在比較閱讀中,筆者引導學生回顧課文中描寫的取火過程與之進行比較,在交流中,感受取火的方式不一樣,通過朗讀相關語段,進一步體會神話故事不同的神奇、美妙。
2.抒發情感的比較
“閱讀鏈接”所選的內容,有的與課文描寫的事、人,甚至運用的方法截然不同,但是,兩者所表達的情感是一樣的。比如,《梅蘭芳蓄須》,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該課文后的“閱讀鏈接”是田野作品——《難忘的一課》。兩個作品描寫的內容不一樣,《梅蘭芳蓄須》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梅蘭芳為了拒絕給日本人演戲,蓄須明志的故事,表達了梅蘭芳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愛國精神;《難忘的一課》講的是抗日戰爭勝利后,“我”在臺灣的一所鄉村小學,見到一位年輕的臺灣教師認真教學生們學習祖國文字的動人情景,以及在學校禮堂參觀中國歷代偉人像的深切感受,表達了臺灣人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教學時,筆者讓學生們比較讀:體會到了這些內容的相似之處——兩個作品都表達了人物的愛國心、家園情。
3.人物形象的比較
若課文與“閱讀鏈接”所描寫的人物完全不一樣,我們可以通過對人物的細節描寫來讀懂人物的特點。在這個基礎上,比較文章人物的形象特點。比如,《“諾曼底號”歷險記》是俄國大作家雨果的作品,此文塑造的人物是哈爾威船長,他的形象特點——忠于職守、舍己救人,是通過場面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來烘托的。而這篇課文的“閱讀鏈接”內容《挑山工》是我國作家馮驥才的作品,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埋頭苦干、勇挑重擔、永不懈怠。如從作家身份、文章內容等方面去對比,就脫離了單元語文要素——感受人物品質。在這種情況下,筆者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兩個主要人物進行比較:課文中的哈爾威船長和“閱讀鏈接”中的挑山工的人物特點是什么?為了塑造這個人物特點,它們有什么相似之處?通過這兩個問題的切入,學生在對比中知道了兩個不同的人物,形象特點也不一樣,但是塑造的人物都是抓住了場面描寫(環境描寫)、人物細節描寫(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來烘托形象特點。讓學生進一步知道,要感知人物的形象、品質,可以抓住場面描寫及人物細節描寫。
4.表達方法的比較
(1)表達方法的相同點(相似點)。《白鵝》是豐子愷先生的作品。學了此文后,可讓學生們對該課后的“閱讀鏈接”——《白公鵝》一文進行比較,教師適當地引導,發現兩篇文章的相似之處:①兩位作家筆下鵝的共同點——兩只鵝都很高傲,比如叫聲,白鵝引吭大叫,白公鵝大聲叫喚;比如步態,白鵝從容不迫,白公鵝慢條斯理;比如吃相,白鵝架子十足,白公鵝則十分霸道。②兩篇文章寫法的相似之處:在結構上,都是先介紹鵝的特點(總寫),再具體描寫(分寫),主要花了很多筆墨具體寫鵝與人的關系;在修飾手法上,都運用了擬人、對比的寫法;在表達情感上,都是運用了明貶實暗(反語)來表達對鵝的喜愛之情。通過對比閱讀兩篇文章,目的是為了更好落實單元的語文要素,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也為這個單元的習作作準備。
(2)表達方法的不同點。在教學老舍先生寫的《貓》一課時,通過讓學生默讀課后的“閱讀鏈接”——兩位名家:夏丏尊、周而復寫貓的片段,了解他們對貓的喜愛。這時,筆者拋出了一個問題:比較一下,夏丏尊、周而復兩位作家表達的對貓的喜愛之情和老舍先生的有什么不同?學生帶著問題小組討論,最后得出:夏丏尊先生通過寫貓的外形和寫一家人的感受來表達對貓的喜愛;周而復先生通過寫貓的毛色、動作、神態來表達對貓的喜愛;而老舍先生則是通過用總分總結構,用事例,用明貶實暗(反語)的寫法來表達情感。這樣一對比,讓學生知道了不同的作家寫同一種動物,要表達同一種情感也會有不同的寫法。
三、活用“閱讀鏈接”,鞏固批注方法
有些“閱讀鏈接”,教材是沒有作閱讀提示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從文本或這個單元教學目標的語文要素著手,從而對語文知識點進行復習、鞏固。比如,《牛和鵝》這篇課文的“閱讀鏈接”,提供給我們的閱讀文章是李漢榮寫的《牛的寫意》。此篇“閱讀鏈接”沒有安排閱讀要求。在學完課文后,筆者抓住該課文的一個知識點——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筆者引導學生根據《牛和鵝》這篇課文的批注方法:有疑問、有體會、寫得好、有啟發等角度給“閱讀鏈接”中《牛的寫意》片段內容進行批注,做到學以致用。從而進一步對這個單元教學目標語文要素進行落實。這也是培養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的有效行徑。
“閱讀鏈接”以課文為中心,拓展到閱讀有關作品。作為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的補充,它可以加強對課文的理解,拓寬學生閱讀的范圍。只要我們在教學時靈活地運用“閱讀鏈接”,就能發揮其存在的教學價值,對落實語文素養、達到單元教學目標,起到一定的有效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寶全.關于閱讀鏈接教學的研究[J].小說月刊,2015.
[2]陳靈.淺談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銜接[J].新課程·小學,2015(4).
[3]李偉忠.“閱讀鏈接”的教學價值及使用建議[J].小學語文教學,2020.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