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和
【摘要】本文將任務驅動型與活動型課堂進行融合創新,形成任務活動型教學模式,為縣鄉地區教師提供一種既體現創新型課堂特點,又易于操作的常規教學模式。
【關鍵詞】任務驅動型;活動型;任務活動型
一、背景與現狀
21世紀是一個事事有創新、時時有驚喜的時代,教育界也應如此。但事與愿違,經調查發現,在縣鄉地區,尤其在欠發達的、邊遠的縣鄉地區,創新型課堂似乎只存在于傳說中的公開課之中,而在常規教學中甚少看到新型課堂的運用,更多的是“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師缺乏創新意識或者創新勇氣。這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教師的教學理念決定了其教學方法。雖然新課標和新課改已經實行多年,但是,這些地區有一些教師卻依然認為只有“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才是適合的,其余的教學模式都是花俏的表演,只有在公開課的時候才會排練表演一番,而公開課之后又歸于“滿堂灌”之中。部分教師認為,學生基礎不好,要是采用一些新型的教學模式,恐怕難以完成教學任務,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難以提高或者保證升學率。教師的教學模式,無論是哪一科,最后都剩下“滿堂灌”了,唯一的區別在于,誰講得更精彩、更生動有趣而已。
第二,學生學習能力弱影響教學模式的運用。經調查發現,學生的學習能力跟教師的教學模式存在一定關聯,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更能接受新型教學模式,學習能力弱的學生不易接受新型教學模式。但是,這種關聯不是必然的,是可變的。現實情況是,教師害怕學生在新型課堂中無所適從,從而影響教學秩序,進而影響教學任務。
第三,教學評價影響教學模式的運用。在縣鄉地區,對教師的評價,往往是“唯分數論英雄”。在這種評價機制下,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至于其它素質的提升根本不在他們的考慮之內。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成績,“滿堂灌”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
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雖然影響了教學模式的運用,但都不是決定性因素,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策略去改變我們的教學模式,使其充滿創新和驚喜,而不是只有“滿堂灌”,時代呼喚創新型課堂。
二、任務活動型課堂
創新型課堂不是某個固定的教學模式,它可以是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可以是活動型教學模式,可以是情景型教學模式,可以是表演型教學模式,也可以是復合型的教學模式,不一而足,形式多種多樣。但是,不管哪一種教學模式,它都應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這一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學模式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情景。在此,筆者將任務驅動型與活動型課堂進行融合創新,探究這種模式在教學中運用策略。
為何選擇將任務驅動型與活動型課堂進行融合呢?這是因為,任務驅動型課程在不同的學科中都能發揮很好的作用,它是一種以人為本的,以應用為動力,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核心,能體現語言價值的、先進的、有效的教學途徑。任務驅動型課堂具有很明確的目的性,它把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明確提出來,學生很清楚自己本節課要完成哪些學習任務,達成哪些學習目標,不足之處在于哪里。這種模式缺少靈活性與趣味性,容易變成問答式的教學模式。而活動型課堂則是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載體,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主要通過活動來實現,活動型課堂具有靈活性與趣味性都比較強的特點,但是,教學目標分散,容易淪為華而不實的教學模式。如果將兩者融合起來,既能保持兩者的優點,又能克服兩者的缺點,讓其升華為一種更好的教學模式,即“任務活動型”教學模式。
三、策略與方法
(一)原則
既要保持任務驅動型與活動型課堂的優點,又要克服它們的缺點,應該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1.目的性。任務活動型教學模式顯著的特點就是具備明確的目的性,每一項教學活動都有明確的目標,每一個活動小組都有明確的任務。
2.可操作性。每一項教學活動都是符合學情的,且易于執行和落實的,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
3.生活情景性。教學活動是學生生活實際的藝術性再現,要體現生活情境性,能激發學生高度的參與熱情。
4.趣味性與競爭性。教學活動應具備趣味性與競爭性,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的重要因素。
(二)方法與應用
1.課前準備階段
在開展教學之前,應該把本班學生分為若干大組,每個大組又細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大組設大組長一名,小組長若干名,大組長負責分配落實任務、巡查組員的學習情況、匯報或者指定人員匯報學習成果、參與互評,小組長負責督促本小組成員開展教學活動、整理本小組的學習成果。
2.授課階段
第一階段分配任務,通過PPT課件展示各大組的學習任務,包括學習內容、學習要求、學習成果的表現形式等。
第二階段落實任務,各大組根據學習要求展開學習活動。
第三階段完成任務,各大組長匯總本組成員的學習成果,并進行匯報。
3.評價階段
教師針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適當評價,然后就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相應的解說和點撥,尤其針對重難點內容加以精講。
任務活動型教學模式的關鍵在于將任務和活動融合起來,做到任務引領活動、活動體現任務目標,在常規教學中比較容易掌握和操作。教改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課堂效率,而高效的課堂必須要有合適的教學模式來承擔。所以,作為一名負責任的一線教師,必須要有勇氣和智慧去推動教學模式改革,不斷探索與時俱進的教學模式,做一名“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創新型教師。下面將以一節課堂實踐來說明該教學模式的運用。
(三)課堂實踐
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經濟生活》的第一課《神奇的貨幣》的第一框題《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的課堂實踐。
課前準備階段:全班分為4個大組,每組分3個小組,每個小組4個成員,設4個大組長,12個小組長。
授課階段:
1.導入,略去。(1分鐘)
2.展示任務:(1分鐘)
第一大組,列舉生活中哪些東西屬于商品,哪些不屬于商品,并說明理由?進而探討超市過期的酸奶能否成為商品,并說明理由。
第二大組,表演一個關于從物物交換到商品流通過程的小情景劇,并概括商品與貨幣的關系。
第三大組,通過生活實例說明貨幣的各種職能。
第四大組,通過生活實例說明什么是通貨膨脹、什么是通過緊縮?并分析其原因。
3.執行任務:各大組成員根據本組的學習要求,在大組長的指導下進行學習討論或模擬表演,大組長負責收集本組成員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問。(12分鐘)
4.展示成果:大組長按照順序依次到講臺上向全班學生進行成果匯報并提出本組成員的學習疑點,其中,第二組參與表演的學生到教室前面的空地上進行情景表演。(12分鐘)
評價階段:
1.組長互評。第一、第三組組長互評,第二、第四組組長互評,互評者分別對對方的學習成果進行優缺點分析。(4分鐘)
2.教師點評。教師針對各大組成員的表現及其成果進行恰當的點評,并對重難點進行精講和點撥。(8分鐘)
3.總結。請一名學生對本節課進行簡單的知識總結,并談談收獲與感受。(2分鐘)
四、總結與展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唯有堅持與時俱進地創新,我們的教學方法才是最根本的方法。教育是促進新思想發展的最重要手段,教學方法絕不能亙古不變、墨守成規,必須要有大智慧、大勇氣去推動教學方法的創新。任務活動型教學模式是一種新的嘗試,教學的效果如何還要經過實踐的驗證。但它起碼展示了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體現了一種創新的思維模式,為教學方法的大水塘注入一股新流。亦正因創新,教育方能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責任編輯? 蕭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