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為了使學生充分體會到語文這門學科的樂趣,其前提是要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其策略是:導入情境設計,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情境教學,以變抽象難懂為具體易懂;幽默語言,以調動課堂氣氛;肯定與表揚,以點燃自信的火花。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學只有做到以上這些,才能使課堂教學“活”起來。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教學藝術;“活”的教學
一、引言
語文是一門承載著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的學科,博大而精深,我們要學好語文絕非易事,對小學生來說更非易事。小學階段,作為引領學生學習語文航標燈的語文教師,我們只有讓“活”立根于語文教學中,才能激發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充分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揮他們的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并最終把語文學好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減輕學生心理負擔是讓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的前提
要讓語文教學“活”起來,就必須先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但目前,許多家長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對學生施加學習壓力,使學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擔子。學校、教師面對社會的壓力, 也不得不考慮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所以,有些教師通過布置大量的課外作業來實現這一目的,導致了學生課余時間太少,作業負擔過重,部分學生經受不起這樣的壓力,產生了厭學的心理,因而無法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內在動力。因此,為了要使語文課堂“活”起來,就必須先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
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的具體策略
(一)導入情境設計:激發學生的興趣
多年的實踐研究發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沒有較好地從實際出發,教學設計脫離學生生活實際,使得學生難以理解課程內容。為了讓“活”深深地扎根于語文教學的課堂,教師首先應該設計獨特的開課講解方式。導入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教師需要根據對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自己設計的教學目標,設計出新穎、吸引學生興趣的課堂導入。教師還要根據語文課本的教學內容,在開始講解新課時,利用多媒體工具,收集與課程相關的圖片、音頻、視頻等素材,幫助學生創設相關生動的教學情景。例如,教學《小馬過河》,可通過多媒體播放故事視頻導入,教學體驗真情實感,可用摘取情景游戲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想將課堂教學“活”起來,就需要營造出一種“快樂學習”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覺得學習津津有味,欲罷不能的學習狀態。再如,以“提問”為例,“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它不僅能開發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的認知,還能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活躍氛圍,成為教學中的“激活者”。只有結合教學實踐,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完成學習任務。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活”起來。
(二)情境教學:變抽象難懂為具體易懂
在小學語文教學教材中,總免不了會遇到一些難懂且抽象的內容,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見識有限,他們能夠正確理解這些內容的真正含義是學好章節的內容。因此,教師要注重在這些內容重點難點上的準備,如,運用比喻的手段,將抽象的事物比喻成學生具體的、易理解的,甚至可以想象的事物,這樣既可以將抽象的定義講解清楚,又可以拓展學生的想象思維空間。當然,教師除了運用比喻的手法外,還可以借助一些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學生講解,對學生的抽象思維進行啟發,降低該知識點的難度,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課堂氣氛,將“活” 立根于語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創設情境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小學生喜愛模仿和表演的特點,開展角色扮演,進行動作與對話表演,通過表演的過程,正確理解抽象的定義,并感悟文章的本質含義,體會深刻的思想內涵,進一步激活教學課堂。
(三)幽默語言:調動課堂氣氛
教師要善于運用一些幽默風趣的語言,以調動課堂氣氛。蘇聯的教育學家斯維特洛夫曾說:“教育中最重要和第一助手是幽默”。幽默的語言可以潤色課堂,調動氛圍。幽默是人類深層智慧的表達形式,例如,在講解律詩的首、頷、頸、尾四聯名稱時,便可用手指著自己的身體來說明,但是人體并沒有尾巴,所以在講到尾聯時就找不到相應的部位,但提醒人雖然沒有尾巴,可是平時不能忘記律詩的尾巴。當然如果教師要想熟練地運用幽默的語言,就不僅需要廣博的知識和較深的專業理論,還需要隨機應變和推理、錘煉語言的能力。教師還需正確處理好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找到幽默的切入點,發揮其作用,這樣就能使課堂氣氛“活”起來,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肯定與表揚:點燃自信的火花
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主體,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引導,要考慮到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發展的需要,運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尤其要運用肯定與表揚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但需注意的是,教師還要運用恰當的方式處理肯定與批評之間的關系,“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教師應正確看待學生的錯誤與過失。采用批評有度、寬嚴相濟的態度,而不是一味地批評、責罵,既要幫助學生認識到錯誤的嚴重性,促使其改正錯誤,但又不至于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特別是在對待學困生的問題上,只要他們有進步,教師就應給予及時而適當的鼓勵、表揚。這樣既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又能優化師生關系。除此之外,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有一雙敏銳且欣賞的眼睛,對無論進步大小的學生都應及時、積極地給予肯定和表揚。肯定和表揚都能點燃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將“活”扎根于課堂教學之中。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學是一門藝術。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活”立根于語文教學課堂中,將快樂融進課堂,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教學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只有語文教師不斷地用心鉆研教學、反思教學,才能營造出“活”的氣氛,才能讓語文課堂充盈著學生學習的樂趣,使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讓“活”深深扎根于課堂教學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在應試教育下,教學內容形式單一,枯燥乏味,這些都是為了迎合考試而設計,遠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既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倘若教師能夠將教學內容賦予趣味性、新穎性,并做到生活化,“活”化課堂教學將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方旭.優化作業結構, 讓語文作業“活起來”[J].小學教學參考,2018(13): 59-60.
[2]郭朝英,甘義明.讓小學語文課堂真正地“活”起來[N].發展導報, 2018-04-27(31).
[3]李曉冬.融入地方文化,讓語文課堂“活起來”[J].四川教育,2019(18): 37.
[4]董彩霞.語用式表演,讓語文課堂“活”起來[J].小學教學參考,2018(31): 21-22.
[5]李媛媛.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真正“活”起來[J].中國教師, 2018(S2): 113.
責任編輯? 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