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利倩

基金經理出圈
自2020年以來,基金頻繁上熱搜。2020年以來,由于疫情的影響,各個機構基金銷售由線下也轉為線上,開直播,推自家的網紅經理和產品。
在市場行情和網絡的助推下,各大明星基金經理和網紅基金開始遍地而生。例如,易方達基金基金經理張坤和蕭楠、華夏基金基金經理蔡向陽、上投摩根基金經理孫芳、廣發基金劉格菘、睿遠基金傅鵬博、交銀施羅德基金楊浩和何帥、景順長城基金劉彥春、工銀瑞信基金袁芳……
我們都知道,娛樂圈追星很瘋狂,頂流明星更是能夠靠背后粉絲的力量產生現象級效應。而明星基金經理們在近一年也相繼飯圈化。例如,支持張坤的投資者,還專門成立了張坤粉絲后援會。
優質基金經理一直都有,為什么現在卻能爆火,特別是近一年扎堆出圈?
首先是有亮眼的業績,如展恒基金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5-2019年5年期間,排名前10的明星基金經理,5年的區間業績回報率都在190%以上,甚至最高的能夠達到250%以上,而近3年的業績回報率,也都在100%以上。
這就使得很多投資者會把“選基金就是選基金經理”奉為圭臬。
其次,近一年突然冒出那么多明星基金經理,跟基金銷售模式的轉變不無關系,尤其是線下轉為線上。此前,基金銷售或者新基金的發行,往往只能通過銀行或者專門的投資網站才能看到相關信息,然而現如今,基金銷售的消息遍布網絡: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各社交平臺、支付寶理財平臺等。如果這些消息再以明星基金經理為噱頭,那更是能為機構吸金無數。
另外,基金經理受到關注,其實也是基金這兩年備受關注的一個體現。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中國基民規模增長約2282萬,而2020年上半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基民規模突破8000萬,新增基民超過2000萬。
這意味著,在去年行情走暖的背景下,半年內超過2000萬人加入基金投資的大隊伍中。
有了基金投資者基數,又有線上的宣傳造勢,再加上個別優質基金經理亮眼的過往業績,基金經理們不想出圈都難。
明星基金經理“帶貨”吸金
跟明星、網紅一樣,明星基金經理們也有了自己的一票粉絲和追隨者。
知名專欄作者皮海洲曾發表文章《基金業不能娛樂化 基金經理成不了“薇婭”“李佳琦”》。他表示,不管基金經理們有多出名,但成不了“薇婭”“李佳琦”。言外之意,他們不會像薇婭、李佳琦那樣,成為基金銷售的“帶貨者”。
然而,券商中國透露的相關統計數據卻顯示,截至3月31日,最新披露的基金年報顯示,一位管理資金超700億元的明星基金經理,為基金公司貢獻的管理費收入接近7個億。而上半年,該基金經理所在的基金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67億元,同比增長約55%。如華南地區某基金公司披露的年報顯示,旗下明星基金經理合計管理6只偏股型基金。在整個2020年內,該明星基金經理合計為基金公司貢獻6.6億元的管理費收入,其中單只基金獲得的基金管理費收入為3.06億元,較2019年的管理費收入有大幅增長。
再如,銀華基金公司明星基金經理焦巍管理的銀華富裕主題基金, 2020年年報顯示,該基金年度管理費收入高達1.7億元,較2019年的管理費收入增長高達70%。
中小基金公司中,明星基金經理陳一峰管理的安信價值精選基金,在披露的2020年年報數據顯示,這只基金盡管規模不足40億元,但在2020年內獲得的管理費收入接近7200萬元,較2019年的管理費收入幾乎實現翻倍,在2019年內該基金的管理費收入為3800萬元。
基金大回撤 神話幻滅
可以說,在2月中旬以前,明星基金經理無論是對投資者來說還是對基金公司來說,都是重要的賺錢通道。有了他們的加持,投資收益會更好,公司賺錢能力會更強。
然而,任誰也沒有想到,在“抱團股”估值相繼回歸低位的時候,明星基金經理們的畫風開始變了。他們管理的明星基金開始大幅下跌,而明星基金經理的人設也不斷崩塌。
例如,易方達張坤從“世界上最好的坤坤”,到淪為“菜坤”,被吐槽“只會炒白酒”。他管理的藍籌精選超80%的持有人虧損,虧5%以上的持有者占65%。而掙了5%以上的持有人,占比不到10%。
再如,另一只明星基金——蔡嵩松管理的諾安成長,支付寶統計的近一個月數據顯示,近70%的持有人是虧損的。要知道,過去兩年,該基金從2019年0.7元左右的凈值,一直干到了1.8元,漲幅高達157%左右。而如今七成以上的持有人虧損,蔡總也“歇菜”了。
事實上,除了上述兩位,近期大多數熱門基金都出現超20%的回撤。尤其是一些新進入的投資者,嚴重被套。于是,投資者們開始驚呼:明星基金經理不靈了。有些基金經理甚至被“罵上熱搜”。
此前被捧得有多高,現在就被踩得有多狠。
為什么明星基金經理會備受指責
3月31日,富國基金、景順長城基金、鵬華基金等10家基金公司聯合支付寶理財平臺發布的《一季度基民報告》顯示,持有基金時長在3個月以內的用戶,超七成都是虧損的。
這背后是大多數基金都在虧損。例如,天天基金統計數據顯示,僅3月16日,股票型基金上漲18只,下跌552只;混合型基金上漲205只,下跌4106只;指數型基金上漲202只,下跌511只。可以說權益類基金損失慘重。
那這么多基金虧損,為什么偏偏明星基金經理備受指責呢?
此前“抱團股”的估值幾乎都實現了飛躍。而“抱團股”事件以來,各種“茅”開始無差別大跌,例如白酒、食品、醫藥、家電、半導體等。去年,不少基金經理正是因為靠重倉這類股票,實現所管理基金的凈值增長。而盈虧同源,此前獲益頗豐的、備受投資者關注的,現在恰恰是跌得最慘的。
同時,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前期跟風較多,一旦風格轉換,那么受影響的比例也比較大。因此,明星基金經理和他們管理的基金,才會體會到節前節后過山車式的評價變化。
可以說,在“網紅效應”和投機者共同推動下,成也因出名,被吐槽也因成名。而在這個明星的光環下,真正的英雄肯定不畏一時的波動。而波動過后,誰才是那個嘩眾取寵、徒有虛名的裸泳者,恐怕無法再繼續掩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