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輝



2021年第一季度基金回撤20%甚至更多,很多基民直言被“割韭菜”。除了市場動蕩外,很多基民持有時間短、追漲殺跌、頻繁交易也是原因之一。
基金的話題最近一直很熱鬧,不少人詢問:年后基金大幅回撤,很多人被“割韭菜”,2021年的基金還能買嗎?
2021年第一季度收官,市場劇烈震蕩之下,不少“網紅”基金近段時間跌幅超20%,在第一季度入市的新基民很難賺到錢,甚至出現了浮虧。但如果把周期拉長到2020年到現在,許多基金的累計收益率依舊可觀。
在筆者看來,基金其實就是一種理財方式,與股票投資一樣,它不可能穩賺不賠,所以虧損在所難免。筆者從2019年就開始進行基金定投,在2020年獲得超30%的回報率,2021年因為大幅回撤,直接跌回5%。
很多購買了基金卻虧錢的人,其實未必是因為基金不行,也可能是自己的操作并不合適。這次回撤背后,誰在被“割韭菜”?
最近基金跌慘了
今年以來近千只基金出現較大回撤,主要集中在持有軍工股和機構“抱團股”較多的基金。具體來看,基金出現較大回撤主要分為兩個時期。
一是從2021年1月8日至2月5日,出現較大回撤的基金多為軍工類基金,如華夏產業升級最大回撤24.08%,華夏軍工安全最大回撤23.48%,國投瑞銀國家安全最大回撤22.38%,長盛航天海工裝備最大回撤20.71%。
二是從2021年1月底至2月26日,出現較大回撤的基金多為持有機構抱團股的,只是出現最大回撤的時間段略有差別。
“跌媽不認”的基金市場,讓不少基民開始悲觀。不少基民在基金交流群或社交平臺中,頻繁釋放“離場”“割肉”等悲觀信號。
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
“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是基金行業長久以來的“怪現象”。2006-2020年的15年間,偏股型基金指數累計漲幅達1295%,年化收益率超過19%。但基金業協會數據表明,截至2018年,自投資基金以來盈利的客戶僅41.2%,投資盈利超30%的僅6.5%。
明星基金同樣不例外。易方達張坤的“藍籌精選”可以說是過去一年中最受矚目的基金,規模在2020年年末達到677.01億元,成為市場上規模最大的權益類基金。該基金重倉貴州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白酒股,在白酒股持續上漲的行情中凈值飆漲120%。但是支付寶數據顯示,在張坤的基金上掙了錢的基民不到20%。其中超80%的持有人虧損,虧5%以上的持有人占65%。而掙了5%以上的持有人,占比不到10%。
持有時間較短是被“割韭菜”的主因
3月31日,富國基金、景順長城基金、鵬華基金等10家基金公司聯合支付寶理財平臺發布了《一季度基民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市場上多只熱門基金的基民投資情況進行了數據分析,發現除了市場行情波動外,追漲殺跌、頻繁交易也是造成基民被“割韭菜”的主要原因。
《報告》顯示,持有基金時長短于3個月的用戶中,超七成是虧損的。頻繁買賣的基民較拿著不動的基民收益率平均少28%,追漲殺跌的基民較基金凈值漲幅少賺40%。
《報告》發現,頻繁查看收益的基民往往持有時長更短。頻繁關注收益反映了基民心態的不穩定,也容易造成頻繁交易。
顯然,不少基民把基金當成股票來炒了,短期頻繁買賣的基民很難獲得長期大幅收益。特別是近半年以來,很多新基民一窩蜂涌入基金市場,大部分基民缺乏對基金、投資理財的正確認知。
定投基民心態更穩定
市場震蕩之下,追漲殺跌、頻繁交易的操作也更加普遍。面對行情的沖擊,支付寶理財智庫發布一季度投資者信建議,投資人可以設立自己的盈利目標,當目標實現時及時止盈,落袋為安。《報告》顯示,偏股型基金投資者中,有近三成的人有止盈操作,平均收益率為14.6%。
震蕩行情中,定投變成了很多基民拉長投資周期、攤平持倉成本的工具。《報告》的數據分析發現:采取一次性投入的基民中,45%的人持有單只基金不到半年。而采用分批定投的基民中,超七成人持有單只基金時長在半年以上,定投基民更加拿得住。
堅持長期投資
相比部分“慌了”的基民,基金經理則更為淡定。例如,清和泉投資總監吳俊峰公開表示,自己“在節前最高點買的”其管理的產品,他坦言自己不擇時,獎金剛發完就買了,因為都是拿很多年,這對自己根本不是個事兒。
從投資角度來看,多位業內人士建議,減少盲目追漲和殺跌,以時間換空間,才能獲得不錯的收益。
在業內一位基金經理看來,出現短期相對幅度比較大的回調,做趨勢投資的人,遇到這種情況一般會選擇離場,但只有對公司有深刻理解且堅定的投資者才會選擇堅守,短期看波動很大,三五年看不過是滄海一粟。
“投資是個長期的事情,不宜把‘馬拉松當作‘百米賽跑。”富國基金表示,2021年以來,資本市場波動加大,很多投資者都頗感焦慮、追漲殺跌。但從目前看,資本市場是在春天,公募行業也還是少年。只有長期投資,才能減少市場波動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