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斯佳 吳川惠
摘 要:當今中國已步入全面內部控制管理的新時代,企事業單位亟須既深入理解我國內部控制規范又具備實踐經驗的專業人才。數字經濟時代下,應用型本科教育面臨著巨大挑戰,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迫在眉睫,課程的教學效能亟待提升。本文以向區域經濟建設和財會行業輸送高質量、實踐型、信息化內部控制人才為目標,從信息化角度切入,結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企事業單位業務需求以及學生在本階段的特點,基于風控軟件的應用,探索應用型高校內部控制課程教學效能提升機制。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內部控制課程;教學效能;風控軟件
一、應用型高校內部控制課程教學效能提升的必要性
隨著《關于加強中央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與監督工作的實施意見》(國資發監督規〔2019〕101號)、《關于開展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的通知》(國資發改革〔2020〕239號)等一系列國家政策文件的正式出臺,預示著當今中國企事業單位已全面步入內部控制管理的新時代。內部控制管理在企事業單位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企事業單位亟須既深入理解我國內部控制規范又具備實踐經驗的專業人才。數字經濟時代下,應用型本科教育面臨著巨大挑戰,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迫在眉睫,課程的教學效能亟待提升。
二、內部控制課程特點、市場需求及教學現狀
(一)課程特點
內部控制作為應用型高校財會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具有如下特點:第一,內部控制是多學科交叉、滲透的集合科學,涉及經濟、法律、文化等多個知識領域,具有綜合性和邊緣性。第二,內部控制內涵豐富,從內容上來講,包括公司治理、組織架構、企業文化、權責配置等單位層面管理,以及預算、合同、采購、生產、銷售、資產等業務層面運作;從本質上來講,涵蓋制度、流程、崗位、職責、表單、信息化六個維度;從體系運作上來講,需在定期評價的基礎上開展內部控制體系的風險識別和持續優化。第三,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與社會發展模式、經濟建設水平、科技進步程度、單位管理理念等多個內外部因素密切相關,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體系。
(二)市場需求
基于國家以及企事業單位自身對于加強內部控制管理的迫切要求,企事業單位人員亟須具備較強實踐性的內部控制人才,以適應本單位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活動的需要。此外,數字經濟時代下,企事業單位在控制方式上開始將人工與計算機程序相結合,基于信息系統平臺開展風險管理、內部控制構建、內部控制評價、內部控制審計等內部控制相關活動,減少因人為因素導致的差錯,提高信息流轉的效率和效果,降低內部控制成本的同時提升內部控制效益。因此,高校根據市場需求改革現有課程內容與授課模式,培養掌握內部控制信息化手段和方法的復合型、實戰型、創新型人才迫在眉睫。
(三)教學現狀及問題
基于課程特點及市場需求,目前應用型高校在開展內部控制課程教學時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課程講授以理論灌輸為主,缺乏企事業單位項目實踐等環節,難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對于內部控制的學習僅停留在內部控制原理的層面上,無法達到更高層次的內部控制設計與評價層面,缺乏實踐性、體驗性、互動性。
第二,上文提到,內部控制活動在實務工作中應分解為制度、流程、崗位、職責、表單、信息化六個關鍵維度,而現有理論學習方式較為抽象,無法實現學生基于關鍵要素對企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活動的信息收集、風險評估和控制優化,不符合單位的實際工作需要。
第三,高校授課普遍基于《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財會〔2008〕7號)、《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財會
〔2010〕11號)、《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試行)》(財會〔2012〕21號)等國家規范展開,僅針對規范學習使得學生死記硬背內部控制條例,容易受到固化思維的限制,在實際工作中無法靈活根據單位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內部控制相關活動,也無法實現環境動態變化下內部控制體系的不斷更新與優化。
第四,目前高校所講內容仍然以傳統人工控制手段為主,未結合信息系統平臺開展教學,使得學生無法運用信息化手段完成企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相關工作,不符合數字經濟時代下企事業單位運用計算機程序開展內部控制工作的發展趨勢,產生理論和實際脫軌的分化局面,造成人才素養與市場需求的脫節,難以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三、基于風控軟件應用的內部控制課程教學效能提升機制
(一)風控軟件簡介
風控軟件在技術架構平臺下內置豐富的企事業單位實際案例,涵蓋風險管理、內部控制構建、內部控制評價、內部控制審計等企事業單位核心業務系統,其中風險管理模塊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分析、風險應對、風險報告等功能;內部控制構建模塊包括流程梳理、內部控制矩陣構建、體系搭建等功能;內部控制評價模塊包括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缺陷認定、缺陷整改、出具評價報告等功能;內部控制審計模塊包括實施內部控制審計、評價內部控制缺陷、出具審計報告等功能。風控軟件旨在幫助企事業單位打造便捷易用、專業高效、易于部署和維護的風險與內部控制工具支持與IT解決方案。
(二)教學效能的內涵
教學效能感起源于心理學,涵蓋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其中,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是一個多維度、系統化的概念,體現了教師從事教學行為的創造力和主體性,包括對教與學關系的認知、對自身教學水平和效果的評判;學生的教學效能感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和效率效果,包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對課程參與的主動性。
(三)基于風控軟件應用的教學效能提升機制
為解決目前內部控制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基于教學效能的內涵,下文將從信息化角度切入,深入探討風控軟件如何從教師和學生兩方提升教學效能。
第一,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加入軟件實訓環節,以任務驅動的形式大大改善了內部控制課程枯燥乏味的現狀,提升了傳統理論課程的實踐性、體驗性以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學生在掌握內部控制基本理論的基礎上能夠針對實際企事業單位案例開展高層次的內部控制風險管理、體系設計、評價及審計,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與運用。
第二,風控軟件的模塊設計能夠將內部控制活動細分為制度、流程、崗位、職責、表單、信息化等維度,將抽象理論予以分解和細化,實現多維度下企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活動的信息收集、風險評估和控制優化,更加符合內部控制的實質,增強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實踐性和有用性。
第三,風控軟件各模塊均搭載有多項企事業單位真實案例,幫助學生在掌握內部控制規范的基礎上根據企事業單位特點靈活開展內部控制相關活動,并持續迭代,深化了理論學習的效果。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對案例進行修改,更加貼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也提升了教師在課程中的創造力和主體性。
第四,風控軟件符合數字經濟時代下企事業單位運用信息系統開展內部控制活動的發展趨勢及市場需求,使得學生在校期間就掌握實際工作中所需的能力素質,增強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貼合應用型高校向區域經濟建設和財會行業輸送高質量、應用型、信息化內部控制人才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