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玉璽 賀鑫 崔寶春 巴山 魏亮 鮑雪成
(1.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中心小學 北京 101117;2.北京市通州區于家務鄉中心小學 北京 101127;3.北京市通州區教師研修中心 北京 101100;4.北京市史家小學通州分校 北京 101101)
籃球運動作為一項競技體育運動,在小學的體育活動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教師在籃球教學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學生的水平各有高低,傳統的教學形式只能滿足于一部分學生的需求,卻會忽略其他學生的需求。由此看來,只有采用更好的方法來進行籃球訓練才能起到好的練習效果。
該文的研究對象為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中心小學4~6年級學生。
1.2.1 文獻資料法
在當地圖書館及互聯網上針對相關資料進行搜索并閱讀,為該文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2.2 實驗法
在通州區潞城鎮中心小學4~6年級在校學生中隨機抽取200名學生參與到實驗中,在實驗的過程中,將這200名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00名學生。針對實驗組采用分層教學法進行籃球訓練,而對照組采用傳統的籃球教學方法進行訓練。
1.2.3 比較分析法
在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籃球訓練后,對學生籃球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學習效果進行詳細的比較,進而對采用分層教學法的籃球訓練效果進行詳細的研究。
1.2.4 數理統計法
利用Excel對該文研究過程中的所有數據進行詳細的記錄,并繪制相關的圖表以便進行全面的研究與分析。
在設計實驗步驟的過程中,針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共同展開為期8周共32節課的籃球訓練實驗,每周各進行4次教學實驗,每次實驗的時間為45min。在實驗過程中,實驗組與對照組所采用的訓練方法不同,其余完全相同。現將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具體實驗進行詳細的設計。
2.1.1 實驗組實驗設計
實驗組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選取的訓練方法為分層教學法。因此在設計實驗過程中,首先對該組的學生進行訓練分組,分組的依據是預先過程性練習中統計的各項得分總和,設置3個級別的得分區間,將實驗組的100名學生分為3組進行教學。
如表1所示,A組為籃球技能掌握較差的組,組內學生在4項測試中的總得分為4~6分,共有21名學生被分到A組;B組為籃球技能掌握一般的組,組內學生在4項測試中的總得分為7~9分,共有41名學生被分到B組;而C組則是籃球技能掌握水平較好的組,組內學生在4項測試中的總得分為10~12分,共有38名學生被分到C組。

表1 實驗組學生分組情況統計表(n=100)
在實驗過程中,針對實驗組內的3組學生,均選取投籃教學、運球教學、三步上籃技術教學和傳接球教技術學作為教學內容。但各組的教學難度存在不同,針對籃球技能掌握水平較差的A組,在訓練過程中主要針對學生的基本投籃姿勢、運球動作、三步上籃基礎動作及傳接球基礎動作進行基礎的訓練,使學生能夠掌握這些技術的正確動作,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籃球技能掌握水平;針對籃球技能掌握一般的B組而言,訓練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投籃的命中率、運球的速度、三步上籃命中率和傳接球準確度,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能夠更好地掌握籃球技能;針對技能掌握較好的C組,在訓練過程中主要對其現有的籃球技能掌握水平進行提升,如學習3分球的投籃、行進間變向運球、變向三步上籃、行進間傳接球及轉身運球等技術,讓該組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籃球技術動作,不但能夠鞏固基礎的籃球技術動作,還能學到具有一定難度的技術動作。
2.1.2 對照組實驗設計
對照組在進行實驗期間,對100名學生采用傳統教學法進行訓練,在練習的過程中,針對組內學生不進行任何教學分組,對班級內的所有學生進行統一的籃球訓練。而授課的內容與實驗組完全相同,均為投籃技術教學、運球技術教學、三步上籃技術教學以及傳、接球練習。對班級內所有的學生采用同樣難度的授課內容進行訓練。
經過為期8周共32節籃球訓練的實驗后,兩組教師均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完成了投籃技術教學、運球技術教學、三步上籃技術教學及傳、接球訓練。為了比較兩組的實驗結果,采取完全相同的4項測試進行分析。
2.2.1 投籃測試結果對比分析
表2為兩組學生在實驗后投籃測試結果統計表,可以看出兩組學生經過實驗后,投籃測試的成績較實驗前所提高,但通過詳細觀察發現,實驗組的學生在測試后,學生的命中率整體有較大幅度的提高,而對照組學生的測試成績雖然較實驗前也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并不明顯。由此初步判定,應用分層教學法進行訓練的實驗組學生學習投籃技術的效果要明顯好于對照組。

表2 實驗后兩組學生投籃測試結果統計表(n=200)
2.2.2 籃球運球測試結果對比分析
表3中的數據為兩組學生在實驗后籃球運球測試的結果,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在經過實驗后,在完成籃球運球項目的測試結果均有一定的提高,但通過詳細的比較發現,實驗組的學生在該項目的測試結果上較實驗前有明顯的提高,組內學生完成測試的時間整體縮短,且成績提高人數較實驗前有明顯的差異,而對照組的學生雖然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并不明顯。由此可以說明,應用分層教學法進行練習的實驗組學生學習運球技術的效果要明顯好于對照組。

表3 實驗后兩組學生籃球運球測試結果統計表(n=200)
2.2.3 三步上籃測試結果對比分析
表4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實驗后在三步上籃測試的結果,兩組學生經過為期8周的實驗后,在完成三步上籃測試的過程中,完成質量均有一定的提高,測試結果也有所提高。但通過詳細的比較發現,實驗組的學生在該項目的測試結果上較實驗前有明顯的提高,組內學生完成三步上籃的動作質量明顯提高,而對照組的學生雖然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并不明顯。由此可以說明,應用分層教學法進行訓練的實驗組學生學習三步上籃技術效果要明顯好于對照組。

表4 實驗后兩組學生三步上籃測試結果統計表(n=200)
2.2.4 原地傳、接球測試結果對比分析
表5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實驗后進行原地傳、接球項目的測試結果,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在經過為期4周的實驗后,在完成原地傳接球測試的過程中,測試結果均有一定的提高,但通過詳細的比較發現,實驗組的學生在該項目的測試結果上較實驗前有明顯的提高,學生對于傳球技術和接球技術的掌握情況較實驗前有明顯的提高,而對照組的學生雖然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并不明顯。由此可以說明,應用分層教學法進行訓練的實驗組學生學習傳球與接球技術效果要明顯好于對照組。

表5 實驗后兩組學生原地傳、接球測試結果統計表(n=100)
2.2.5 實驗組與對照組整體測試結果對比分析
通過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實驗前的預實驗結果與實驗后的測試結果進行詳細的對比發現,在經過為期8周共32節課的訓練實驗后,采用分層教學法進行籃球練習的實驗組,學生的各項測試結果均較實驗前有明顯的提高,而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籃球練習的對照學學生,各項測試的結果雖然較實驗前也有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并不明顯。就此可言,在通州區潞城鎮中心小學,通過分層教學法進行籃球訓練具有一定的應用效果,學生通過分層教學法的教學進行學習后,學習的效果明顯好于傳統的教學法。
第一,通過實驗發現,在通州區潞城鎮中心小學的籃球教學過程中,采用分層教學法對學生進行籃球訓練,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
第二,在實驗過程中,實驗組與對照組采用不同的訓練方法進行同樣的練習內容,發現采用分層教學法進行籃球教學的實驗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課堂教學氛圍濃厚,且學生的學習效果很好,但采用傳統教學法進行籃球教學的對照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參與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不好,說明采用分層教學法能夠有效地提高通州區潞城鎮中心小學的籃球訓練效果。
第三,實驗組的學生在參與實驗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分層教學法,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學習到不同難度的教學內容,在同一時間內能對學生進行更多教學內容的教授,這是傳統教學法所做不到的。說明分層教學法對于通州區潞城鎮中心小學的學生學習籃球技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第一,在實施分層教學法進行小學籃球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層的過程中應注意每組學生的數量,避免分組不均衡從而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產生負面的影響。同時在分組的過程中,保護水平相對較差學生的自尊心,避免學生由于分組情況影響參與教學的態度。
第二,教師在采用分層教學法進行籃球訓練的過程中,應對各組的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制定,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的感受,避免因教學內容設置不科學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同時在分層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加強與學生間的交流,實時了解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中的主觀感受,并對不足的方面進行及時的調整,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課程的教學效果。
第三,在進行小學籃球分層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打破傳統的班級界限,使多個班水平相似的學生進行統一的教學,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教學的范圍,或者安排多名教師同時進行授課,使教師能夠更加均衡地對各組學生進行系統、全面的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