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 華
(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農業部西寧作物有害生物科學觀測實驗站/青海省農業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青海 西寧 810016)
旱雀麥(Bromus tectorumL.)屬于禾本科1年生雜草,生長于海拔100~4 200 m的自然草地和農田,是農田中的重要雜草,其適應能力強,種子發芽快,出苗后生長迅速,邊開花邊結果,邊成熟邊脫落,單株結籽量大,繁衍系數高,蔓延速度快。據調查研究,旱雀麥密度每增加9株,單株油菜角果數、角粒數分別減少0.552個、0.103粒[1],嚴重影響油菜的產量。旱雀麥作為青海省青稞田的主要惡性雜草之一[2],其對青稞產量的影響也不容樂觀。
啶磺草胺(pyroxsulam)由美國陶氏益農公司開發。到目前為止,國內登記的啶磺草胺制劑有7.5%水分散粒劑及4%可分散油懸浮劑[3]。已有研究報道啶磺草胺能夠有效防除看麥娘、雀麥等雜草[4-7]。青稞田旱雀麥的防除多集中采用唑啉草酯、大驃馬等用藥歷史長的常規藥劑[8-12],而啶磺草胺對青稞田旱雀麥的防除研究報道較少。為明確啶磺草胺在青稞田旱雀麥的防除效果,本研究采用室內盆栽與田間藥效試驗相結合的方法,對啶磺草胺的防除效果進行驗證,以便更準確、科學地使用藥劑,達到合理防除旱雀麥的目的。
試驗作物為青稞品種肚里黃,是20世紀60年代從甘肅省甘南州引進的青稞農家品種。目前,肚里黃在青海省青稞種植區均有大面積種植。防除對象為旱雀麥。
供試藥劑:7.5%啶磺草胺WG,陶氏益農(中國)有限公司生產。室內盆栽啶磺草胺用量為:4.68、9.37、18.74、37.49、74.99μg/m2;田間試驗啶磺草胺用量為6.5、12.5、20.0、25.0 g/667 m2。
1.3.1 室內盆栽法。將飽滿的旱雀麥播入直徑為9 cm的塑料盆,出苗后剔除過高或過低的植株,并間苗至每盆10株,于植株2葉1心期,采用噴霧塔進行莖葉處理,重復4次,以噴清水為對照。14 d后,剪取地上部烘干稱質量(干質量),并計算出其抑制濃度IC90[13](90%抑制效果時抑制劑的濃度)。
1.3.2 田間藥效。于2018年5月15日施藥處理,天晴。施藥時青稞4葉,旱雀麥3葉1心齡株占95.56%。采用新加坡利農公司生產的背負式噴霧器,對水20 L/667 m2莖葉進行噴霧。小區20 m2,重復4次,共計24個小區。藥后7、20、40 d觀察雜草中毒癥狀及青稞對藥劑的反應;40 d觀察防除效果。每小區3點,每點0.25 m2,記錄雜草存活株數,并稱取地上部分鮮質量。青稞成熟前采用100分級法目測最終控制效果,青稞收獲時,實測小區產量。
電子天平(PL2002),購自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噴霧塔(3WPSH-500D型),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生產;背負式噴霧器,新加坡利農公司生產。
試驗地設在青海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試驗地內(101°75′10″E、36°73′06″N),海拔約2 231 m,年平均溫度5.5℃,年降水量約399 mm,土壤pH值約8.0。試驗地平坦,屬于川水灌溉區,肥力中等。在青稞播種前種旱雀麥5 kg/667 m2,田間旱雀麥出苗整齊,密度較大且分布較均勻。
干質量抑制率=(空白對照區干質量-處理區干質量)/空白對照區干質量×100%;
株高抑制率=(空白對照區株高-處理區株高)/空白對照區株高×100%;
株防效=(對照區雜草株數-藥劑區雜草株數)/對照區雜草株數×100%;
鮮質量防效=(對照區雜草鮮質量-處理區雜草鮮質量)/對照區雜草鮮質量×100%;
增產率=(藥劑處理田產量-對照田產量)/對照田產量×100%。
用DPS 7.05統計軟件對藥劑劑量的對數值與雜草的鮮質量抑制率的概率值進行回歸分析,計算毒力回歸方程y=a+bx、IC90值。
藥后10 d,啶磺草胺處理區旱雀麥均黃化嚴重,生長受明顯抑制,最高劑量處理旱雀麥葉尖干枯,葉片發黃。啶磺草胺4.68、9.37、18.74、37.49、74.99μg/m2藥后14 d旱雀麥的干質量抑制率分別為18.89%、30.31%、34.52%、37.86%、50.00%(表1)。經過觀察和調查,啶磺草胺對旱雀麥的防除效果較好,回歸方程為Y=23.644+0.551 4X,式中:Y表示藥劑劑量的對數值;X表示鮮質量抑制率的概率值,決定系數R2=0.862 8,IC90=54.97(表2)。

表1 干質量抑制率

表2 啶磺草胺對旱雀麥毒力回歸方程
2.2.1 7.5%啶磺草胺WG不同劑量對旱雀麥防除效果。藥后7 d觀察,7.5%啶磺草胺不同劑量處理旱雀麥部分植株葉片基部略有發黃。15 d時,藥劑處理區旱雀麥葉片發黃,7.5%啶磺草胺25.0 g/667 m2以上處理可見死亡株。20 d時,7.5%啶磺草胺6.5 g/667 m2處理區可見死亡株。藥后調查旱雀麥的防除效果(表3),7.5%啶磺草胺6.5、12.5、20.0、25.0 g/667 m2處理后20 d時對旱雀麥的株防效分別為77.26%、93.70%、97.70%、98.85%。

表3 7.5%啶磺草胺WG不同劑量防除青稞田旱雀麥效果(20 d)
由表4可知,7.5%啶磺草胺6.5、12.5、20.0、25.0 g/667 m2處理40 d時對旱雀麥的株防效分別為70.25%、92.45%、95.28%、98.78%,鮮質量防效依次為75.44%、99.40%、99.12%、99.42%,隨使用劑量的增加,除草效果升高。在苗期人工拔除旱雀麥,40 d株防效為70.21%,鮮質量防效為69.35%,人工除草對旱雀麥控制效果較差。7.5%啶磺草胺WG6.5 g/667 m2處理顯著低于其他劑量處理。

表4 7.5%啶磺草胺WG不同劑量防除青稞田旱雀麥效果(40 d)
2.2.2 7.5%啶磺草胺WG不同劑量對青稞的安全性。7.5%啶磺草胺不同劑量于青稞4葉期莖葉噴施,各處理區青稞葉片均有輕度黃斑,隨劑量增加,褪綠黃斑略有加重,7.5%啶磺草胺WG 25.0 kg/667 m2處理區褪綠黃斑20%左右。20 d時青稞葉片基本恢復正常,后期與對照田青稞長勢一致。由表5可知,各劑量處理區青稞產量分別為3 033.75、3 066.70、3 114.38、3 125.63 kg/hm2,與 空 白 對 照 處 理 區(2 885.21 kg/hm2)相比,各處理區青稞產量增產率依次為3.15%、4.29%、5.94%、6.31%。經方差分析比較,各藥劑處理區與空白對照區均無顯著性差異,各藥劑處理區間也無顯著性差異。

表5 7.5%啶磺草胺WG不同劑量對青稞產量的影響
室內盆栽與田間試驗,不僅省去了田間調查的工作量,也提高了試驗效率,使試驗數據具有可靠性[14]。本盆栽試驗啶磺草胺4.68、9.37、18.74、37.49、74.99μg/m2處理后旱雀麥的干質量抑制率分別為18.89%、30.31%、34.52%、37.86%、50.00%,對旱雀麥的防除效果較好。其毒力回歸方程為Y=23.644+0.551 4X,決定系數為R2=0.862 8。田間試驗結果表明,7.5%啶磺草胺6.5、12.5、20.0、25.0 g/667 m2處理后20 d對旱雀麥株防效分別為77.26%、93.70%、97.70%、98.85%;藥后40 d對旱雀麥的株防效分別為70.25%、92.45%、95.28%、98.78%,鮮質量防效分別為75.44%、99.40%、99.12%、99.42%,表明該藥劑對旱雀麥的防除效果較好。在青稞的安全性方面,處理區較空白對照區(2 825.21kg/hm2)的增產率分別為3.15%、4.29%、5.94%、6.31%,但處理區與空白對照區無顯著性差異。
2種試驗方法表明,7.5%啶磺草胺WG 12.5 g/667 m2以上劑量防除青稞田旱雀麥效果均達到90%以上,但考慮經濟因素,篩選出防除青稞田旱雀麥的7.5%啶磺草胺理想劑量為12.5 g/667 m2。該劑量對青稞安全,并可使青稞增產率達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