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剛,陳開平,盧麗娟,徐 曙
(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新洋分公司,江蘇 射陽 224314)
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新洋分公司隸屬于江蘇農墾,地處黃海之濱的鹽城市射陽縣境內,屬沿海平原地區,該區為季風性氣候兼帶海洋性氣候特征,耕地面積近4 000 hm2,土壤為沙壤土。2020年新洋全場小麥平均實際產量622.0 kg/667 m2,達到了當前各大麥區公認的超高產水平[1-2]。淮麥33高產攻關田經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和江蘇省農業推廣總站有關專家實打驗收2 320 m2,獲單位面積產量827.5 kg/667 m2,改寫了江蘇省小麥單位面積產量紀錄。
據國家統計局(NBO)數據統計及2020年7月15日公告,江蘇省小麥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240萬hm2左右,近6年(2014—2019年)平均產量占全省糧食作物產量的35.41%,僅次于水稻(53.19%)。2020年夏收再創新高,以降幅0.28%的面積實現增幅為1.27%的總產,為全省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當前小麥超高產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群體特征,但其受品種產量潛力、生長環境所制約,在土壤肥力、氣候條件等影響下,小麥群體的最佳結構是因地而異的。本文就新洋分公司近幾年的小麥超高產栽培技術進行總結,以期為黃淮麥區小麥超高產栽培的大面積推廣提供參考。
新洋分公司建立了“適宜穗、增粒、增質量”的平衡增產模式,堅持“高效、高質、高產、控本”的思路,實現綠色高效的“雙減”目標。以“平衡施肥、高標準溝系”貫穿小麥整個生育進程,通過“適期搶播,適期適量苗”獲得適宜穗數,拔節-孕穗期促進小花分化提高結實率,齊穗期后噴施葉面肥保粒增質量。
栽培上以“足穗防倒”為核心,以“精確定量栽培”為主線。植保上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策略,針對性地做好綠色防控,打早打小打好,避免病蟲草為害。農機農技上依靠科技創新,采用側位施肥、無人機、GPS衛星定位、自動導航駕駛系統等新技術,為新洋分公司農業發展保駕護航。
受水稻后期擱田斷水、穗期肥料運籌及灌漿結實期氣候影響,2017—2019年半冬性及春性小麥種植面積比例不斷調整,比例接近1∶9(表1)。2019年秋播因茬口調整,故增加半冬性品種的種植比例至32.4%,在10月15—25日選擇了淮麥33和淮麥46等具有超高產潛力的半冬性小麥品種進行播種,充分發揮其220~230 d長生育期的優勢。在10月25日至11月7日選擇了揚麥23、揚麥25和寧麥13等早熟春性小麥品種,充分利用茬口優勢、氣候因素并為下茬水稻高產奠定基礎。

表1 2015—2020年小麥主品種產量表
由表2可知,與2019年相比,2020年小麥穗粒結構表現為“兩增一減”,即每穗實粒數與千粒質量增加,穗數減少。總體表現(各年份平均)為:穗數34.4萬個/667 m2,減少了1.2萬個/667 m2;實粒數40.2粒/穗,約增1.6粒/穗;千粒質量49.2 g,增2.9 g。其中,半冬小麥比2019年增產91.9 kg/667 m2,主要表現為穗數、實粒數與千粒質量均增加,即穗數增0.7萬個/667m2,實粒數增2.0粒/穗,千粒質量增1.6 g。春性小麥比2019年增產56.2 kg/667 m2,主要表現為實粒數與千粒質量增加,即實粒數增1.1粒/穗,千粒質量增4.2 g。

表2 2019—2020年小麥穗粒結構比較
由表3可知,2020年小麥播量低于2019年,基本苗也有一定的下降,半冬性小麥播量平均降1.6~2.6 kg/667 m2,基本苗降4.7萬~5.6萬株/667 m2;春性小麥播量平均降1.2~1.5 kg/667 m2,基本苗降3.9萬~4.9萬株/667 m2。因2020年播期提前且秋播質量高,雖播種后長期無雨、土壤墑情不足,小麥生長受到抑制,但入冬后雨水增多、氣溫偏高,無明顯越冬過程,導致小麥前期受抑后期補償生長明顯。從越冬莖蘗數、高峰苗和單株成穗數來看,較2019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受2—3月凍害影響,在成穗數方面,半冬性小麥幾乎不受凍害,平均增3.6萬~4.8萬個/667 m2;春性小麥受凍害影響大,平均降2.1萬~2.2萬個/667 m2。

表3 2019—2020年小麥主要品種成穗情況
2020年灌漿期的溫光資源充足,拔節孕穗肥施用適期、足量,再加上赤霉病防治階段兼用多遍、多種、大中微量元素葉面肥噴施,大幅增加了小麥千粒質量,這也是產量實現歷史突破的重要原因。由表4可知,淮麥33的2020年千粒質量較2015—2019年平均增6.1 g,較2019年增2.7 g;淮麥40的2020年千粒質量較2017—2019年平均增4.8 g,較2019年增1.4 g;揚麥23的2020年千粒質量較2016—2019年平均增7.0 g,較2019年增3.5 g;揚麥25的2020年千粒質量較2018—2019年平均增6.0 g,較2019年增4.6 g。
根據當前農機具配套、土壤墑情、作業流程等,確定耕、耙、旋、播、開橫溝等作業標準。
2.1.1 耕地。推廣雙向翻轉犁,堅持適墑耕翻,耕深達25 cm以上,深淺一致,耕幅不超過1.85 m。確保不重不漏、接壟準確、開閉壟少、覆蓋良好、到頭到邊到角、地頭整齊。
2.1.2 耙地。堅持重耙,深度為15~18 cm,耙深淺一致,耙幅不超過3 m。如果采用交叉耙,標準田塊(長960 m左右、寬42 m左右)作業要有7~9個彎,確保地表平坦、表層土壤疏松、不漏耙、到頭到邊、碎土均勻一致。耙完后要繞田頭和田埂一圈收邊,確保田埂邊與大田平整一致,無壟臺或溝,耙后有松軟的表層和適宜的緊密度。為推廣和配合正反旋播種機,另實行聯合整地,有“松、深、平、齊、碎”5字標準。松:作業后土壤表層疏松,達到上松下實;深:耙深達到農藝要求;平:耙后土壤地表平整,無壟溝、無土堆,無碾壓現象;齊:地頭地角耙整齊,不漏耙;碎:土壤細碎,耙后地表平坦,起到以耙代旋的作用。
2.1.3 旋耕。旋耕機犁刀規格符合要求且齊全。根據田間土壤干濕程度及時調整作業速度,作業速度不大于5.0 km/h,作業深度14~16 cm,及時清理旋耕機刀軸所裹雜草、確保不重不漏、到頭到邊到角,做到碎土良好、地表平坦、表層土壤疏松。
2.1.4 播種。在保證耕、耙、旋等農機作業質量前提下,采用GPS“一體化”開溝器播種機或雙旋播種機,確保單口排量偏差不超過±2%,畝播量偏差不超過±3%。播種機保持6.0 km/h以內勻速行駛,不重不漏,接壟準確,杜絕大小行,到頭到邊,地頭整齊。搭配限深裝置,播深一致,應控制在2~3 cm,誤差不超過±0.5 cm,覆土良好。播種時豎溝上口寬30~35 cm,下口寬10~12 cm,深度22 cm以上。
2.1.5 開橫溝。播后及時開橫溝,上口寬25~30 cm,底口寬12 cm,深25 cm,間隔40 m以內,低洼地段間隔20 m以內。
2.1.6 施肥。機械拋肥作業時按對應條田標準施肥量上肥,選擇合理作業路線及速度,并根據條田寬度及時調整導肥板長度,拋灑均勻一致,到頭到邊,少重不漏,嚴禁作業中不停地調整下肥量。同時注意檢查拋肥盤上導肥板是否磨損嚴重,應及時換新且在作業時注意動力輸出,要禁用高轉速。
2.2.1 土壤改良。以現有的高標準農田為基礎,重點結合機械化深松深翻整地、秸稈全量還田和保護性耕作等配套技術,通過合理輪作倒茬,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特別是近20多年來的秸稈全量還田,使得當地土壤的供肥、保肥、保水、緩沖、宜耕等性能得到極大加強,有機質含量已從20世紀90年代的11.7 g/kg上升至當前的25.1 g/kg,達到了GB 9834—1988《土壤有機質測定法》國家標準三級。
2.2.2 適時斷水爭茬口。秋播工作突出一個“搶”字。多年實踐表明,在當前稻麥輪作方式及主推品種生育特性下,一是要在水稻移栽結束加固兩遍腰埂和加深豐產溝,豐產溝深度在20 cm左右,及時清理低洼塘,在整個水稻生產管理期間便于上水、利于排水,為晾擱田工作打下基礎;二是要有計劃斷水,確保在11月5日前收割結束。
2.2.3 優化品種布局。以周年高產為前提,以適宜當地的高產穩產中弱筋小麥為主導,兼顧抗病、耐肥、抗逆等,選擇品種。當前半冬性小麥以淮麥33、淮麥44、淮麥46為主;春性小麥以寧麥13、揚麥23、揚麥25為主。
2.2.4 浸種催芽。浸種催芽原本是一項“晚中爭早”的應變措施,可高效利用晚秋有限的溫光資源,加快晚播麥出苗速度,促進晚播麥能夠壯苗越冬,但在生產實踐上,全面推廣浸種催芽后播種(露白即可),可提前2 d左右出苗,有利于爭早苗、全苗、壯苗,并在播后如遇大雨能提高成苗率。一是當地半冬性小麥10月26日開始、春性小麥11月1日開始均采用浸種催芽;二是浸種要控制吸水時間,時間長短因品種、溫度而異,吸水量要控制在種子質量的25%~30%;三是播種前12~24 h將種子晾干后播種,播種時以吸足水不露芽為好。
2.2.5 建立適期適量苗。根據小麥的品種特性,確定適宜的播期,設置合理的基本苗(表5),在播前采用浸種催芽技術,在播種時采取精確定量播種技術提高播種質量,確保播種深淺一致,落籽均勻,達到早苗、全苗、勻苗、壯苗的要求。

表5 小麥基本苗設置表
2.2.6 科學肥料運籌。遵循“重施磷肥、巧施鉀肥、適當降低氮肥、根外噴肥”的原則。新洋分公司多年來與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現代農業研究院密切合作,圍繞測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等環節,依據土壤養分狀況、供肥水平、小麥各生育期需肥規律,形成了一套科學高效的施肥模式,并根據品種特性、群體、葉色等對肥料種類、施肥時間、施肥量進行調整,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施肥效果。2020年重點工作之一便是在拔節孕穗期根據不同凍害程度,結合穗肥增施尿素作恢復肥,為超高產下的保穗增粒增質量奠定基礎。在小麥穗期結合病蟲防治,利用尿素、細胞酶、綠農素、磷酸二氫鉀等多種葉面肥進行葉面噴施,一生噴施4~6次,在補充養分和水分的同時,延長葉片功能期,兼具抗旱、抗干熱風等能力。
2.2.7 病蟲草綜合防治。以病蟲害預測預報為基礎,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實施綠色防控技術、機械除草技術、植保航化技術等綠色植保技術,嚴禁使用高毒性農藥,推廣應用高效、長效、低毒農藥,進行簡化植保試驗,建立農藥減施技術規程與標準。
2.2.7.1 種子。所有種子全部用拌種機進行拌種[3],拌種前一定要做好曬種和選種工作,去除草種子,并做好種子發芽率,根據種子數量、藥量、水量、時間等精準計算用藥量,操作規范,不得隨意減少用水量和加大藥量,以免影響藥效和出苗率;保證均勻度,確保紅種率在99%以上。所浸麥種在撈起爽水后,催芽前進行拌種,拌麥種后一定要堆悶3~4 h,晾干及時播種。
2.2.7.2 大田。一是雜草化除。根據各田塊雜草發生種類、密度及農田草相演變規律,制定防除措施。目前新洋分公司麥田在播后苗前以封閉化除為主,莖葉化除為輔。二是病蟲防治。針對冬前的蚜蟲和麥圓蜘蛛,返青拔節期的白粉病、銹病和蚜蟲,孕穗抽穗期的白粉病、銹病、赤霉病、黏蟲和蚜蟲,在最佳時期綜合考慮成本選用防效好的藥劑,避免各種病蟲草的為害[4-6]。
2.3.1 同品種補種。一是播后及時蓋露籽,提高成苗率;二是出苗后及時查苗補缺,做好兩頭四邊八角的補種工作,補種要求同品種浸種催芽補種,做到邊角與大田生長同步一致。
2.3.2 捉“黃塘”促平衡。一是目前新洋分公司推廣的拋肥機為后置雙盤不銹鋼拋肥機,該機機動性好,有手動拉線控制肥量及開關裝置,并有邊界施肥、定量施肥等功能,但在當前的技術水平下,邊界施肥效果有待提高,單幅邊界得肥量低于中間。新洋分公司每半個條田均為雙幅作業寬度,在單幅中間得肥多、雙幅接壟處得肥多的雙重作用下,致使條田上下水口邊埂附近的肥量偏低。二是考慮到條田邊行的邊際效應:第一邊際群體遮陰少、光照充足;第二邊際通風好、濕度較小,能夠減輕某些病蟲害的發生;第三邊際小麥根系范圍大、發育旺盛,往往能夠獲得比條田內部更好的生長條件,有利于個體的發育。因此大田每普施一遍肥料,邊行同時用背負式電動施肥機進行等量補充,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邊行優勢,促進大面積平衡增產。
2.3.3 拾邊地種植。隨著近幾年稻麥周年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提升,除天氣、品種等因素外,常規手段已逐漸難以繼續維持增產,因此新洋分公司立足現實,利用防風林、積土堆、新做田埂及其他可利用零散田塊進行種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并培肥地力,為機插稻營養土提供了來源,極大降低了稻麥周年成本的同時,提高產量和效益,實現雙贏。
2.3.4 抗逆減災。主要是針對本地區小麥生產中常出現的干旱、漬害、凍害、后期高溫逼熟、倒伏以及因特殊氣候造成的晚播等災害,應及時采取抗逆應變技術。
2.3.4.1 干旱與漬害。播后即做好機械開溝工作,并及時清溝理墑,開好排水口,保證田間溝系暢通,搞好外三溝灌排水設施,確保本地區特殊的干旱季節能及時灌水(洇水),常年的多雨季能及時排水,雨止田干。
2.3.4.2 凍害。小麥受凍后應根據凍害程度增施恢復肥[7]:當地易受春季凍害影響,因此立足常年,原則上主莖幼穗凍死率在10%以上、每增10%結合穗肥增施尿素1.5~2.5 kg/667 m2。
2.3.4.3 高溫逼熟。一是適時播種;二是合理密植,培育壯苗,提高小麥抗性;三是后期葉面噴肥,在小麥生育中后期出現干熱風可及時噴施磷鉀動力、綠農素、細胞酶等葉面肥,提高植株抗逆能力[8]。
2.3.4.4 倒伏。目前新洋分公司主要選用25%多效唑SC和矮壯豐AS作為化學調節劑,其具有促進莖蘗兩極分化、增強莖稈彈性的作用[9-10]。為了減少倒伏風險,可在小麥5葉1心、拔節前7~10 d或拔節初期用矮壯豐AS 60~80 mL/667 m2進行2次基部化控,特殊品種或群體過大則在第1遍化控用25%多效唑SC 30 mL/667 m2后,繼續用矮壯豐噴施,禁止穗頸節化控。
小麥生產是一項“一播定全年”的農業活動,俗話說“七分種,三分管”,秋播是關鍵。通過當地多年實踐經驗的探索,建議如下:一是要根據周年高產要求,在早播的前提下選擇適宜當地的較長生育期小麥品種,搭配較短生育期品種,突出生育期優勢,保證大面積生育進程和季節同步;二是要提高秋播質量,重視從收割秸稈粉碎至播種后開橫溝的各項作業流程,配合浸種催芽和適期適量苗等措施,實現早苗、全苗、勻苗、壯苗,為當地最佳的群體結構奠定基礎;三是重視高標準溝系的建立,澇能排水降漬,旱能洇水促長,提高根系活力,在小麥生育后期增粒增質量;四是科學的病蟲草害綜合防治,采取積極、綠色、高效、規范的防治措施,重視前期種子處理和封閉處理,壓低雜草和病原菌基數,降低其抗藥性;五是重視精細管理工作,利用農閑時間,及時對田間出現的“大天窗”和斷壟地段以同品種浸種催芽補種,并在關鍵生育期對基本苗不足的和由漬害、凍害等原因造成黃苗僵苗的地段適當增加肥料用量,力爭大面積平衡增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