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平
(會東縣鉛鋅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四川會東 615205)
隨著畜牧業的發展和畜產品市場的變化,人們的膳食結構逐步轉變,在各類肉食上對品種的要求也是相當講究的,不同的牲畜肉質不一樣,色香味也不相同。如涼山地區會東小黃牛就具有其獨特的品質,肉質鮮嫩,櫻桃紅,煮熟食味鮮香,無異味雜味,小黃牛個頭不大,繁殖快,適合在西南地方山區發展,該品種適應山區惡劣環境,抗病性強,市場需求量大,是養殖專業戶的首選,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好產業。近年來因會東小黃牛產業迅速發展,為地方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了確保會東小黃牛產業健康發展,根據多年飼養經驗總結出以下8點技術要點供參考。
要飼養會東小黃牛,在品種選育上必須做到品種純正,毛發純黃,胸部稍帶白色,眼、嘴唇黃中帶白色,牛犢角粗短,成年牛雙角由頂向前外八字傾斜,耳型稍長內卷,體型適中,腹部不下掉。
會東小黃牛一般實行放養,條件好也可圈養,西南山區山林寬廣,山草豐富,自由放養品質較佳,較適合該牛生長,但冬春應備足青干草,農作物秸稈較多,如果大規模養殖,提倡圈養或半圈養效果較好。
圈舍(養殖基地)要遠離工業企業三廢污染區域,遠離城市、村莊人群聚集區、江河、公路等,防止三廢的污染和污染環境,預防疾病的傳播,掌握農業政策導向,投資農業產業不容易,警防政策性關停。
無論圈養還是放養,牛圈建設最關健,標準的圈舍是小黃牛健康生長的前提,根據經驗。牛舍面積一般每間在90 m2左右,門高1.8~2 m,寬1~1.2 m。牛舍內墻四周需用水泥打1.5 m高的貼腳線,牛舍要求混凝土打底,有4°~5°的坡度,并建好防滑線。糞尿溝最常見的是明溝,溝寬0.3~0.35 m。為便于排水,應由中間向兩邊出水口(或一邊向另一邊出水口)有約4°~5°的坡度,最淺處為0.05 m,最深處不宜超過0.3 m。飼槽底面必須高于牛床前沿0.2~0.3 m,內空寬度0.4~0.5 m,槽底建成弧形;飼槽上面要設供水管和閥門;飼槽兩端設排水孔(圖1)。拴牛欄位于牛欄及飼槽之間,欄架用鋼管或角鋼制作,高度為1~1.2 m,固定焊牢。喂料通道位于飼槽前面,通道寬1.5 m。運動場應有高1.5 m的圍墻,面積可根據土地條件確定,有條件的可大一點,無條件的可小一點。牛床是牛采食和休息的地方,應保溫不滲水,堅固耐用。成年牛每頭占牛床位置長約1.8 m,寬1.3 m,牛床由前向后應有3°~5°的坡度。

圖1 飼槽
(1)犢牛出生。犢牛出生后,應立即清除口、鼻耳內粘液,斷臍,并排出臍內污物,然后用5%碘酒消毒傷口,擦干牛體,進行稱重,犢牛出生后1 h內,必須吃到初乳,喂量應以犢牛自足為準。(2)補料。犢牛生后10~15 d即可訓練采食精飼料,讓其自由采食,逐漸適應。1月后,精料可與3~4倍的青綠多汁飼料攪拌均勻后試喂,逐步適應。(3)適時斷乳。目前,提倡哺乳期90 d左右,日喂2~3次,采取逐步減少哺乳量的方式斷乳,第1個月占總喂乳量的40%,第2個月占35%,第3個月占25%。
飼養技術。3~6月齡的育成牛,精料供給量應隨日齡的增加而逐步加大,到6月齡時可喂到2 kg·頭-1,飼養過程中,同時補給優質青干草和青綠多汁飼料,滿6月齡時,青干草喂量可加大,青飼料可達4 kg·頭-1;7~12月齡,瘤胃容積逐步增大,其采食量可達體重的7%~9%,這時育肥牛可轉入育肥舍進行育肥,生產母牛可轉入母牛舍,飼養上以青干草為主,加大粗飼料供給量,限制精糧喂量。
育肥肉牛要定時飼喂,每天喂3次,一般上午7:00—9:00時喂1次,下午16:00—17:00時喂1次,晚21:00—22:00時再喂1次。飼料以精、青、粗適當搭配,精料一般用玉米60%、豆餅15%、麥麩25%配成,青料以牧草為主,粗料以農作物秸桿青貯、氨化料為主,每頭牛日喂量為精料2~3 kg、青飼料10~15 kg、粗料5~10 kg,應先粗后精再青,每頭牛1 d補鹽30 g左右,在保證牛吃飽的同時,還要保證讓牛飲足清潔的水,每日飲水3次,一般喂料1 h后飲水,除冬季飲溫水外,其他季節可飲涼水,這樣不僅肉牛育肥的效果好,而且還提高育肥速度和增加肉牛產肉量。
適時出欄。育肥肉牛10個月左右,體重一般達到400 kg左右即可出欄,此時的肉牛肌肉豐滿,膘情良好,是出欄及屠宰的最佳時機,若此時不出欄,雖采食量增加,但增重速度明顯減慢,因此適時出欄可達降本增效的作用。
一般種公母牛均應按要求精挑細選,保證品種純度,并單獨飼喂,母牛常年均有發情,但主要集中在夏秋,其懷孕期約280 d,發情周期約21 d左右,發情持續時間1~2 d,平時注意觀察每頭牛的生理情況,應做到適時交配。
進入妊娠初期,按一般水平飼養;進入妊娠中期,要適當提高精料比例;分娩前2~3個月,胎兒日益增大,胃容積受迫而變小,應減少青、粗料供給量,增加精料,每日可補精料3~5 kg,哺乳期間,在保證精料供給的同時,加大優質青綠飼料的供給,提高產奶量。
母牛受胎后,農戶要加強管理,減少流產,給予優質干草、青草、塊根飼料和精料,適當增加母牛體重,保證胎兒的正常發育,每日要進行適當運動,母牛產犢后要得到合理的飼養與看護,在產犢前10~15 d要有專門的人負責看護,產犢后對母牛應給予適量補飼,讓犢牛有充足的奶水,為培育育肥牛奠定較好基礎。
開展劣質公牛騸割,促進會東小黃牛品純及提高經濟效率。
(1)提倡“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除結合春秋兩防做好常規計劃免疫外,還應適時進行疫病監測,所用獸藥必須符合GMP標準,禁止使用麻醉藥、鎮靜藥、中樞興奮藥、化學保定藥及骨胳松馳藥,禁止使用過期淘汰藥品,濫用藥物易對品種繁衍產生依賴性,嚴格以畜產品安全指標的控制因素把關飼養。
(2)會東小黃牛常見病有口蹄疫、炭疽病、消化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等。
牛口蹄疫病:用10%安鈉咖30 mL兌10%葡萄糖注射液200 mL皮下注射,連注5 d休藥。同時可用清水、食鹽水或0.1%高錳酸鉀液清洗患處,后涂1%~2%明礬溶液于口蹄患處,隔天清洗,洗3次,乳房病變可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后涂以青霉素軟膏。
牛炭疽病:對確診的患畜在隔離條件下,用青霉素按說明肌肉注射治療,癥狀消除后繼續用藥3~5 d。對同群畜逐頭測溫,體溫升高的可疑患畜,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或抗炭疽血清注射,或二者同時用效果更佳,連續用藥3 d以上,經初步處理后,密切觀察,如15 d內未發生新病例,可解除封鎖。
羔牛痢疾:①可用土霉素0.2~0.3 g,胃蛋白酶0.2~0.3 g,加溫水30 mL調勻后1次灌服。②可用大蒜搗細加石醋浸泡1 d后,用浸泡液喂羔牛,連喂5 d。③用青霉素40~80萬IU或鏈霉素50萬IU兌10%葡萄糖注射液皮下注射,連用7 d休藥。
(3)圈舍內應保持暖溫,寒冷天氣注意舍內溫度驟然下降,關閉陽光窗,只留通風窗,防止小黃牛受凍感冒,增強疫病抵抗能力;三伏熱天打開窗戶通風透氣,注意防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