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城雄
日前,網上爆出紫光集團被申請破產重整的消息。近年來,高校的校辦企業不斷出現類似問題,清華紫光與北大方正的債務危機已經戳破了名校企業不倒的神話,并充分暴露出校辦企業的弊端,也促使大家反思,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在筆者看來,中國名牌大學的校辦企業出現這類問題不是偶然,而是遲早的事。名校的校辦企業之所以能夠出現一個階段的迅速膨脹,其實是市場機制不夠完善時的畸形擴張,并不是這些企業有真正足夠的核心競爭力。這如同一個拳擊手,不鍛煉身體而僅僅依靠大量補充營養,雖然體重可以迅速增加,但抗打擊能力并沒有得到提升,一旦遇到打擊很可能瞬間倒下。對于校辦企業來說,出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依靠一個學校的科技成果難以支撐企業持續獲得技術領先優勢。當年我國校辦企業創辦的初衷,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候幫助完成科技成果轉化。那時候大部分企業缺乏研發能力和資金,一些高校希望自己實現這些成果的產業化,這也得到當時政策的鼓勵。但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并不是做產業技術研發,它缺乏足夠可以轉化的科研成果,僅靠向外轉移轉化成果,校辦企業的業務會非常少。因此,一些校辦企業希望依托校內技術,自己直接進行產業化,北大方正就是依靠原創性的漢字激光照排技術起家的。但是,校辦企業的主要優勢是與自己的高校聯系很緊密,缺陷也來源于此。校辦企業合作的往往只是校內的某個院系、專業甚至某位教授,它的技術進步就非常受限,不足以支撐打造一個行業的領軍企業,更難以支持其不斷地實現技術進步。看看華為的成功就知道,它的外部技術來源不可能僅僅來自于某所高校,而是選取全國甚至全世界各高校的最優秀成果,與全球最優秀的研究團隊進行合作,博采眾長才能支撐華為不斷進步并在行業內保持領先。
其次,技術成果轉化需要產業基礎。高校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是單點技術或者是某一方面的成果,難以單獨形成產業。例如,一個教授的研究成果只能解決汽車點火器或者轉向器等某個具體問題,不可能涉及汽車的所有方面。如果沒有汽車產業的基礎,就想通過某項領先技術發展出一個汽車企業,幾乎是不可能的。絕大部分領先技術不可能單獨支撐一個企業,而必須跟現有企業結合才能推動產業發展。校辦企業并不具備雄厚的產業基礎,僅憑單項技術是很難發揮作用的。另外,學校的成果更偏于前端,距離應用其實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不是交給企業就能直接用的,還需要進行二次開發。技術成果的二次開發風險也是很高的,成功與否并不確定,但是投入非常大,往往遠高于實驗室階段,而且需要對產業原有技術有非常深入的理解。這些條件,校辦企業也是不具備的。
第三,校辦企業在經營管理上具有天生的體制缺陷。校辦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很多不是企業出身,而是校內的教學科研人員或者行政管理人員,他們對教學科研或者教育管理熟悉,而對于經營企業非常陌生。讓一群缺乏產業背景的高管,去管理一個規模不小的企業,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如同讓一個毫無戰爭經驗的人率隊出征,而對手是身經百戰的軍事家帶領的大軍,結果可想而知。更何況高校出身的管理者都是事業編制,具有一定的行政級別,受到制度的約束,難以領取市場化的高薪。他們在經營上受到的激勵,遠遠不如市場上的企業家。而且,他們并不一定會把經營企業作為終身職業,企業失敗了也不會根本影響他們的社會價值,那么他們在企業經營上投入的精力也就可想而知。
第四,名校企業的資本駕馭能力與資本獲取能力并不匹配。品牌在資本市場具有非常高的價值,很容易獲得資本的青睞。名校企業由于有名校背書,利用這些名校的品牌影響力,可以輕易獲得大量稀缺資源和資本。所以名校企業容易迅速把體量做大,并不一定是這些企業自身具有足夠的核心競爭力。市場競爭中成長起來的企業,一般來說管理團隊的能力是與其規模相匹配的,而名校企業往往并不具備與其體量相匹配的資本駕馭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因此,當這些名校企業發展到足夠大的規模,又對擁有的資本和資源不知如何駕馭和掌控時,那么規模越大,爆出的問題往往越大。
總之,校辦企業是我國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的快速成長主要是利用了名校的品牌優勢,這些品牌直接進入市場競爭其實是對其他企業的不公平。隨著我國市場規則的不斷完善,市場競爭的日趨規范和激烈,校辦企業若不進行徹底改革就難以適應新的形勢,大部分校辦企業必將退出歷史舞臺。只有那些在競爭中完成市場化轉型,真正成為獨立經營主體的校辦企業才擁有生存的機會。▲
(作者是中國科學院戰略問題咨詢研究中心副主任)
環球時報202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