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東省鄒平市魏橋鎮劉井村村頭有一座烈士陵園,七十三具忠骨長眠在這里的蒼松翠柏間。七十多歲的義務守陵人劉德龍,時常在墓碑前長久地佇立,喃喃自語:“忘了他們,就是忘了本吶!”說著,往事又一幕幕涌上他的心頭。
1939 年 5 月下旬的一天,當太陽快落山的時候,田野的盡頭隱隱走來了一隊人馬。這是一支精悍的隊伍,三千余戰士,大多數只背著一把大刀,只有少數戰士背著為數不多的手榴彈和子彈。
走在隊伍前面的兩人特別顯眼:一位戴著眼鏡、書生模樣的人,他就是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司令員馬耀南;另一位高大結實,光頭,頭上布滿彈痕。據說是子彈擦過頭頂的次數多了,就沒了頭發,他就是副司令員楊國夫。接到山東省委的指示,為加強章丘、齊東的工作,打通清河區與冀魯邊區的聯系,兩人奉命率部在劉井村一帶集結。

敵人在探知此情報后,迅速糾集日偽軍五千余人,于 6 月 6 日拂曉,向第三支隊司令部駐地劉井村及周圍村莊發起猛烈攻擊,妄圖消滅第三支隊。戰斗打響,為了徹底粉碎這支剛剛成立不久的武裝隊伍,日軍分三面包圍了劉井村,瘋狂的炮彈呼嘯著傾瀉而下。第三支隊的武器是簡陋的漢陽造、“單打一”、幾挺機槍、八門土炮,與日軍相比,力量懸殊。

馬耀南、楊國夫指揮部隊沉著應戰,堅守陣地,寸土不讓,多次粉碎敵人瘋狂的輪番進攻。戰場上刀光閃閃,殺聲震天。戰士李德福與日本兵展開了肉搏戰,趁日本兵不注意,拉響了掛在身上的手榴彈,只聽“轟”的一聲巨響,李德福與鬼子同歸于盡。警衛連連長王德水被敵人的炮彈炸破了肚子,這位英勇不屈的戰士順手抓過一把麥穰,把快要流出來的腸子硬生生堵了回去,繼續和敵人搏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劉井村的群眾積極參戰,不分男女老幼,燒水送飯、救傷員、送彈藥,軍民并肩戰斗。有位姓劉的農民,胳膊被打斷了,他用另一只胳膊強撐著堅守陣地。土炮的鐵片打光了,村民就砸爛自家的鐵鍋和耕犁支持戰斗……
激戰至黃昏時分,第三支隊分散突出重圍。這次戰斗,第三支隊以簡陋的武器,英勇抗擊五千余敵人的圍攻,創造了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成為山東抗戰史上頗具影響力的一次戰斗。它極大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推動了清河區抗日游擊戰的進一步發展。這就是和平型關大捷一起載入《中國大百科·軍事卷》的“劉井戰斗”。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如今,歷史的煙云已經散去,這場發生在八十多年前的抗戰烽火也已經消失在劉井村的鄉間田野,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為了人民解放而浴血奮戰的勇士,是他們用鮮血保衛了祖國的安寧,是他們用生命捍衛了民族的尊嚴。(選自《紅動齊魯——山東紅色故事選粹》)
(編輯/公曉慧? 助編/張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