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解讀惲壽平著的《甌香館集》中的寫生冊頁、畫拔和詩歌,找尋惲壽平美學思想中的遺民情結,探析畫家如何通過婉約的手法隱性的表達自身對故國的思念和對異族統治的憤恨。及遺民情結是如何促成了惲派沒骨花鳥畫這一獨特的藝術語言形成的原因。
關鍵詞:惲壽平 遺民情結 沒骨花鳥
惲壽平(1633——1690)是明末清初最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與“四王”、吳歷并稱“清初六家”。其繪畫風格極具個人色彩,他在師古人的同時創造性的的變法,在山水畫取得巨大成就,同時將沒骨花鳥畫發展到了新高度。
明崇禎六年,惲壽平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毗陵武進大族,其曾祖父惲少芳考取進士、其父惲日初考取副邦貢生。二人均為重視氣節之名士,不論是在思想上還是行為上都對年幼的惲壽平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據《甌香館集·南田先生家傳》中記載:“父遜庵授之書,上口即能角義,八歲詠蓮畫成句,驚其塾師。”[1]可見惲壽平少時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受到了正直家風的影響。
可嘆命運多舛,好景不長,惲壽平的童年正是滿、漢兩族更迭之時。 隨著清政府逐步穩定,大明的衰敗,產生了一大批有入仕之能卻放棄功名利祿,甘愿隱居市井之中的遺民。惲壽平亦是如此,強烈的愛國之心使他不愿入清廷為官,拒絕養父的世襲尊容,毅然攜父回鄉,后而賣畫為生,與清貧為伴。只恨無處發泄對故國的思念之情,每每嘆息卻只得借筆墨抒發。
作為遺民畫家的惲壽平,其畫風與另一位著名遺民畫家八大山人的風格大不相同,后者的畫主夸張奇特,具有濃烈的暗諷氣息,不滿、悲憤撲面而來。而前者的沒骨畫風卻獨樹一格,既沒有徐渭的瀟灑潑墨、酣暢淋漓的寫意,也沒有宋徽宗的細致入微,格物致知的工筆。作為遺民畫家,細觀惲壽平的畫,畫面充滿了一股股婉約的、清麗的、隱忍的、高雅的氣息。從題材上來看,惲壽平主要以草木花卉為主,其寫生的植物花卉皆是生機勃勃,看不出分毫畫家的困頓和躊躇的心態。不過,如若細細品讀其作品,讀者還是可以透過其妍麗的色彩,淡雅的筆墨,發現畫家隱藏在畫面中的悲涼之情。惲壽平通過筆墨攝情,將遺民情結和其隱而不仕、鄙薄世俗的氣節展現的淋漓精致。
清人成功入關后,惲壽平終于在一座寺廟中和走散多年的父親相認。此后,放棄了養父留下的官位和錢財,毅然決然的帶著父親回到了毗陵老宅(現位于江蘇省常州市武進縣)賣畫為生,并為自己的住所提名齋號“甌香館”。惲壽平飽讀詩書,除繪畫外,文學造詣很是身后,因此“甌香館”一詞必然暗藏深意,通過解讀也可大概窺探作者心理動向。首先從表面看,傳統文人墨客一般會給自己獨立作畫作詩的小空間——此空間既可以是客觀的實體,也可以是虛擬的存在,取字考究,冠以美名,以承載個人生活境遇或寄托精神理想等。甌香館即為惲壽平的實體存在的,隱市的小空間。如若從深層次分析,在《說文解字》中,踦區,藏匿也。惲壽平作為一個為學素養深厚之人,選此字描寫生活境遇和精神寄托,也體現出了其遺民避世的心態。[2]
惲壽平在甌香館中養花畫花,將所作匯集為《甌香館寫生冊頁》,粗觀此冊頁,清麗冷艷的色彩感受鋪面而來,這種調子與此前的宋代宮廷花鳥畫的富麗堂皇不同,也與明代其他寫意大家的瀟灑大不相同。整個冊頁的曲調統一在一種秀麗、潔凈和淡雅之中。如若細細品讀,更會有一種凄涼和哀傷的意味由內而外的發散出來。比如,冊頁中的《卷丹》一幅,植物的葉子皆是向后躺倒之趨勢,而卷丹的莖卻呈現彎曲向前傾的樣貌,像是在大風之中堅韌不拔一般。盛開的花朵向前伸張著六只花蕊更是在向前方摸索著什么。如同作者在訴說著自己的境遇:遭遇了破國的自己在亂世中獨自飄零,卻仍然堅持著自己的本心,堅韌的生活在動蕩的環境之中。
如若說畫面上的隱含之意是惲壽平愛國主義的婉約表達,那么惲壽平的文字則是真切的記錄下了作者抗清斗志的決心和立場。惲壽平曾寫道,“不能感人之音,非詩也。”通過閱讀《甌香館集》里的文字可以發現,他的畫拔和詩歌作品皆是以此為創作原則的。比如所記錄的《旅客遣愁》一首,“對酒思千里,高歌衣寬帶。無山多怨鶴,得樹亦棲鸞。不為英雄死,誰能國士看。十年塵尚在,猶有未彈冠。多難馴龍性,無人對虎賁。沐猴稱上客,屠狗散夷門。恨去乾坤大,愁來海岳昏。巫咸今在否?筮與未歸魂。”[3]這首詩的前半部分,豪邁的氣概與凄涼的社會現狀產生強烈的對比,傳達出作者身居異鄉,雖然感慨萬分卻仍然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又繼續寫到社會的不公之事屢屢發生而正義卻難以伸展拳腳。最后趁勢抒情,道盡自己的滿腔憤恨:天下如此之大,而何處可以為家?即便惲壽平的際遇如此,他還是一直保持著一顆忠心始終不變,對自己的故國初心不改。
正如“文如其人”一般,藝術創作即是人內心的外化,所思即所畫。惲壽平心中的憤恨和悲涼,對他的美學思想形象甚廣,在他筆下的雄雞,沒有雄赳赳氣昂昂的華麗生動,而是畏畏縮縮猶豫不前。原本易折的柔弱植物,在他筆下卻充滿力量和生機。從常州畫派到今天,臨習惲壽平畫作的人數不勝數,可沒有人能真正模擬出其獨有的畫面韻味。在色彩的運用的上,清冷,優雅正是惲壽平內心在這個亂世的處世色彩。悲傷和凄涼覆蓋在秀麗的顏色之中。
一張張柔美、優雅的畫作,彈唱著“凄然橘頌之遺音”,這背后,背負著惲壽平內心深處的不甘和落寞。惲壽平為了自己崇高的信念,終身以賣畫為求生方式,不登朝堂、隱居遁世。通過筆墨來抒發自己內心的聲音,將極具個人特色的沒骨花鳥流派流傳至今。不論在山水、花鳥還是書法上都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影響后世,還掀起了一股“家家有南田,戶戶有正叔”的熱浪。
參考文獻
[1](清)惲壽平.《甌香館集》序南田先生家傳.杭州西泠出版社
[2](清)惲壽平.《甌香館集》《旅客遣愁》.杭州西泠出版社
[3]牛苒《惲壽平美學思想研究》 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作者簡介:黃莉茹,女,漢族。籍貫:江蘇南通。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漓江畫派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中國畫,研究方向:花鳥畫研究,導師:吳善貞教授。
(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漓江畫派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