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針對作業問題,本校多次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結果顯示:學生每天做作業時間大約為1.5~2小時,部分學生認為作業難度較大、量稍多,作業形式單一;最不喜歡的是重復抄寫類作業;希望老師布置一些有趣的、實踐性強的作業。依據調查結果,結合教育局下發的《牡丹江市教育局關于改進與加強中學生作業管理的實施辦法》,近兩年本校積極嘗試進行了減負增效提質的作業改革。
一、作業——師生共同成長的平臺
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是教學能力和命題能力提升的基石。要想提高教師設計作業的能力:
首先,要改變教師的傳統思想。絕大部分教師認為作業來源主要是課后習題和教輔材料,教師的任務主要是“批改作業”,但課后習題和教輔材料有層次性卻沒有針對性,不能一刀切。所以本校針對如何設計作業進行了專題培訓,并要求教師自編或選編作業,力求內容少而精。
其次,作業要有區分度,兼顧各個班級和學生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
本校嘗試布置“超市型作業”:內容分為必做和選做。必做作業內容要求分層次布置,教師根據本學科學生實際情況把學生分為ABC三組,A組學生基礎好,能力強,布置挑戰性作業,達到自主提升;B組學生成績中等,作業是完成典型習題,加強基礎知識的運用和理解;C組學生成績較弱,作業內容以基礎性知識的掌握和學習習慣的培養為主。對于選做部分,學生可以自愿,教師不做硬性規定。超市作業的方式初步實現了作業布置的個性化、彈性化,基本做到因人而異、各取所需,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關注和發展。
二、作業——教育質量提升的工具
在作業批改上,要求教師做到“有發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評”。教導處每月針對教師批改作業情況進行檢查、記錄,并納入績效考核。嚴禁學生代替教師批作業,嚴禁布置硬性的“家長作業”,尤其強調及時講評,并根據作業情況,有效調整教學安排;同時培養學生設立文科“積累本”和理科“錯題本”的習慣,保障教學質量的長效性。
在作業量管理上,本校建立了“備課組長把關制度”,每周集體備課時要設計出下周的作業,由備課組長填寫中教科下發的“學科備課組周作業量計劃表”。并且實施“控制作業總量班主任負責制”和“作業情況上報制度”,要求專人填寫《班級日作業量統計表》,定期上報教導處;同時為了便于調控和管理,每個班設置了“作業公示板”,將當天各科作業進行公示,班主任做好統籌平衡工作,教學校長和教導處隨時督查,發現問題及時干預和調控。
三、作業——學生核心素養的載體
首先,立足學生終身發展,開發素養作業。
為適應多元時代要求,同時踐行本?!叭招匏恼n”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學校開展了“30計劃”素養作業活動,內容包括每天閱讀10分鐘、每天健體10分鐘、每天家務10分鐘。
1.每天閱讀10分鐘。堅持30天,可以讀近10萬字,簡簡單單,卻給學生們打下了成功的基礎。鑒于本校貧困家庭居多,創建了開放式的讀書吧,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每天健體10分鐘。開展全員健身活動,并結合學校的趣味運動會,把優勝者錄入“十七英雄榜”以示鼓勵。
3.每天做家務10分鐘。培養學生家庭參與意識,在家務中體味父母辛苦,懂得感恩。每堅持30天的學生被評為“優秀家庭小幫手”,學校給予獎勵。
“30計劃”素養作業是本校學生最喜歡的作業,也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和支持。通過每天30分鐘每月30天的堅持,使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純凈的心靈和感恩的美德。
其次,立足學生能力提升,開發實踐作業。
常規作業內容偏重于基礎知識鞏固和技能的強化,為此,我校積極開發實踐性作業:
傳統文化類作業:例如“品年味·賞年俗”寒假作業,通過做年菜、寫春聯、辦年貨,讓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品味生活。
科技類作業:例如“變廢為寶科學制作”,激發了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增強了環保意識,培養了實踐研究能力,達到了“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創新”的目的。
總之,新的教育理念賦予了作業新的內涵,在學生作業改革中,我們不斷反思、改進,逐步豐富作業的內容和形式,使其更加開放、綜合,更加多元、創新。當然,我們也存在著很多困惑,如何在中考、高考指揮棒下,提高課堂效率,布置有效作業,真正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讓學生不累;家長不愁;教師不難,誠然,我們仍須繼續積極探索、大膽實驗,努力摸索出符合教育規律、符合學生發展需要的減負增效提質之路!
編輯/王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