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化朝



摘 要:介紹了費縣桃產業發展現狀,指出了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短板,提出了提高重視程度、夯實產業發展責任;加強技術培訓,推廣新優技術;優化品種種植結構;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突出政策扶持,加大資金投入;暢通產銷渠道;引進培植桃深加工企業;推動桃產業與文旅業深度融合發展;用足用活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政策等九個方面對策建議。
關鍵詞:桃產業;發展;分析;建議;費縣
費縣地處山東沂蒙山腹地,總面積1 660.11千米2,山區面積占76%,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豐富,土壤類型多,種植果樹的歷史悠久,適宜多種果樹栽培。截至2020年底,費縣果園面積達5萬公頃,年產量48.4萬噸,產值達到17.1億元;其中,全縣桃栽培面積7333公頃,產量10.6萬噸,產值達2.1億元,且桃種植收入在全縣果業中的占比呈逐年遞增趨勢,已成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圖1)。為深入了解費縣桃產銷狀況及果農增收情況,筆者多次深入到基層果園開展實地調研,通過與果農、桃種植合作社、加工企業和鮮果批發市場相關人員座談交流,發現近年來桃農的日子不好過,大多數桃農反映好一點的鮮桃每千克2元錢,品質一般的多數在2元以下,0.6元、1元的很普遍,還有部分鮮桃賣不出去,眼睜睜爛掉,辛辛苦苦一整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桃農“很受傷”。為此,筆者在前期充分了解調研的基礎上對當前費縣桃產業發展存在問題進行了認真分析并提出了相應對策建議。
1 費縣桃產業發展現狀
1.1 區域種植分布
費縣桃大部分為露天栽培,主產區在梁邱、朱田、費城、新莊、石井、大田莊、探沂7個鄉鎮(街道)。其中梁邱鎮1867公頃,朱田鎮1267 公頃,費城街道1352公頃,新莊鎮533公頃,石井鎮532公頃,大田莊400 公頃,探沂467 公頃。
1.2 主要品種結構
費縣桃以鮮食品種為主,加工品種為輔。鮮食品種以中熟品種為主,早晚熟品種較少。早熟品種以中油4號、未來一號、126油桃、春雪等為主;中熟品種以新川中島、倉方早生為主,近年來引進了部分錦繡、錦香、錦春、中蟠11、中蟠13等品種;晚熟品種主要有大冬桃和小冬桃,以及部分沂蒙霜紅、映霜紅和秋彤等。加工品種主要有黃桃83、罐5、19以及近年引進的黃金冠等。全縣注冊桃種植專業合作社65家,發展社員1000余人。
1.3 市場價格
2020年,費縣桃平均價格在2元/千克左右,其中早、中熟桃平均價格1.5元/千克,截止到2020年6月30日,費縣桃市場價格比2019年平均下降30%~50%。
2 桃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總量過剩
由于桃樹適應性強,栽培管理較簡單,進入豐產期早,效益好,形成了全國性桃栽植熱潮,部分果農在品種選擇上盲目跟風,形成單一品種面積過大的現象。例如,2015年全縣桃種植面積為5200 公頃,到2020年末,面積發展到7333公頃,桃樹大量進入豐產期,產量增加快,致使產品過剩。
2.2 品種結構不合理
目前,費縣早、中、晚熟桃種植比例約為3.5∶5∶1.5,早中熟為主,晚熟品種較少,上市時間過于集中。中熟品種與瓜類同季上市,適逢雨季,市場銷售壓力大,出現價格受制甚至滯銷現象。
2.3 品質下降,賣果難
多年來傳統的種植模式造成大部分桃園有機質含量低、土壤板結、肥力下降嚴重、土壤酸化,嚴重制約了桃業的健康發展;栽培密度大、留枝量過多、內膛光照不足,結果部位外移;果實采收后的管理跟進不及時、不到位,造成病蟲害加重,樹體衰弱,影響花芽質量(圖2);為控制樹勢旺長,生產中頻繁使用多效唑,致使果肉粗糙、含糖量低、品質不佳、造成桃果實污染大。加之近兩年部分桃園遭遇雹災風災較重,造成果實機械損傷,果品質量下降,商品率低,優質桃少。隨著消費水平日趨提高,現在市場上果品優質優價趨勢凸顯,“寧吃鮮桃一個,不吃爛杏一筐”,雜劣果品滯銷或價低,例如,2021年黃桃不套袋的2元/千克左右,而套袋的6~8元/千克。
2.4 產業規?;?、集約化程度低
費縣是農業大縣,果品生產在一定程度上還承擔著解決果農致富奔小康的任務,土地分散零星,集約化程度低、生產技術比較落后,人工操作多而機械化程度低。果業生產者老齡化問題突出,由于年輕人大部分出外打工,在家種植果樹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平均年齡60歲左右,接受新技術能力較差,加上勞動強度大、果業技術復雜、影響到標準化的推廣力度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2.5 采后商品化處理程度低
果品外觀質量主要表現在外觀和分級處理上,桃的采后處理不夠,采后進行選果、分級、包裝等處理的果品所占比例小,流通中的保鮮能力又相對較弱,致使當地桃果大多以初級產品用塑料周轉箱包裝運往各地,處于賣“原材料”階段,不僅售價不高,并且缺乏產地和商標標志,缺乏質量追溯體系,形不成品牌概念。
2.6 新冠疫情影響較大,銷量下降
加工型桃由于本身的品質特性所限,鮮食口感差,只適合加工,但周邊地區果品加工企業由于受環境污染管控、新冠疫情影響及出口量減少等因素,加工能力大幅下降,從2020年開始全國范圍內的加工型桃嚴重滯銷。
3 桃產業發展建議
3.1 提高重視程度,落實產業發展責任
定期組織從事桃生產的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到周邊蒙陰縣、平邑縣等桃產業發展先進縣區參觀學習,學習其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及產業發展理念;用足用活土地流轉政策,依托縣政府投資果業項目建設,積極引導桃種植大戶及合作社開展土地流轉工作,走適度規模型、社會服務型、合作經營型的產業發展之路;結合鄉村振興工作部署,在朱田、梁邱、薛莊、大田莊、石井等桃產業發展重點鄉鎮建立健全桃業發展考核機制,杜絕重栽輕管現象,落實鄉—村—戶三級管護發展責任,確保建一片、成一片、受益一方。
3.2 加強技術培訓,推廣新優技術
加大對果農的培訓力度,特別是新型職業農民,國家可以把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經費,部分用于對口職能部門的專業定向培訓,以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不斷提高果農的科學管理水平。推廣桃樹密植省力高效栽培模式(圖3),降低勞動成本和勞動強度。提高光能利用率,實現早產豐產。引導農戶多施有機肥,少用化肥,利用綠色防控技術防治病蟲害,提高果實品質。在桃主產區建設標準示范園,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從新品種的引進栽植到以后的新技術推廣都在示范園里進行,并且以示范園為窗口不斷號召果農參觀學習,宣傳新品種,推廣新技術。
3.3 優化品種種植結構
穩定現有桃栽培面積規模;因地制宜引進部分早、晚熟新優品種,早、中、晚熟品種比例保持在4.5∶3∶2.5左右,錯位競爭,與周邊地區桃品種構成有所區別,有利于緩解當前出現的熟期過于集中的銷售壓力;注重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實施“放心桃”工程,加快綠色、有機綜合生產進程。
3.4 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對現有的協會、合作社等果品新型經營主體進行規范,指導其積極開展工作,發揮應有的作用,提高果農組織化程度,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鼓勵扶持專業合作社建果品批發市場,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由合作社統一管理、收購和銷售,增加果農的收益。
3.5 突出政策扶持,加大資金投入
嚴格落實《費縣關于加快果蔬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示范基地建設的意見》、《費縣果蔬產業示范基地建設認定獎補辦法》、《關于加快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和農產品加工流通園區建設的意見》等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好現代農業發展專項基金;對實施土地流轉進行規模計劃經營的大戶、合作社或企業給予資金補助。結合縣政府投資建設果業項目,每年因地制宜在縣內規劃建設一批高標準的桃示范基地,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將示范基地納入縣級重點工程,給予重點扶持。同時,進一步優化基地營商環境和扶持政策,鼓勵吸引更多的金融資本、工商資本和社會資金投資果品產業領域。
3.6 暢通產銷渠道
引導果農通過電商平臺、直播帶貨、冷鏈運輸等形式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在梁邱、朱田、大田莊、石井等重點鄉鎮建立桃專業批發市場,提升服務能力,形成優勢區域產品集散地,有效解決果農田間采摘、地頭賣果單打獨斗、零星銷售問題;立足區位優勢,積極對接平邑縣桃罐頭加工企業和臨沂市物流市場,加大產品市場占有份額;抓好產品分級包裝、注冊品牌、提高果品附加值,改變賣“原材料”現象。
3.7 引進培植桃深加工企業
對現有的縣域內果品加工企業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從企業用地、資金扶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通過當地政府招商引資,招引一批綠色環保、高效節能、生產能力強的果品加工企業進駐費縣,延伸產業鏈,帶動產業健康發展。
3.8 推動桃產業與文旅業深度融合發展
2019年4月,費縣成功舉辦了首屆桃花節(圖4),開展了桃樹花期人工授粉游客體驗、攝影比賽等系列活動,對全縣桃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推介作用。今后要繼續做好觀花、品桃、賽桃、采摘旅游等桃文化節會,在突出桃花果景觀特色的基礎上形成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和諧統一,叫響“果鄉之旅”特色休閑旅游品牌。在延伸桃文化產業鏈方面,注重開發桃木的吉祥、平安美好寓意與沂蒙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桃木劍、桃木拐杖、桃木梳、桃木十二生肖掛件、飾品等為主的桃木桃核工藝紀念品,逐步形成桃木特色制品的產業化、品牌化。
3.9 用足用活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政策
近年來,由于受凍害、火災、澇災、風災、雹災等惡劣自然氣候災害影響,每年都給費縣廣大果樹種植戶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廣大果農一致希望政府部門能盡快開展農產品保險業務,有效化解果農種植風險,為果農撐起“保護傘”。為此,自2018年起,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農戶自愿、協同推進”的原則,由費縣果業主管部門、費縣財政局、保險公司等相關職能部門牽頭負責在全縣部分果業重點鄉鎮開展蘋果、桃種植業保險試點工作。從近幾年工作開展情況來看,基層果農果樹種植參保意識不強、參保率不高,造成桃產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以桃種植保險業務開展為例:種桃果農每年上繳保險費為1125元/ 公頃,保險金額為45 000元/公頃。2020年全縣桃種植總面積達到7333公頃,而參保面積約為2000公頃,參保率僅為27%。下一步,要加大政策宣傳扶持力度,建議政府部門進一步加大對各類保險公司在保險費兌現方面的監管力度,最大限度地讓利于民;加大農產品保險工作宣傳力度,通過各類新聞媒體大力宣傳農產品保險業務政策,增強農民參保意識;政府財政部門提高保險費補貼數額,讓政策紅利惠及更多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