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摘要: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以信息為傳媒中介支撐著現代生活的運轉。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產生著一些“隱患”。網絡安全成為國家和社會關注的重要命題,本研究將從習近平網絡安全觀出發,追尋網絡安全領域存在的一些問題,淺顯地提出針對性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安全;實踐路徑
一、習近平網絡安全觀的基本內涵
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網絡安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和論述,深刻指出,“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網絡安全”“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網絡安全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內容,在安全架構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網絡安全觀的形成涵蓋總書記從地方到中央任職、再到代表中國,在國際舞臺提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呈現出漸進性、體系性、系統性的特點。學者梁修德1的研究指出,總書記在地方工作時,就高度重視互聯網建設的重要性,曾親自擔任地方上的互聯網建設小組組長,統籌各方面力量,發揮互聯網在助農、致富等方面的推動作用;到了中央任職以后,總書記對于互聯網問題的思考深入到了國家和社會整體的高度,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總書記指出,“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牽扯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我們面臨的新的綜合性挑戰”2,強調我國現有的互聯網領導體制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提出了強化和推進互聯網領導體制的改革重任。之后,以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協調成立中共中央互聯網安全小組,網絡安全成為黨中央高度重視的內容;總書記親自兼任組長,系統統籌全方位網絡力量,從政策法規、人才培養、網絡技術等領域,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網絡安全體系。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出訪巴西,提出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主張;2015年總書記出訪美國,強調“中國是互聯網安全的堅定支持者,國際社會應該本著尊重和互不侵犯原則加強網絡對話”;2015年12月總書記致信第二屆互聯網大會,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了建設“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五點主張,“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思想逐步形成。習近平網絡安全觀最終形成的標志是,2016年4月19日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針對我國互聯網安全工作提出了六點意見3,(1)明確我國互聯網事業發展的宗旨是為了人民(2)構建起良好的互聯網生態,發揮輿論導向作用(3)強化互聯網技術研發能力,掌握核心技術(4)深刻了解互聯網發展與安全的辯證關系(5)增強互聯網威懾和抵御能力,維護國家安全(6)培養一支能夠承擔起互聯網安全重任的人才隊伍,為互聯網安全構建起源源不斷的建設力量。
二、網絡空間現狀研究
互聯網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從微觀領域來看,移動支付、社交媒介無一不是以互聯網為載體實現的,從社會群體角度來講,互聯網誕生了巨大的企業巨頭,以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崛起,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媒體異軍突起,開辟了“人人成星”的時代,當資本發展到一定程度之時,必將會深入至更深入的層次,意識形態的競爭開始異常激烈。當互聯網應用至國際交流之時,網絡安全成為國與國之間的重要領域,少數國家憑借自己在互聯網領域的優勢地位,借助信息優勢,對各國政治、經濟、軍事等信息,進行竊聽;借助社交軟件,輸出輿論,干涉別國內政,成為地區沖突不安的“幕后黑手”。因此,網絡安全現狀,將圍繞國內和國外兩大方面,個人、企業、社會、國家等主體出發,探究現有網絡安全領域存在的問題。
(一)國內網絡安全現狀
由于我們所處的區位,多數人與國內互聯網的關聯較為密切,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從個人角度講,豐富了生活的便利性,但也增添了個人數據泄露的風險;企業角度,可以根據用戶的喜好調整生產,擴大消費,但也容易使得年輕人消費過度、“超前消費”,背上沉重的債務;社會角度,當一個社會熱點事件的發生,公眾可以通過網絡知曉,并參與至討論之中,每一次公眾的熱情參與,是公民社會責任感的體現,也容易使得事件的討論偏離正常的“軌跡”。當互聯網企業逐步成長壯大之時,憑借著掌握巨大的用戶量,也對互聯網形成了一定的話語權,輿論的力量開始顯現。
(1)個人數據泄露風險增加。網絡基礎設施的完善,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個人的生活變得極其方便。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瀏覽信息,獲取所需要的內容,分享個人生活的經歷。由于現階段,各種社交軟件及網站的關聯性較強,用戶在某一個軟件上的分享,將成為全網公開的內容,“互聯網下無隱私”。當這些信息被互聯網企業記錄,亦或是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都是對用戶的極大傷害。
(2)個人信息控制權減弱。信息時代,個人對自己信息的保護,難以和過去相對比。每一個社交軟件的下載、注冊,都要求用戶的個人信息,而這些信息的控制權難以掌握在用戶手中。此外,當個人在網絡空間發表觀點,記錄生活,也易被訪問和收集。通過對多重社交軟件和網絡信息的梳理,可以清晰地構建起用戶履歷、愛好、生活方式等完整的信息架構。當我們的信息全部被別人掌握時,我們對個人信息控制權也就減弱了。
(3)網絡生態漸趨“多元”。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對日常生活的交織,網絡將個人、企業、社會在網絡空間之下,形成了一個“生態圈”。這個生態圈是以互聯網為平臺的,個人可以通過網絡發聲,闡述自己對社會熱點事件的關注,通過網絡獲取必要的消費品;企業通過網絡,及時將自己的產品信息發布過去,獲取用戶的消費需求,及時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和產品策略,既滿足用戶的要求,又能使自己的生產得以持續下去,企業和用戶實現了雙方在網絡生態下的“良性互動”;當企業和用戶需要大范圍使用網絡時,由于企業既要專注于產品的生產及銷售,又要及時獲取用戶的產品偏愛程度,之間就有一個“信息溝通”的問題,于是互聯網企業便開始扮演起這個角色。互聯網企業憑借自己的平臺,在企業和消費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企業將自己的產品通過互聯網展示出來,用戶通過瀏覽、購買等方式表達自己的偏愛程度,企業根據用戶的需求,及時更新自己的產品;在互聯網企業起步階段,由于使用平臺的企業及用戶較少,人們出于對虛擬世界的懷疑,此時的互聯網企業是將為企業真誠服務,滿足用戶需要,放在維系互聯網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地位;隨著國家網絡基礎設施的加強,“提速降費”等實惠性政策的實行,互聯網企業的發展迎來了“重大機遇”,使用互聯網平臺的用戶量日益提升,公眾對互聯網的信任度得到提高,企業為了獲取進一步的發展,紛紛入駐互聯網企業打造的平臺,在企業的增量加持、用戶的流量使用下,互聯網企業的發展走上了“快車道”,互聯網企業逐漸成為一個行業巨頭,對于簡化人們的日常生活、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有效發揮了自己的長處;當互聯網企業由巨頭進一步發展時,互聯網企業便成立網絡生態圈的“特殊存在者”,互聯網企業已不再滿足于僅在用戶和企業之間扮演一個“橋梁”,而是想成為一個行業的領導者,將觸角伸至用戶及企業所需的方方面面,儼然有成為網絡生態圈的“霸主”態勢。互聯網企業的成功,基礎在于國家政策的大力推行,憑借著超體量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得中國的網絡優勢及硬件能力,在世界范圍之內位居前列,中國人享受著與人均國民收入不相一致的、遠高于西方發達國家的信息網絡;互聯網企業是迎合了這一形式之下的順勢而為,并非是互聯網企業獨自的成功。互聯網企業成長壯大以后,開始極大地蠶食企業的盈利空間,向入駐企業收取高額的平臺使用費,向用戶輸送超額消費觀,引導用戶超前的或是遠高于自身承受能力和需要的消費需求,互聯網企業已儼然成為精致的“食利主義者”。互聯網企業嚴重威脅了網絡生態圈,其觸角憑借著超量的信息優勢,在某些領域取得了甚至凌駕于政府權威的地位,備受爭議的“順風車傷害”事件中,曾有一個被害者已經將消息告知家人,警方直接介入,當警方要求滴滴官方提供順風車信息,以便迅速社卡攔截,解救乘客之時,被滴滴官方以“用戶隱私”為名拒絕,當代表國家公權力執行者的警方,竟被一家互聯網企業所拒絕,互聯網企業追逐利益的行為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政府的權威及人民生命的安全。
(二)國際網絡安全現狀
這里的國際網絡安全現狀,主要是指中國與國外、國際相聯系過程中的網絡安全現狀,特別是發達國家憑借自己在信息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和話語權的分量,借助輿論等手段,在意識形態領域輸出價值觀,嚴重威脅我國的政治安全。由于這一網絡安全等問題,更多是借助互聯網等現代傳播手段實現的,因此變得更為隱秘和“潛藏”。
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在政治、軍事、地緣政治等幾乎所有領域,進行了不懈的較量,除此之外,西方國家聯合起來。憑借著西方國家在經濟生活上的發達狀態,不斷對蘇東一方,進行“和平演變”,輸出價值觀,詆毀或是損害蘇東國家政府在本國人民中的地位,最終引發“顏色革命”。2011年由突尼斯引發的、迅速波及整個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之春”,無疑也是西方國家借助網絡話語權,進行有組織、有預謀的策劃,顛覆所在國的社會安定秩序,網絡安全開始上升到了國家安全的高層次。隨著中國越來越融入世界,世界也越來越離不開中國,國際網絡安全也變得更為迫切。從2010年前后,中國躋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周邊安定的態勢被打破,南海問題、中日東海問題、中韓漁業糾紛,背后都有“域外大國”的影子。憑借著高超的外交技巧,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緊張態勢得到有力控制,并在此基礎上達成了“RCEP”經貿協定,區域一體化經濟步伐重要推進。美國等國開始借助互聯網對我國進行有組織的滲透,嚴重威脅我國的政治安全。根據中國國家計算機中心的數據顯示,我國的網民總人數已達十億人之多,上網的平臺以手機等移送終端為主,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離不開互聯網;同時,十億網民之中,各種年齡階段、學歷狀況的人數也是參差不齊的,網民年齡結構中,青年及青少年是較為活躍的群體,上網時數所占比例較高,學歷狀況中,初高中及初高中以下的人群超過了本科及本科以上的人群。我國網民的年齡結構和學歷狀況,形成了我國網絡安全面臨的巨大現實“缺陷”,青年及青少年思想較為活躍,但也由于自身認識的不成熟,易被煽動;學歷狀況中,低學歷等人群的數量超過高學歷人群,使得網絡對于各種事件的認識缺乏正確的態度,難以形成積極向上的網絡生態空間。這種網絡安全的現實“缺陷”,極易被美國等國所利用,形成對我國政治安全的“隱患”。
三、網絡安全對策及建議
我國網絡安全現狀既有國內的,也有與國外相聯系的;相應地,網絡安全建議及對策,也將圍繞國內和國外兩大方面,重點解決個人數據保護及隱私、網絡生態空間清新向上、對外網絡交往中,嚴防“敵對勢力”借助互聯網對我國進行滲透和顛覆活動,防范網絡安全,從根本上維護國家安全。力求從法律法規、輿論導向、廣泛的公民參與,使得網絡安全現狀得到較大的改善。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
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國發展網絡電信事業的宗旨是造福人民,便利人民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是我國發展網絡電信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取得巨大進步,已基本實現“村村通網”的目標,但由于地理條件的限制,我國各地區使用網絡的便捷性,存在一些差距。以陜西省為例,省會城市西安的電信網絡較為完善,而陜南安康旬邑縣城部分地區,仍有居民難以享受到網絡電信的便捷,或是當地網絡電信基礎設施存在一些短板,難以滿足民眾享受便捷網絡的需求。在發展網絡電信事業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導向,盡量彌補或是加大網絡基礎設施不足的地區,“提速降費、家家通網”,使更多的民眾,享受到國家網絡電信事業蓬勃發展的“喜悅”。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廣泛使用,使得網絡的受眾主體逐漸擴大,網民年齡從中青年向中老年延伸;移動網絡大范圍使用,便利了人們的生活,移動支付、網絡購物等生活方式加速普及,老年人群由于生活經歷及生理條件的限制,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便”。為幫助老年人熟練地使用網絡,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以“鎮、村、社區”等為基本單位,組織志愿者服務隊,教授老人熟練使用手機等智能終端;同時,由于互聯網虛擬環境中存在的“詐騙、低俗、媚俗”等現象,政府要加強對網民的教育,這個教育的主體是覆蓋全民的,不應受年齡、學歷水平等限制,增強網民使用網絡的辨識力和抵御力,為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空間,營造豐厚的“土壤”。
(二)加強立法,堅持引導
網絡安全使用中,各種互聯網平臺及軟件,都會暗中收集客戶數據,使得個人的數據泄露遭遇重大風險。防范此類行為,除了要加強用戶的網絡安全意識,在使用社交平臺中,尤其對涉及自己的身份證、照片、銀行卡等重點信息的保護,更為強有力的對策建議,是加強立法,堅持引導。借助以國家強制力為依靠,加大懲罰力度,使得違法主體的“違法成本”大大上升,當超過違法主體通過獲取用戶隱私得來的收益時,這種違法行為將得到有力遏制。互聯網空間存在廣泛的使用人群,不同的年齡人群及學歷差別,使得網絡輿論對各種社會熱點事件的看法不一,而現有的互聯網使用人群,又以處于成長過程中的青少年和老齡化日趨逼近的老年人群,各種“網暴”及泄露用戶個人隱私的情況時有發生。例如2020年成都郫都區疫情中,一名確診病例由于一夜之間出入多家酒吧,使得擴散風險大大增加,各種網絡謾罵、指責等向女孩襲來,女孩的手機、微信、身份證等信息,在互聯網上大為傳播,網絡輿論對女孩的傷害非常嚴重,事后得知“女孩是一名酒吧工作人員”,負責在多個酒吧之間進行溝通。這起“網暴”事件,充分地表明互聯網時代,用戶幾乎沒有隱私可言,任何人都可能會遭受相類似的傷害和打壓。因此,有必要加強立法,堅持引導,將保護用戶數據隱私單獨列為法律條文,未經用戶許可和法律規定的情況,任何人不得泄露用戶數據,加大違法懲治力度。堅持引導,以良好的網絡輿論導向,凈化網絡風氣,權威媒體要承擔起網絡正能量的“發聲者”,讓網絡生態朝著激昂向上的方向發展。
(三)增強網絡戰能力,維護國家安全
冷戰結束以后,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范圍內大規模的戰爭風險大大降低,全球化潮流進一步發展。伴隨著信息化載體的巨大推動,經濟全球化使得全球經濟巨大發展,美國依然是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中國、歐洲、俄羅斯等世界力量也只逐漸強大起來,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美國為了維護自己的世界主導地位,對伊拉克、阿富汗等國,以直接出兵的方式,控制中東地區,力圖掌控全球石油供給。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耗費了美國巨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美國開始深刻反思,從2011年開始,借助網絡,引發“阿拉伯之春”,進一步在中東世界,推廣自己的價值體系和政治制度,顛覆別國戰爭,扶植代理人,以低成本換取高收益。“棱鏡門”等事件的披露以及“五眼聯盟”的出現,我國所面對的外部網路安全,形勢嚴峻,美國等國不斷借助網絡,輸出價值觀,傳播或是煽動國內的不安定勢力,力圖破壞我國安定團結的社會局面。外部網絡攻擊除以輸出或是傳播價值觀等間接手段之外,更可以以“網絡戰部隊”等黑客入侵的方式,直接對別國的電力、通信、能源、金融等事關國計民生的互聯網設施,進行攻擊,以癱瘓別國的社會秩序,這一行為是極為損人不利己的,一國對另一國的網絡攻擊,必將遭至另一國的報復,引發大范圍的網絡攻擊行為。和平時代的網絡攻擊行為,是會以黑客個人的方式發起,未雨綢繆,我國也應該加強網絡防御能力;根據總書記指示的增強網絡抵御和震懾能力,維護國家網絡安全。
參考文獻
[1]王艷.新時代網絡安全的發展策略研究[J].大眾標準化,2020(24):95-97.
[2]劉亞鵬.新時代下的網絡安全問題及防范對策[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20(09):1-2.
[3]吳贊兒,馬建青.習近平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觀研究述評[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20,21(03):38-42.
[4]梁修德.習近平網絡安全觀:生成過程、基本內涵、價值意義[J].安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9(02):1-7.
[5]盧成觀,李文勇.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重要論述的研究綜述[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37(06):1-6.
[6]馬麗.習近平網絡治理觀及其實踐探究[J].文化學刊,2019(11):10-12.
[7]楊先宇.習近平關于網絡發展與治理的重要論述[J].理論建設,2019(04):28-34.
[8]崔偉.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觀[J].沈陽干部學刊,2019,21(04):16-19.
[9]周恒偉.試論新時代下網絡信息與安全的新視角與新挑戰[J].科技資訊,2019,17(14):226-227.
[10]方正.習近平網絡安全重要論述研究述評[J].貴州省黨校學報,2018(06):109-115.
[11]張美紅.習近平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漢字文化,2018(22):152-153.
[12]習近平. 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 人民日報,2013-11-16(001).
[13]牛晉芳,孔德宏.必須重視網絡時代我國意識形態的安全問題[J].理論探索,2003(01):57-59.
(四川外國語大學 重慶 4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