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輔文
“活化石”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的物種,也是世界聞名的珍稀動物,一直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愛。中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為1864只,棲息地面積為258萬公頃,相當于20世紀90年代1.5倍左右的面積。基于這些新數據,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中國“國寶”大熊貓將不再被列為瀕危物種,其受威脅等級從“瀕危”降為“易?!薄_@是世界對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所做貢獻的高度褒獎!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0多個國家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作為第一個聚焦于自然保護、阻止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全球性公約,如今已有196個締約方簽署參加。2010年,“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2050年的愿景,被寫進了日本愛知縣通過的《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然而,將近30年過去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喪失,這不免讓我們思考:我們的保護行動是否是科學有效的?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于2021年下半年在中國云南舉行。本次大會將對當前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進行總結,并將擬定和通過新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框架。為了人類的明天,全世界人民將攜手共同守護好這個生命共同體家園。
我主張從古代中國的觀念中汲取智慧,將“天人合一”作為2050年的新愿景。如果說之前的理念難以解決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危機,是由于未能改變“天人相分”的思路:那么,“天人合一”的理念,則將人類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蘊含對自然內在價值的尊重和對自然規律的順應,旨在采取可持續性的做法,以滿足自然需求與人類需求。也就是說,自然本身得到尊重,其規律受到遵從,其組分獲得保護;人類通過對陸地和海洋的可持續生產與消費滿足自身需求,以此保證自然與人類的可持續性,并使它們歸于統一。
在本期的《知識就是力量》雜志里,你將看到中國在這方面做出的努力。選擇“天人合一”并不是一條容易的路,但只有如此,地球才能收獲更有希望的未來,我們才能共建好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