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晉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回答大學生問題時將綠水青山放在第一位。什么是綠水青山?綠水青山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物多樣性,也是人類棲息地。
1972年6月5日,探討保護全球環境戰略的第一次國際大會——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會議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這次大會讓人類切實認識到“只有一個地球”,人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體”。中國代表團積極參與了宣言的起草工作,并在會上提出了經周恩來總理審定的中國政府關于環境保護的32字方針:“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1978年,“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被寫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時任國務委員宋健率中國代表團參加會議并作重要發言。在這一年,中國正式加入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成為締約國,并從自身國情出發,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設立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國的環保事業也從過去以植樹造林、污染防治為主,逐漸轉向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掀起了“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新篇章。
2021年10月,第十五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將首次在中國昆明召開,屆時,新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將在云南昆明誕生,世界也將見證中國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所付出的卓越努力。
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凝聚宏觀、中觀、微觀于一體,既包括了森林、海洋、濕地等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也涵蓋了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植物等物種多樣性,還聚焦了生物遺傳資源的基因多樣性,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即是對生態文明最有力的踐行!
“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在建黨百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猶在耳旁。黨領導人民走過的百年,也是中國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強化,并逐漸在世界引領潮流的百年。
習近平總書記也為中國人民選擇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道路:要走一條生態文明的道路,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讓人民的生活“好起來”。
人類歷史行至今日共有四個文明,分別是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隨著工業文明時代人類對地球資源掠奪和破壞的加劇,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和公共衛生健康這三大危機也愈發威脅人類生存,而生態文明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好起來”目標的必由之路。在這方面,中國已然大步前行:通過實施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保護重大工程,在植樹造林、荒漠化治理領域創造了可供借鑒的“中國模式”;發布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全面開展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環境滿意度;修改環境保護法、制定長江保護法,以法治建設捍衛公眾環境權益……生物多樣性保護已然成為新時代增進民生福祉的新命題。
本期特別策劃,我們將一起走進萬物共生的生態家園,聆聽一個個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故事,讓我們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家園!
(責任編輯/徐沐妍 美術編輯/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