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技藝非遺傳承人李佩卿作品——百年好合
一件景泰藍成品需要歷經設計、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七大過程,近百道工序才能完成。咱們先說設計,設計師需要繪制好胎圖、絲工圖、藍圖(點藍的色稿)這3種圖紙。這要求設計師不僅要具備一定的美術知識和繪畫技能,還要熟悉景泰藍的制作工藝的特點,了解各種原材料的性能。
第二步便是制胎。工匠先要按照胎形圖紙計算好需要多大的面積,再將紫銅板剪出各種不同形狀,以鐵錘敲打,制成形狀各異的銅胎,然后將其各部位銜接上好焊藥,經高溫焊接后便成為器皿造型。因為金、銀、銅都屬于延展性好的貴金屬,延展性好意味著金屬在敲打過程中不容易裂,從而實現各種不定式的造型。
延展性好意味著金屬在敲打過程中不容易裂,從而實現各種不定式的造型
掰絲是掐絲工藝中的重中之重,圖案表現的好壞,取決于掰絲質量的高低
景泰藍技藝非遺傳承人李佩卿演示點藍過程
第三步叫掐絲。工匠用鑷子將壓扁的細紫銅絲掐、掰成各種精美的圖案花紋,繼而蘸上白芨黏附在銅胎上,然后篩上焊藥粉,經900℃的高溫焙燒,將銅絲花紋焊接在銅胎上。
所謂點藍,就是給景泰藍涂上色料,這種釉料以石英、長石、硼砂等礦物質經高溫燒制而成,質地很細,像是沙子,但不粘手。匠人依照圖案所標示的顏色,用由銅絲錘制成的小鏟形工具,一鏟一鏟地將琺瑯釉料填充入焊好的銅絲紋飾框架中。
燒藍是與點藍緊密配合、相序進行的,一件景泰藍成品,最少要燒藍3次,因為釉料在燒藍的過程中由固體變成液體時,體積會變小,所以要進行補藍,直至釉料的平面與掐絲紋相平。
磨光過程是先用粗砂石將釉面磨平,再用細砂石細磨,最后用木炭磨,直到磨出景泰藍特有的光亮和細膩。之后將磨平、磨亮的景泰藍放入鍍金液槽中,通電幾分鐘后黃金液便附在景泰藍金屬部位上。之后經水洗沖凈干燥處理后,一件斑斕奪目的景泰藍工藝品便脫穎而出了。
藝術無國界,藝術家有祖國。現如今,景泰藍已經漸漸褪去了皇家與宮廷象征色彩,但其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深刻的文化內涵仍舊令人敬仰。隨著景泰藍越來越被國際社會所接受,現代景泰藍在工藝及器型上也愈發多元化。一件優秀的景泰藍藝術作品,想要得到更多不同國家和地區人們的認同,需要在傳承的基礎上鼓勵創新。改變的是現代社會中關于設計、造型、色彩中對于美的新理解、對藝術的新追求。不變的卻是中國傳統的景泰藍制作工藝。
景泰藍技藝很多時候靠的是時間積累的感覺和經驗,而培養景泰藍技藝傳承人,需要火候也需要時間。我們相信,通過對景泰藍這一傳統技藝的創新,可以帶動更多中國非遺技藝走上世界舞臺,在傳承中國傳統技藝的同時,讓世人重新認識博大精深的中國藝術和文化。
(責任編輯/陳天昊 美術編輯/周游)
白芨與焊藥的相輔相成
蘭科白芨屬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它的塊莖含黏液質和淀粉。以白芨這種天然材料作為膠水,可以讓銅絲完成黏合,在進行燒制過程中白芨又揮發掉,不破壞美感。而焊藥中含有鎂、鋁、硼砂、銀等材料,在高溫下可以助燃火焰,催化白芨揮發。焊藥中的銀成分在高溫過程中經固體變成液體后又吸收鎂和鋁產生的熱量,起到降溫的作用,防止銅絲在高溫焙燒的過程中燒壞。白芨揮發后,變成液體的焊藥進入到原本白芨所在的縫隙中,牢牢地把銅絲焊在銅胎上。
燒藍過程是將整個胎體填滿色釉后,拿到爐溫大約800℃的高爐中用礦石粉作燃料烘燒
磨光后的景泰藍告別黯淡,周身散發出鮮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