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文

淞滬地區位于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是中國南北海岸的中心點,長江的入海口處,同時也是長江下游黃浦、吳淞兩江匯合處。其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省,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這一地區的上海,是中國當時最重要的經濟、金融中心和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口,也是東方的金融貿易中心。優良的港口和京滬、滬杭甬鐵路的交匯,又使上海成為通往國外和內地的樞紐、守衛當時首都南京的門戶。

淞滬地區是中國南北海岸的中心點,長江的入海口處,同時也是長江下游黃浦、吳淞兩江匯合處

全制式德國武器裝備的中國軍隊
因此,日本方面認為,占領上海“使其喪失經濟中心的機能”“切斷其對外聯系”,能使中國“軍隊和國民喪失戰斗意志”,同時直接威脅中國當時的首都南京,以迫使時任中國政府盡快屈膝投降。盡管火力對比優勢不在中國一側,但是淞滬會戰發生在中國境內,因此中國軍隊可以迅速調兵。于是,裝備清一色德制武器的國民黨王牌軍隊第8了師和第88師,以及稍后到來的第36師,被迅速調動到了上海近郊。“虹橋機場事件”的爆發,讓上海局勢的發展出現了爆炸性危機的因子。
面對上海出現極度爆炸性的發展,中國方面實施將日本侵華兵鋒“由北向南”變為“由東向西”的戰略計劃。中日雙方的軍隊,開始迅速在上海市內與近郊集結。
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這場會戰的主戰場,就在上海西北的郊區,整個戰場的方圓半徑不過幾十千米,但是中日兩軍在此血戰長達3個月,死傷人數超過25萬人,幾乎是達到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地步。戰事打響后,由于戰事吃緊,中日雙方不斷增兵,日軍投入近30萬人,動用艦船130余艘、飛機400余架、坦克300余輛,中國方面先后調集70余個師,共計70萬人,約200架飛機以及40余艘海軍艦艇。

“八一三事變”淞滬會戰要圖

淞滬會戰犧牲的第一位中國軍隊高級將領——黃梅興
淞滬會戰打響后,中國方面第87師和第88師迅速向盤踞在上海的近萬日本海軍陸戰隊及武裝僑民發起了進攻。雖然中國軍隊占據著兵力優勢,但卻苦無攻堅武器,而兵力劣勢的日軍卻有堅固的混凝土工事與強大的火力,經過數日苦戰,中國軍隊還是占領了日軍包括日本海軍俱樂部在內的所有外圍陣地,甚至還將日軍壓縮到了江灣一帶。在進攻時,第88師264旅旅長黃梅興為鼓舞士氣,在前線親自督戰,不幸被炮彈擊中,壯烈殉國,成為淞滬會戰打響以來第一位陣亡的高級將領。
面對迫在眉睫的危機,日本援軍開始陸續登船開往上海,在日軍隨行戰艦炮火的支援下迅速登陸并投入戰斗,向寶山、月浦、羅店等地猛烈進攻。國民黨第九集團軍倉促應戰,雙方圍繞著羅店展開了激烈的拉鋸。9月中旬,日軍援軍大部隊陸續抵達戰場。中國軍隊在重新審視戰場情況后,認為自身缺少對淞滬戰場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又缺乏據點攻堅和反登陸的能力,因而只能被迫轉向防御。此時,中國第三戰區發布的命令里明確提出,要“以長久抗戰為目的”“對登陸之敵,力求各個擊破”。
隨著淞滬戰事的進展,日軍自認為在淞滬戰場處于上風,于是把侵華的重心放到上海來。但由于中國當時已進入國共合作時期,國內已形成團結一致抗日的大好局面,在淞滬會戰期間接受改編的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在側面戰場上取得了平型關大捷,這有力地鼓舞了淞滬主戰場的國民黨軍隊。因此,雖然日軍炮火越來猛烈,但中國軍隊越戰越勇,使日軍遲遲不能取得進展,因而會戰規模不斷升級。
日軍的堅固工事與頑強死守再加上炮支援密集,使得中國軍隊在逐街逐屋的戰斗中因為嚴重缺乏攻堅武器而異常艱難,傷亡慘重。為了打開局面,中國軍隊進行了戰術方面的嘗試。比如德國軍事顧問就建議中國軍隊改用突擊隊戰術,新的作戰計劃被稱之為“鐵拳”計劃。德國軍事顧問認為日本人的陣地就像是一條長蛇,若在其腰部給予重重一擊、致其首尾不能呼應,則其抵抗組織自然趨于瓦解。
于是,中國軍隊采納了建議,力圖以新的戰法求得戰事的突破。但遺憾的是,執行“鐵拳”計劃而組建的突擊隊,進攻初期進展很順利,連續打下敵人的十幾個地堡,甚至打到了黃埔江岸。不過,在日軍清醒過來組織嚴密火力防御之后,突擊隊的進攻陷入了僵持。“鐵拳”突擊隊之所以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主要源于部隊的裝備太差,甚至連“爆破用的烈性炸藥”都缺,所以只能眼睜睜看著日軍奪回丟失的地堡。

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在側面戰場上取得了平型關大捷,鼓舞了淞滬主戰場的國民黨軍隊

“八佰壯士”進入四行倉庫
在戰役的最后階段,10月26日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第2營400余人,在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連夜西撤。守衛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孤軍奮戰,誓死不退,堅持戰斗4晝夜,擊退了敵人數+次進攻。與此同時,上海人民也以極大的愛國熱情鼓勵和支持壯士們抗擊日軍。激戰第五日后,守軍接到了撤退命令,377名官兵沖出重圍安全退入英租界。這次英勇作戰,中國軍隊以寡敵眾,共擊斃日軍200余人。由于始終也不知倉庫里究竟有多少守軍,于是稱這支孤軍為“八佰壯士”。
日軍有海空軍的協同作戰。而中國軍隊雖然英勇奮戰,但經長期激戰,軍事裝備又不占優勢,處境漸漸不利。11月5日,在新增日軍杭州灣登陸后,嚴重威脅中國軍隊側翼,戰局極為不利,中國軍隊遂決定撤退,11月12日,上海淪入敵手,至此淞滬會戰結束,據統計,此次會戰總計傷日軍4萬余人。
淞滬會戰是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第一次海、陸、空三軍協作的重大戰役。盡管是以中國軍隊撤退告終,但淞滬會戰后全中國上下凝聚出了一個共識: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國“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亦絕不終止抗戰”。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也正是此決定,讓英勇頑強的中國軍民,在堅持八年抗戰后,最終將日本侵略者徹底趕出了中國。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我們重溫淞滬會戰的精神和意志,就是要告訴大家,中國共產黨一定不辱使命,堅定帶領中國人民早日實現“中國夢”!
(責任編輯/陳天昊 美術編輯/李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