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工繪》
劉慶邦 著 作家出版社
本書以20世紀70年代的礦山女工為主角,繪就了一幅后知青時代礦山女工的群芳圖。書中對眾多女性的命運有著深入細致的理解和體察,尤其是對主人公華春堂的描寫,準確繪制了女工命運多舛的多面形象,并以對小人物的書寫折射時代特色。

《白衣執甲逆行出征》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 編寫 人民衛生出版社
本書從全國抗疫工作者中征稿,篩選出三百篇稿件,按照逆行、身影、戰友、家書、手記五個主題收錄,真實記錄了醫生、護士和防疫工作者們與病毒抗爭、與時間賽跑的真實故事,最大努力還原了抗疫第一線人員的生活,表達了他們的心聲。

《生活整理圖鑒》
澳大利亞威爾登·歐文出版有限公司 著 童潔萍 譯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一本由大量精美的手繪圖和簡潔、生動的文字編寫成的居家妙招圖鑒。涉及家務中有關家電家具、節能環保、空間利用、清洗保潔、園藝烹飪等方方面面的內容,簡單實用,為理家務瑣事、提高生活質量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是居家生活必備的高效管理百科全書。

《談“心”——關于心臟的醫學、健康與生活方式》
劉健 著 人民衛生出版社
這是一部由心血管專家撰寫的醫學科普讀物,不僅講解了有關心臟的基礎知識,還用具有普遍性的案例分析了諸如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常見疾病的具體情況,而且對常用藥品的注意事項做了暖心的提醒。

《中國妝束——大唐女兒行》
左丘萌 著 末春 繪 清華大學出版社
中國古代是否也有時尚?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但可以肯定的是,生活在氣象萬千的唐朝的女子們,絕不缺少對時尚的敏銳和對潮流的追求。本書運用考古文物,結合傳世史料,重點講述唐代女子服裝、首飾、妝容和發式的變動發展,凸顯一衣一飾背后的動人典故。
《微反應》
姜振宇 著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精彩錦句:
●心理應激微反應是指人在受到有效刺激之后,所做出的“不經意”的反應動作。
●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尤其是對抗性交往的過程中,沒有人愿意讓別人看到自己明顯的失態。失態,就是微反應的一種,會把自己的真實心態暴露無遺。
●微反應也是當事人對自己的內在情緒和外顯行為的失控,只是失控的時間很短,反應形態也小,而且當事人通常會迅速用行云流水般的掩飾行為一帶而過。

●由于當事人會有掩飾,所以你能看到的各種明顯反應,極有可能是當事人故意做出來給你看的。真正需要關注的,是那些“不經意”的小反應,是那些當事人沒有在意,或者沒有能夠完全掩飾住的微小反應。
●微小反應的背后,通常都是強大的習慣、情緒,甚至是生理需求在下命令。一旦看到這些有規律的反應形態,就可以開始推導當事人的真實感受和認知了。
●任何清醒而理性的人,都有能力做出得體的舉動,也都有能力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
盼你,行過萬里
文/夢里詩書

面對二戰日本遺孤這樣一個沉重的話題,導演鵬飛的《又見奈良》沒有過多的堆砌煽情苦難,電影在情緒表達上克制內斂。在這樣一種敘事風格下,電影恰合時宜地穿插幽默元素,又令整個故事充滿了靈動的生機,使一位中國母親遠赴日本尋找養女的主線融入了當地本土的人文氣息中。
二戰期間,日本將幾十萬日本農民以“開拓團”的名義遷移到中國東北。當日本戰敗后,這些農民也只能隨著殘軍潰逃回國,兵荒馬亂下很多日本人將自己的孩子丟棄在了東北。善良淳樸的中國人面對年幼的孩子,選擇了以德報怨,收留了這些可憐的戰爭遺孤。
20世紀80年代中日建交后,部分日本遺孤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電影便是講述當初收留了日本遺孤的奶奶陳慧明(吳彥姝飾)在與回到日本的養女麗華失聯后,遠赴日本尋女的故事。
在這一過程中,陳奶奶在遺孤二代小澤(英澤飾)、日本退休警察一雄(國村隼飾)的陪伴下,見到了許多曾幫助過麗華的人們,三人的關系也在這期間更加貼近。
在電影中,作為被尋找對象的養女麗華始終沒有出現,但麗華的未出現恰恰更好地塑造了陳奶奶這一角色。在幾十年的朝夕相處中,陳奶奶早已將麗華視作了親生女兒。她能脫口而出麗華的離開時間;發現麗華的蛛絲馬跡后不遺余力去尋找;聽聞麗華在日本遭遇的苦難后,淚水奪眶而出……通過這些細節,吳彥姝將一個對養女視如己出的陳奶奶演繹得入木三分,她身上表現出的偉大善良的愛,真摯動人。
作為一部親情片,《又見奈良》的整個故事幾乎沒有刻意為之的煽情橋段,相反,導演鵬飛將他一貫輕松、幽默、溫暖的風格帶入到這部電影中,做出了巧妙的結合。例如陳奶奶不會日語,與肉店老板的溝通只能用動物的叫聲來代替。文化與語言的隔閡并沒有成為電影的缺陷,反而以一種接地氣的方式跨越文化差異,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緊密銜接在了一起。
當然《又見奈良》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遺憾。將養女麗華完全“藏”起的做法,使整個故事很難在題材上獲得觀眾深層次的情感共鳴,畢竟三個原本不相關的人物,被尋親這一件事串聯在一起,是需要很強的情感支撐的。而電影最后開放性的結局,也是一把雙刃劍,這雖然將陳奶奶是否繼續尋女的答案留給了觀眾,但也使電影少了一些更進一步的可能,畢竟對于一部親情片來說,情感的升華永遠是一劑強心針。
風和日暄的基色為電影在沉重之外賦予著溫暖、輕松的詼諧,撫平著戰爭遺孤兩難的身份苦楚。戰爭終會結束,但《又見奈良》所講的則是人性中最為彌足珍貴的愛永遠不會消失。
編輯 吳元梓 11594923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