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銅骨馬

線路5: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黃橋戰役紀念館-中共江浙區泰州獨立支部舊址紀念館
泰州船工們立下誓言:“我們保證把解放軍送過長江去!”“黃橋燒餅黃又黃哎,黃黃燒餅慰勞忙!”一首《黃橋燒餅歌》再現當年黃橋決戰的烽火歲月;泰州第一名共產黨員沈毅的《醒農歌》為當地貧苦農民指明了團結自救的方向,極大地鼓舞了農民的斗志,提高了農民的覺悟,第一次沖破了“窮是命”的宿命思想,第一次切實感受到只有跟共產黨走,才有出路……一個個感人的革命故事,承載著泰州這片熱土上轟轟烈烈的光輝歷史,彰顯著泰州人民的紅色基因。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坐落于泰州市白馬鎮,于1999年4月建成開館,占地34畝,由人民海軍誕生地(第三野戰軍渡江戰役指揮部)舊址和人民海軍主題展館組成。
回首中華民族近代海軍的滄桑歷史,我黨深知海防對于國家的重要性。三大戰役中,國民黨海軍有約16萬兵力分別從營口、塘沽等地乘艦從海上逃離。看著敵人在眼皮子底下撤逃,更加堅定了我黨組建海軍、全殲殘敵的信念。1949年1月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1949年及1950年我們應當爭取組成一支能夠使用的空軍及一支能保衛沿海、沿江的海軍。”
1949年3月5日,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就如何奪得全國范圍內的勝利作出了重要布置。會議決定,將組建海軍的重任交給第三野戰軍。1949年4月5日,粟裕率領第三野戰軍指揮機關到達靠近長江的泰州白馬廟鄉地區。渡江戰役一觸即發!戰船在江邊隨時待命,戰士們嚴陣以待。泰州的老百姓們自愿支前:最后一把米做軍糧,最后一匹布做軍裝,最后一塊木板做軍船,最后一個兒送戰場!船工們立下誓言:“我們保證把解放軍送過長江去!”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南京得以解放。國民黨海軍的許多愛國將士紛紛率艦投誠。國民黨海防第二艦隊在林遵的帶領下,于南京笆斗山江面起義,艦隊包括30艘艦艇和千余名海軍專業人員。同一天,國民黨海軍第三機動艦隊的23艘艦艇也在江蘇鎮江起義投誠。當天下午,在泰州白馬廟,張愛萍宣布華東軍區海軍正式成立。
沿著歷史的長河,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臨江隱蔽渡江戰船的地理位置,還是擁軍愛黨的淳樸民風,人民海軍在泰州白馬廟誕生,都是歷史的選擇。
1989年4月,原泰縣(現泰州市姜堰區)設立“泰縣白馬廟文物管理所”,1993年2月改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管理處”。1997年10月,地級泰州市組建成立后,將該處上劃管理,列為市政府直屬文化事業單位,建館以來,已接待來賓800余萬人次。
人民海軍主題展館建筑面積5000余平方米,展廳整體設計充滿艦船元素,極具海軍主題特色。展廳內運用實物、圖片、模型等表現形式和聲、光、電等科技手段,從“近代滄桑”“白馬建軍”“威震海疆”“發展壯大”“魚水情深”五個方面充分展示人民海軍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光輝歷程。截至目前,館內已有定級文物41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件,國家二級文物36件,國家三級文物4件。國家一級文物渡江支前木船系“鎮館之寶”,該船長13米、中寬2米、帆高約8米,上有若干個彈孔,于1999年從本地漁民周德宏手中征集。另外,粟裕使用過的木榻、張愛萍手跡、林遵穿過的少將軍服也十分珍貴。
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位于泰興市黃橋鎮致富北路388號。紀念館分為新館、四處革命舊址(通如靖泰臨時行政委員會舊址、黃橋戰役支前委員會舊址、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舊址、新四軍第三縱隊司令部舊址)和兩處紀念設施(粟裕部分骨灰安放處、新四軍黃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
1940年,抗日戰爭處于相持階段,國民黨頑固派加緊進行“反共”軍事摩擦。為了堅持抗戰,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奉命率主力部隊挺進蘇北,執行黨中央“開辟蘇北、發展華中”的戰略任務。國民黨頑固派、時任魯蘇戰區副總司令兼江蘇省主席的韓德勤一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一意“圍剿”新四軍。新四軍東進黃橋后,陳毅、粟裕堅決執行黨中央指示,從蘇中地區抗日斗爭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黨的三大法寶開展工作。1940年10月,韓德勤集結3萬余人進攻黃橋,新四軍參戰人員僅5000余人。在蘇北各界愛國民主人士和黃橋地區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奮起還擊。此戰,新四軍共殲敵1.1萬人,俘虜士兵3200余人,取得黃橋戰役的勝利,為開創蘇北抗戰新局面掃除了障礙,為發展華中抗日戰場奠定了基礎,創造了中外戰爭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于1979年4月籌建,1980年10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紀念館展陳面積8000平方米,對黃橋戰役進行了全方位展示,介紹了黃橋戰役的歷史背景和重大意義,呈現了在黨的領導下,黃橋人民奮勇支前的生動場景,以及新時期黃橋的嶄新面貌。
中共江浙區泰興獨立支部紀念館位于泰興市古溪鎮刁網村醒農路26號。1992年,泰興縣橫垛鄉修復沈毅在刁家網的居住房屋(沈毅舊居)。1998年原樣復建中共江浙區泰興獨立支部舊址。2001年,泰興市在沈毅舊居和中共江浙區泰興獨立支部舊址基礎上,建設中共江浙區泰興獨立支部紀念館,2002年7月對外開放。紀念館占地1.3萬余平方米。2018年,紀念館重新布展,增加泰興革命斗爭各個歷史時期的內容,表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主題立意。
1925年,共產黨員沈毅到泰興橫垛刁家網地區開展革命活動,舉辦民眾夜校,宣傳革命思想,發動農民開展春荒借糧斗爭,組建農民協會,建立塾師聯合會,在農民運動的骨干中發展黨員。為了更好地宣傳發動團結農民群眾,他深入社會調查,了解廣大農民的疾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創作了《醒農歌》,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當地群眾第一次沖破了“窮是命”的宿命思想,第一次切實感受到只有跟著共產黨走才有出路。1926年9月,中共江浙區泰興獨立支部在刁家網刁氏宗祠成立,沈毅任書記,次年年底改建為泰興縣特別支部。1928年,泰興特支改建為泰興縣委,沈毅任縣委書記。
“獨支”成立后,以刁家網為基地,積極向農民群眾傳播革命道理,創建農民協會、農民運動委員會、塾師聯合會,創辦農民夜校、醒農合作社,組織領導了“七二”圍城斗爭和震撼大江南北的“五一”農民暴動,創建了如泰工農紅軍(后改編為紅十四軍),建立了區級蘇維埃政權,為揚州、泰州、南通地區黨組織的發展壯大和革命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共江浙區泰興獨立支部紀念館設有展覽大廳、史料展覽室、沈毅舊居、獨支紀念碑、烈士碑亭等。一件件實物、一幅幅圖片,生動地再現了醒農合作社在革命斗爭的艱苦歲月里服務農民的場景,展現了泰興地區黨領導的農民運動和工農武裝斗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