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楓

現年86歲的烏可力是我國著名蒙古族科學家、國家一級教授,全國勞動模范。早年跟隨父親烏蘭夫參加抗日隊伍,聽從父親烏蘭夫的教導,進軍科研,師從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從內蒙古到延安,從延安到北京,烏可力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見證了改革開放的發展。
年幼時,烏可力和母親、哥哥、姐姐、弟弟生活在內蒙古土默特旗的塔布子村。1939年,綏遠地區黨組織先后護送大批蒙漢青年前往延安學習,烏可力的哥哥、姐姐也去了延安,而他和弟弟因為年齡小,留在了家中。那時起,烏可力就對延安充滿了向往。不久之后,烏蘭夫派了一名地下工作者,到塔布子村接妻子以及兩個年幼的兒子前往新三師駐地。
1941年,由于“皖南事變”,烏蘭夫身份暴露,夫妻二人帶著年僅8歲的烏可力與6歲的烏杰,同前來迎接他們的共產黨員甘泗淇一起奔赴延安。
烏可力在延安保小是個調皮、膽大、好動的孩子,他同桌的女同學朱湘梅是個膽子小、眼睛大的漂亮女生,后來成了烏可力的妻子。剛來延安保小上學時,烏可力從家鄉穿來一雙皮靴。當時學校的孩子們沒幾個見過這種皮靴,每到下課,總會有幾個同學排著隊試穿皮靴,這時烏可力就脫下靴子,看著同學穿上靴子,走一圈,再換下一個走上一圈……延安保小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卻成為傳授知識和真理的園圃,培養民族未來人才的基地,造就國家棟梁的熔爐。這里不單有漢族,還有蒙古族、回族、朝鮮族學生一起學習。
在延安的生活、學習經歷給烏可力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烏可力常常追憶起這段難忘的時光感慨不已,曾多次提筆寫下“五馬奮蹄到延安”的壯烈詩句。他說:“延河養育了我,保小培育了我,吃苦耐勞、百折不屈的延安精神一直陪伴著我,讓我日后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不懼怕。”
高中畢業后,烏可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空軍系兵器科。1956年夏天,哈爾濱發洪水,烏可力和學校師生一起參加抗洪搶險。
面對洪水,烏可力一點也不畏懼,連續抱著沙袋跳下大壩填了兩次漏洞。他的優異表現讓隊長贊不絕口,當即給了他一張表,說:“烏可力,我們打算吸收你入黨,同不同意?”烏可力開心地說:“好,同意!”他洗干凈手,填了表。回憶起入黨經歷,烏可力自豪地說:“這在當時就叫‘火線入黨’。”
4年后,烏可力被送往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力學系深造,“郭沫若是我們的校長,錢學森是我們的系主任,給我們講課的有郭懷永、吳文俊等著名科學家。”當時,校黨委決定:中國科技大學要為國家作貢獻,造人工降雨火箭。在群賢薈萃的校園里,烏可力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后來他擔任了中國科技大學校辦工廠技術組組長,負責固體火箭發動機和研制高溫隔熱涂料。
“火箭要飛得高,就要推力大、裝藥多。火箭升到3000米以上的高空,發動機內的固體燃料就會產生1800℃的高溫,但發動機的金屬外殼受熱1600℃便會融化,我們的目的就是解決這個矛盾,用涂料來隔熱。”烏可力自信地說。
烏可力把自己當年研制的高溫隔熱涂料進行重新調配,提高改進。經過無數次的試驗,他和技術小組終于研制出了耐高溫涂料材料,讓火箭升上了萬米高空。此后,烏可力帶著技術小組在寧夏、四川、遼寧等地發射火箭,進行了多次人工降雨試驗,均取得成功。郭沫若親自授予烏可力負責的技術小組“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稱號。
1974年,高溫無機防火涂料研制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廣泛應用于民用防火以及運輸、儲藏、大型建筑等方面,還被應用于毛主席紀念堂的裝修工程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烏可力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并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985年,烏可力調任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常務副總裁。上任伊始,他就提出利用“長征三號”火箭做商業發射,把中國的航天技術打入國際市場。烏可力組建了一個十人團隊,開始推銷火箭。當年6月,國際航天航空展覽在法國巴黎舉行,烏可力將中國的火箭衛星送到了航展會上,并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宣告中國的“長征三號”火箭將準備投入國際商業市場。
許多外國人看了中國展品后說:“過去我們只知道中國有原子彈、氫彈,沒想到中國還有長征系列火箭,還有像‘長征三號’這樣世界一流的火箭!”
從那時起,烏可力帶著團隊走遍亞洲、歐洲、美洲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對火箭發射市場進行了詳盡調研。從1985年至1995年,烏可力的團隊發射了五顆衛星,將中國火箭發射服務推向世界。
烏可力為我國航天事業和空間技術躋身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92年,烏可力被航天部授予“航天大獎”。
烏可力一直關注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傳承進步,關注內蒙古大學的建設發展。內蒙古大學設立的第一個獎學金——“光華獎學金”就是由他促成的,內蒙古大學成為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之后國內第三所設立獎學金的大學。后來,烏可力還擔任過光華基金總干事,所設立的“光華獎學金”遍及全國重點院校,為國內早期基金會運作及獎學金的管理使用等作出了突出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烏可力全身投入到民族事業發展中,助力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醫療衛生條件改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研究以及邊疆民族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在北京安度晚年。退休后的烏可力長期堅持體育鍛煉,身體依然硬朗強健,使他有更多的精力關心家鄉的建設與發展。
烏可力說:“延安哺育了我,延安精神激勵了我的一生,讓我盡己之力為國作出貢獻。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延安精神是我們永不能忘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