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軒

“有夢想就要努力實現。”中國航天科工集團8511所科技委主任戎建剛,長期從事電子對抗研究工作,在他看來,不必拘泥于過去的學歷和經歷,在干中學、學中干,就能快速成長。
1963年,戎建剛出生于江南農村。小學三年級時,他在一部電影中看到工程師趴在圖紙上做設計,圖紙竟有屋頂那么大。戎建剛既震驚又羨慕,希望將來成為一名工程師。
1980年,戎建剛參加高考,在填寫志愿時仍不忘兒時夢想,填報了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1984年,他又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讀研究生。畢業后,戎建剛被分配到中國航天科工集團8511所工作。跨入航天事業的大門,他終于開啟了逐夢之旅。
戎建剛在讀碩士期間進行了“單層印制電路板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研究,來到8511所后,繼續做相關工作,重點是解決工程應用問題,從無到有地建立印制電路板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戎建剛用一年多時間為多個課題設計了幾十種不同類型的印制電路板。在設計雙臂螺旋天線時,他借助了CAD軟件。這在當時非常先進,為此,戎建剛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
工作一段時間后,戎建剛發現這個專業方向不是所里的主專業。于是,他一邊帶新人,一邊思考換專業方向。電子對抗有“電子偵察、信號處理和電子干擾”三大主專業,戎建剛根據當時所里的需要,結合自己的專業基礎,打算從信號處理專業入手。1989年,他開始從事雷達信號分選處理工作,從此進入了電子對抗的主專業。
1996年年底,戎建剛承擔了一個新設備的研制任務,包括“測向、測頻和信號處理”三個子系統。其中,測向子系統采用“電掃多波束恒差體制”的測向接收機,當時沒有任何技術儲備,用戶卻要求在三個月內交付。
“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從做方案、訂器材、加工到系統調試、聯試,期間,戎建剛遇到了許多問題。系統調試時正值寒冬,調試間在一個沒有暖氣的大廳里,即使戎建剛穿上厚厚的羽絨大衣,也常常凍得手腳發麻。臨近春節,測向接收機的攻關也到了關鍵階段,第一批測試數據整理出來后,戎建剛發現天線波束形狀嚴重畸變,無法滿足測向原理的基本要求。面對一條條起伏不定的曲線,戎建剛一下子蒙了,當時已經凌晨兩點,長期加班的他早已疲憊不堪,雖然腦子里還在想著要解決問題,但人實在太困了,趴在調試桌上就睡著了。
戎建剛在夢中想到分段切割逐段逼近的解決辦法,心情激動,醒來后馬上開始驗證。問題解決后,戎建剛又相繼采用非均勻分段解決不同曲線形狀、非線性量化解決數據量暴增等一系列問題,終于按期完成了任務。
2002年,8511所接到研制一套大型電子戰模擬器的任務,戎建剛擔任項目負責人。該項目規模大、技術指標遠超國外同類產品,有的技術在國內也是首次采用。無論是技術還是組織協調,對戎建剛來說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為保證方案合理可行,戎建剛把方案設計分解為總體方案、分系統方案和重要模塊,通過層層把關確保方案設計的正確性。在組織實施階段,他精心安排,統籌協調,最大可能地提高項目組的工作效率。精心設計、緊密協調、緊張工作,戎建剛所在團隊最終在二十個月內完成了項目的全部研制工作。該項目交付后立即投入使用,成為用戶單位訓練及裝備試驗的主要參試設備,性能穩定可靠,受到用戶的高度評價,隨后又追加了一套產品系統。
在此基礎上,按照系列化發展思路,戎建剛在產品功能和性能方面進一步優化改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類模擬器產品。該項目的成功研制使8511所在國內同行中保持了領先地位。
經過多年的探索后,戎建剛開始思考,過去積累的先進技術能否用到航天產品上?考慮到太空環境的特殊性,首先要解決產品小型化、惡劣環境適應性等問題。
2006年,戎建剛率先提出為某航天平臺研制新一代多功能智能化裝備的方案并開展預研。他一方面抓總體方案,根據航天產品的約束條件不斷優選并細化工程實施方案,同時組織攻關隊伍,帶領微波與天線、數字處理、機體結構三個攻關小組協同推進。歷經五年攻關,經過七輪樣機的迭代改進,他終于做出了想要的航天產品。戎建剛不僅提升了技術水平,還帶出了一支總體技術、專業技術、外部協作優秀的技術團隊,為專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某型號產品研制招標中,戎建剛所在團隊憑借良好的預研基礎成功中標,緊接著又通過競標拿到一個更高要求的型號裝備研制任務。以這兩個型號產品為基礎,戎建剛進一步拓展了產品系列,開創了8511所在該領域“探索一代、預研一代、研制一代、生產一代、保障一代”發展的良好局面,不僅做到產品性能一直保持國內領先,還做到了本領域市場占有率連續多年第一,確立了8511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的“國家隊”地位。戎建剛帶領的團隊被江蘇省總工會授予“工人先鋒號”稱號,并獲得“航天科工集團年度感動人物”和“航天基金集體獎”。
大量的無線電設備都要依賴電磁頻譜才能正常工作,同樣,電磁頻譜也可以影響甚至阻止其正常工作。電磁環境應該如何定量描述,又如何制定通用標準?“我們需要搞清楚外部電磁環境對無線電設備的影響,并找出一套通用的方法進行評價。”戎建剛從2010年開始搜集文獻資料研究。他發現已有方法都是研究電磁環境本身,不包括受其影響的對象,因此無法回答對無線電設備的影響問題,研究必須另找出路。
能否從各種無線電設備特定的電磁環境中找尋出共性要求并建立一種理論體系?按照這樣的思路,戎建剛帶領團隊開展深入研究,發表研究論文數十篇,申請多項專利及標準,初步形成一套理論體系框架,獲得軍內科研成果一等獎一項,成功申請“十二五”“十三五”國防基礎科研重大項目,成功申報國防重大基礎技術項目群,成功申報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電子信息設備復雜電磁環境試驗中心”資質。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切以需求為導向,爭取更多的鍛煉機會,把個人的前途與8511所的前途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是我不斷前進的力量之源。”戎建剛說,只有這樣才能與國家航天事業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