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起超,夏蒙蒙,張紀鳳
(江蘇海洋大學商學院,江蘇連云港222005)
吸引外資與對外投資是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大力推動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的發展,提升開放型經濟的水平和質量。然而,新冠疫情暴發并在全球快速蔓延,貿易摩擦加劇,世界經濟增長活力下降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下,江蘇雙向投資的發展也受到了嚴重的挑戰。由于江蘇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的發展階段存在差異,目前仍存在雙向投資規模不對等,產業結構需要優化等現實問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當前雙向投資存在的主要問題,推動雙向投資的高質量發展,促進國內國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已經成為擺在江蘇面前的重要問題。
從吸引外資來看,江蘇是吸引外資大省,總體規模穩定且大于對外投資額。江蘇吸引外資起步較早,1985 年,江蘇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為0.12 億美元,僅占同期全國利用外資金額的0.25%。當時江蘇尚處于“引進來”的探索階段,引資效率并不高。隨后,江蘇在利用外資方面迅速發展。作為僅次于上海和廣東的吸引投資大省,江蘇一直接收全國近四分之一的投資額。2019 年,江蘇協議注冊外資項目3410 個,較上年增加了62 個,同比增長1.85%。2020 年,隨著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沖擊,江蘇吸引外資不降反增,表現出強勁的經濟活力。
從對外投資來看,江蘇較大規模發展對外投資始于2009 年。2009 年江蘇對外投資相對上年同比增長67.58%,首次突破十億美元,創下10.6 億美元的歷史新高。隨著“走出去”戰略的不斷深入,江蘇對外投資開始進入新階段,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2019 年全年新批境外投資項目827 個,較最初的252 個增長了3.28 倍。江蘇省大力推進企業國際化進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實現新突破,對外投資額逐年增加,但與躍居全國首位的吸引外資情況相比,江蘇省對外投資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隨著江蘇產業鏈的優化升級,跨國公司的投資方向逐漸向知識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靠攏。以2019 年為例,江蘇吸引外資較多的產業主要有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3.7%)、房地產業(14.5%)以及批發和零售業(4.83%)等。吸引外資較少的產業主要是農林牧漁業(0.11%)等。雖然江蘇吸引的外資主要流向制造業,但外資正逐年向第三產業轉移,現代服務業得到了發展。由此可見,江蘇省利用外資的效率以及結構均得到了明顯的優化提升。
江蘇統計局數據顯示,除個別行業外,江蘇對外投資已經遍布各行各業,根據江蘇省境外投資產業分布表明,江蘇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第二、三產業,分別占同期江蘇境外投資總額的57.1%和42.2%。包括第二產業中的制造業,還有第三產業中的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涉足于第一產業的企業較少,對投資中的占比從未超過3%。與第三產業相比,第二產業的投資所占份額次之。但如果將行業細分,制造業的投資占比則達到了52.05%。由此可見,江蘇對外投資主要是優勢利用型投資。
從江蘇吸引外資的來源看,亞洲是江蘇的主要外資來源地,每年來自亞洲的外資占據了江蘇吸引外資總量的65%以上。以2019 年為例,來自亞洲的實際利用外資額達到了198.1 億美元,占全年江蘇吸引外資的75.8%,不管是投資額還是投資占比都有著絕對優勢。外資來源國(地區)主要包括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地區)。江蘇作為沿海經濟大省,地理區位優勢明顯,工業基礎雄厚,對外商投資具有吸引力。
從江蘇對外投資的去向來看,同樣的,絕大部分資本都投向了亞洲。2000 年以后,江蘇對亞洲的投資額基本維持在江蘇對外總投資的45%以上,占有絕對優勢。2019 年,江蘇對外投資89.45 億美元,其中,對亞洲的投資金額達到53.87 億美元,超過一半。從國家(地區)層面看,江蘇對外投資的地區主要集中在中國香港、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等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對于外匯的管制較為松散,有利于資本進入。像開曼群島以及英屬維爾京群島是著名的避稅地。選擇在這些地區進行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企業稅收,降低企業負擔,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通過比較江蘇省雙向投資的規模,很直觀的一點,即江蘇雙向投資呈現出IFDI 規模大,OFDI 規模小的現狀。從江蘇對外投資與吸引外資的比例中看出來,以2019 年為例,江蘇省對外投資與吸引外資的比例僅為0.34:1,這一數據雖然高于發展中國家的0.13:1,但卻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1.14:1,其次是占全國投資比例的不平衡,自2007 年起,江蘇吸引外資金額一直都穩占全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的20%左右,但反觀江蘇對外直接投資卻占全國對外直接投資的10%都不到,這與江蘇作為我國經濟強省的地位極不相符,OFDI 投資規模小,效率裹足不前,與IFDI 的不協同,這都是影響江蘇自身比較優勢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江蘇OFDI 相較于IFDI 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首先不管是吸引外資還是對外投資,在農業方面的投資是占比非常小的。隨著我國開放程度的加大,江蘇在農業方面的投資規模僅占1%左右,同其他產業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其次,外商直接投資高度集中在高利潤產業,最具典型的房地產業,外商在該行業的投資一直占據15%左右的比重,2018 年更是超過20%,這個比重是非常大的;最后由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可知,江蘇在對外投資時應選擇已經處于或是即將處于比較劣勢的產業即邊際產業開始并依次進行。這些邊際產業在被投資國仍具有比較優勢,這樣就可以充分利用被投資國的資源,繼而帶動江蘇對外貿易的發展。江蘇省統計局的資料顯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是江蘇對外投資的主要產業,其中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在總投資中占比最大。但不論是從三次產業的地區生產總值還是對江蘇省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來看,這些行業都是近幾年江蘇省的重點扶持行業,這與邊際產業擴展理論相悖。
根據熊鋒(2013)的對外直接投資績效指數以及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在《2002 年世界投資報告》中所提出的吸納外資業績指數,通過對比測算同期廣東、浙江、山東和上海的數據(表1)可以看出,江蘇省對外直接投資指數始終小于1,且低于同期上海、浙江等沿海經濟發達大省,表現出較弱的對外投資能力,國際競爭能力不強。對外投資項目技術含量較低,高新技術行業投資少,由于江蘇一些企業缺乏國際經營經驗,對國外市場行情、環境政策等的風險認識不足,以及存在著對外投資規模較小,行業分布零散的劣勢,使得江蘇企業很難形成規模經濟,從而導致企業的經營成本難以降低,這背離了對外投資的初衷。利潤率較低、對外投資國際競爭力不強,經濟附加值不高等問題普遍存在都是對外投資績效的不利因素。

表1 主要年份四省雙向投資績效對比
新冠疫情以來,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使得江蘇吸引外資面臨多重壁壘,西方國家對實體經濟的重視使得部分外資回流,同時由于世界經濟貿易下行壓力大,江蘇吸引外資的情況也受到影響。江蘇省內投資需求在逐年放緩,具有傳統優勢的產業如制造業存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此外,生產要素成本也大幅提高,江蘇作為沿海發達地區,土地價格上升,勞動力成本上升,同時面臨著資源環境壓力。多重壓力下,企業勞動生產率提升較慢,難以保證持久盈利。國外跨國公司更傾向于選擇東南亞或中國的中西部地區等資源豐富以及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或地區作為投資對象。
由于江蘇目前對外投資規模相較于吸引外資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江蘇跨國企業作為對外投資主體由于經驗不足,對外投資能力相對較弱,基于幼稚產業保護理論,政府可采取針對性措施,鼓勵企業積極創新,重點培育一定規模的高新技術企業,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大力扶持高新技術行業開展對外投資和合作,著重開拓國際市場,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融資水平,增強江蘇企業的對外投資能力。同時,江蘇省也要抓住與海外國家合作機遇,以創新聯系為核心,通過對外投資轉移富余產能,實現投資行業和規模改善以及投資效率和質量水平的提升。做到合理利用資本,擴大產品市場,提供外部資源,獲取經濟信息,促進雙向投資的協調發展。
就對外投資而言,結合江蘇自身特點優勢,選擇合理投資區域和產業,江蘇傳統的制造行業已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對外投資優先選擇發展程度較低、工業基礎較弱的國家,以充分利用這些國家的自然資源等比較優勢來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產出,從而改善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吸引外資方面,逐步加大對新型制造業、新型服務業的投資力度,從而促進江蘇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增長。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江蘇也應積極吸引外資向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流動,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同時吸引外資向高新技術產業流動,大力扶持具備條件的電子信息、互聯網、通信、自動化、智慧服務等高科技行業,減少對傳統低附加值產業的投資,促進江蘇高新技術產業及新型服務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江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為提高江蘇對外投資績效水平,有必要考慮對江蘇對外投資政策進行協調。在對外投資上,構建完善的對外投資政府支持體系,發揮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解決產業鏈質量不高,投資區位分布不協調等問題,緊密圍繞國家針對“一帶一路”推出的關于鼓勵企業對外投資的各種政策,結合江蘇雙向投資發展現狀,促進江蘇對外投資的不斷健康發展。在“一帶一路”倡議以及設立自由貿易實驗區為主要標志的推動下,不僅是促進江蘇“走出去”,為企業對外投資提供便利的政策環境與金融服務,也是“引進來”,吸引外資全面加快江蘇發展的原動力。實現吸引外資與對外投資雙向投資協調發展的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江蘇作為沿海經濟大省要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建設,實現高質量引資,在國內需要充分挖掘各市場發展潛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高質量對外開放,提高吸引外資水平。在當前國際關系復雜多變的環境下,要繼續開拓“一帶一路”市場,發揮中歐班列和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的作用來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以此來吸引更多的國外資本進入,促進江蘇經濟發展,通過吸引高質量的外資參與國內大循環,打通國際國內雙循環。同時加強自貿試驗區建設,充分利用自貿區的制度優勢和政策便利提高外資質量和效率,形成開放的制度優勢和治理優勢,全力打造制度創新高地和國際一流投資環境高地,以吸引更多外資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