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 上海師范大學
21世紀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國迎來了新的兒童福利時代,兒童福利工作樹起了新的里程碑。一系列法規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實施下,我國各省因地制宜的出臺關于加強孤殘兒童救助與保障的實施工作意見,孤殘兒童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保護。
兒童福利院,是為孤兒和殘疾兒童提供服務的社會福利事業機構,主要收養無人撫養的孤兒,棄嬰和殘疾兒童。盡管現階段福利院兒童收養、家庭寄養的相關政策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但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制約,集體養育仍然是兒童福利院的主要照顧模式。長時間的院舍生活,福利院兒童遠離正常的家庭生活環境和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在融入集體和社會中產生無力感,自我效能感隨之持續降低。福利院殘疾兒童作為弱勢群體中更加弱勢的群體,需要社會工作在救助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助力福利院殘疾兒童順利完成早期社會化。
“有一顆感恩的心很重要,對兒童特別是孤兒和殘疾兒童,全社會都要有仁愛之心、關愛之情,共同努力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福利院殘疾兒童,是跌落人間的天使,折翼不應成為他們飛翔的阻礙,處于同一閃耀夜空下的孩子,平等擁有追求愿望的權利。然而,逆境宛如牢籠枷鎖,成為了他們展翅追星的阻礙,因此,本研究從自我效能感入手,改變福利院殘疾兒童的外部環境,開展自我效能感提升小組工作,以期1)培養和提升福利院殘疾兒童自我效能感,幫助福利院殘疾兒童順利完成早期社會化;2)為兒童社會工作帶來新思路,為其健康成長拓展新方向。
在小組活動中,小組工作介入有助于培養和建立健康的朋輩交往關系,以此幫助兒童形成對自己身份角色的認知[1-2],重拾自我概念[3]。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能夠利用自己的能力或技能來完成某項任務的信心[4]。研究表明,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可以讓包括福利院殘疾兒童等的困境兒童增進自我認同,增強應對困境的能力,[5]在逆境中易樹立信心,[6]對個體的發展有重要影響。[7]
教育過程應以兒童興趣和個人需求為主體。體育游戲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促進人們的多方面發展為目的,體力和智力活動相結合、富有濃厚娛樂氣息和鮮明教育意義的一種游戲活動[8],兼具身體性、教育性、娛樂性、規則性和競爭性。[9]
S市兒童殘疾福利院6名殘疾兒童。
1.非結構訪談法
運用非結構式訪談法與兒童福利院兒童溝通交流,全面解讀兒童自我效能感的具體情況。在溝通之前,制定訪談提綱,具體訪談問題在研究范圍內邊談變形成,營造輕松隨意的溝通氛圍。
2.參與觀察法
深入所研究對象的生活中,不暴露筆者的真實身份,在實際參與研究對象日常生活的過程中所進行隱蔽性的觀察。為了全面掌握福利院兒童在生活中的現狀,應參與到兒童的生活學習中,以朋友的身份與他們溝通,幫助他們,而獲得第一手資料。
3.小組工作法
小組工作是指以一個小組或團體為單位,通過開展活動為小組成員提供服務的方式。小組工作的目的是:激發組員的潛力、改善組員的行為、[10]加速組員社會化、[11]構建良好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的進步與健康有序發展。[12]
4.量表調查法
本研究使用的效能感量表為一般效能感量表。由德國心理學家Schwarzer在1981年時制定,目前已被譯成25 國文字廣為流傳,并在眾多實證研究中驗證了其效度與信度。全表形式為4點量表,在各個項目設置1-4評分,得分高低與自我效能感水平之間是正相關關系。
5.數理統計法
使用SPSS 26.0,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福利院殘疾兒童自我效能感前測與后測數據,評定小組工作介入殘疾兒童自我效能感提升的服務成效。
需求評估是開展小組工作的必要環節。只有了解到福利院殘疾兒童的現實需要才能設計符合需要的實施方案。細致的前期準備工作是滿足小組成員需求、順利實現小組目標的前提。通過非結構訪談法和參與觀察法了解到福利院殘疾兒童普遍有建構正確自我認知、調整控制自身情緒、增加心理抗壓能力、樹立合理期望和規劃的需求,因此共組建開展6次以體育游戲為工具的小組活動,頻次為每周一次。
基于非結構式訪談法和參與觀察法所得信息,結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前測數據,分析福利院殘疾兒童的內部需求。調查發現,小組成員存在1)自我認知的偏差,習慣性的進行消極的成敗歸因,呈現自我評價過低、判斷易受環境影響的現狀;2)不能有效的管理情緒,主要表現情緒不穩定、波動大,消極悲觀,且不擅長自我調節;3)缺乏成功經驗的累積,組員認為自己能做好的事情主要局限于日常生活的簡單事務,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一方面是先天的障礙帶來的阻力,另一方面是缺乏成功體驗。
如表 1 所示。

表1 小組介入的活動過程
本小組主要從過程評估和結果評估兩方面來評估小組的成效,從而總結本次開展小組工作的經驗以及不足之處。過程評估主要從小組組員的參與表現以及小組成員對于每次小組活動的滿意度兩個維度進行。結果評估主要是對小組組員參加小組后的變化,即自我效能感的前測和后測數據對比進行評估。
過程評估是社會工作者對小組中各項過程因素的目標推進的一個總結與檢視。
1.對參與者表現的過程評估
小組共6名成員,出席率為100%。且六次小組活動中,小組成員相處融洽愉快,參與活動的情緒高漲。
2.滿意度調查
為了更好的服務殘疾兒童,每次小組活動后不僅會向小組成員咨詢意見建議,采用進行小組活動滿意度調查,單人單表,最終統計的滿意度結果如下:
由表2可知,小組成員對于六次小組活動的滿意度很高,數據表現出第一次活動至第六次活動滿意度總體呈上升的趨勢。

表2 小組活動滿意度調查表
社工通過對小組成員進行自我效能感的前測、后測進行對比分析,探究組員在小組中的成長與改變,以及小組活動成效。
由表3可知,殘疾兒童自我效能感的前測后測數據間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差異,證明小組工作介入對福利院殘疾兒童效能感提升有積極影響。尤其是項目“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決大多數的難題”和“無論什么事在我身上發生,我都能夠應付自如”兩項前后測差異更為顯著(P=0.001)。

表3 自我效能感前測后測結果
通過為福利院殘疾兒童提供小組工作介入服務,并進行過程和結果的成效評估,發現小組工作在改善福利院殘疾自我效能感方面有不錯的成效。“個體與環境的互動并不是割裂開的,身體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以體育游戲為工具開展的小組活動,設計與組織、社工的服務等皆得到小組成員的認可;經過小組成效測評,參與小組的福利院殘疾兒童在自我認知、情緒管理、樹立目標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體育游戲干預后,福利院殘疾兒童的身心都得到了正向的轉變和發展,但仍然存在服務樣本量較小,代表性不足等問題:為了保障小組的服務成效,及對每個組員的關注,注定了小組人數有著一定的限制。也因此導致此次小組工作對于全社會的福利院單位而言,小組成效的證明有一定局限性。此外,自我效能感的建立是長期形成的,不能一蹴而就,本研究中對服務對象進行小組工作介入的次數僅有六次,雖然已有一定成效,但應長期開展,長期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