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翠萍
(菏澤學院 山東·菏澤 274015)
2020年初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公共衛生事件,也屬重大社會應激事件,它不僅損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同時也給大眾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沖擊。面對關乎生命健康的重大疫情,每個人都可能出現恐慌、焦慮等心理反應。中小學生作為身心發展還不成熟的特殊群體,是本次危機事件中可能產生心理應激反應的易感人群。全國中小學普遍延遲開學,線下各種教育學習與課后培訓課暫停,線下交往、社會休閑活動基本停止,中小學生幾乎整天都宅在家里,刷著網絡上充斥的各種疫情真相與謠言。面對生活學習出現的這種巨大變化,他們的心理和行為勢必會受到影響。隨著國內疫情被有效控制,學生也都陸續返校,但疫情防控并沒有結束,疫情對人民造成的心理影響也一直存在。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國各地的心理工作者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對普通民眾進行了心理輔導。2020年3月,中國疾控中心提出《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在光明日報發表了以《加強心理干預和疏導,打贏疫情防控心理戰》命名的文章。也有部分學者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心理防護教育措施。劉澤華(2020)指出,中小學生作為身心發展還不成熟的特殊群體,是危機事件中產生心理應激反應的易感人群。必須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防護教育,教給他們面對疫情的正確應對方式,幫助他們在疫情時期保持樂觀、堅強、自信的心態,健康地生活與成長。蘇巧妙(2020)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提出“12345”心理防護策略,即培養一套積極心理品質,激發個體自主防護潛能;開展兩項朋輩互助行動,發揮群體共同抗疫力量;建立三份動態心理檔案,把握防疫期間心理狀態;健全四級預警防控機制,完善心理危機干預預案;達成五條家校育人共識,提升積極應對疫情能力。但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方面的研究不多,這樣就不能有的放矢地做出有效的心理疏導。
心理健康是個體能夠依賴的最為重要的內在資源,是影響個體發展的重要因素。本課題希望通過對新冠疫情影響下菏澤市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問卷調查,找出易感群體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防護和治療措施,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和對策指導。填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的空白。
2.1.1 研究對象
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分別選取菏澤市小學五所,初中五所,根據各自學校班額情況,再從初中一、二年級和小學四、五、六年級隨機抽取學生進行測試,實測學生共計548人。對回收問卷進行整理,剔除部分缺失數據問卷和無效問卷,有效問卷為501份,有效回收率為91.4%。調查對象的分布情況見表1。

表1:被試基本情況
2.1.2 研究工具
采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周步成教授根據日本鈴木清等人編制的《不安傾向診斷測驗》修訂而成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量表,量表的折半信度在0.85~0.88之間,重測信度在0.667~0.836之間(P<0.01)。全量表共100個題目,由八個內容分量表和一個效度量表(即測謊量表)組成。八個內容量表分別是: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等。每個項目后面有“是”和“不是”兩個答案,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進行選擇。依據全量表的測量結果,總焦慮強度≥65分為心理健康問題較嚴重,已構成心理障礙,需要進行心理咨詢或治療。此外,被試在各分量表上得分≥8分的表示在該項目上有癥狀,可能適應不良,需制訂相應的指導計劃。
2.1.3 研究程序
首先對本課題研究背景進行分析總結,研究最初先通過查閱文獻的方法和以中小學生班主任為對象的訪談法,了解菏澤市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在此基礎上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菏澤市五所小學和五所初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小學生采用團體測試法自行填寫《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中學生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發放問卷,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菏澤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收回問卷后,根據測驗結果評價菏澤市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有效的心理防護和治療對策。
2.2.1 結果
(1)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菏澤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總體水平分析。
描述統計表明:檢出有嚴重心理健康問題(即高焦慮水平,總量表分≥65分)的學生共24名,占調查人數的4.8%;存在一定心理問題(中等焦慮水平,35≤總量表分<65分)的308名,占總人數的61.5%;低于35分者共檢出169人,占被試總體的33.7%。在存在高焦慮水平的24人中,男生6人(占男生總數的2.2%);女生18人(占女生總數的7.8%);四年級6人(占四年級總人數的4.6%);五年級6人(占五年級總人數的6.3%);六年級 8人(占六年級總人數的7.1%);初一1人(占初一總人數的1.3%);初二 3人(占初二總人數的3.4%)。以分量表≥8為界定,364名學生有學習焦慮癥狀,占總人數的72.7%,是當前中小學生首要心理問題。各分量表的陽性檢出率大小依次排序為:學習焦慮 364名(72.7%)、過敏傾向169名(33.7%)、自責傾向 164名(32.7%)、身體癥狀 136名(27.1%)、恐怖傾向 60名(12%)、對人焦慮57名(11.4%)、沖動傾向33名(6.6%)、孤獨傾向27名(5.4%)。在八個分量表中至少有一項以上量表分≥8的中小學生有405名,占總人數的80.8%,表明這些中小學生至少有1項或1項以上存在心理健康問題,應該給予積極關注。
(2)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菏澤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性別間的比較。
男女生在各個維度上的得分統計結果顯示,女生在所有維度的得分均高于男生。除了學習焦慮(P=0.107>0.05)外的所有維度上的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其中,男女生在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這六個維度上的差異非常顯著(P<0.001),在孤獨傾向維度上差異顯著(P=0.012<0.05),說明男女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整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也就是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均衡,女生比男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嚴重,見表2。

表2:心理健康結果性別間的差異比較(M±SD)
(3)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菏澤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年級間的比較。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菏澤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測量結果各年級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表4)。心理健康測量結果中總焦慮強度的年級差異分析結果顯示,小學四年級、小學五年級、小學六年級、初中一年級和初中二年級五個年級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5.825,P<0.001)。 說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菏澤市小學四年級、小學五年級、小學六年級、初中一年級和初中二年級五個年級的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不均衡。對新冠疫情影響下菏澤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測量總分年級間的多重比較結果顯示,五個年級的總焦慮強度由大到小排列為小學五年級、初中二年級、小學六年級、小學四年級和初中一年級,其中小學五年級總焦慮強度顯著高于初中一年級(P<0.001),初中二年級總焦慮強度顯著高于初中一年級(P<0.01),小學六年級總焦慮強度顯著高于初中一年級(P<0.05),除此外,其他各年級間總焦慮強度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性水平。

表3:新冠疫情影響下菏澤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年級間的差異比較(M±SD)

表4:新冠疫情影響下菏澤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測量總分年級間的多重比較
單因素分析統計結果顯示, 除恐怖傾向維度外(P=0.214>0.05)的其他所有維度得分差異均有達到顯著性水平,說明這些維度在年級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2 討論
(1)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菏澤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發展狀況。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菏澤市中小學生有較嚴重心理問題的總檢出率為4.8%,存在一定心理問題的總檢出率為61.5%,8個分量表中至少有一項以上有癥狀的總檢出率為80.8%,其中檢出率最高的為學習焦慮,與國內其他運用相同調查工具的同類測試結果相比,這一結果與衛萍等、羅偉、舒立國和阿拉坦巴根等的調查結果一致。說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菏澤市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還是比較嚴重的,雖然較嚴重心理問題的比例較低,但存在至少一方面焦慮癥狀的人數達到80.8%,與國內其他運用相同調查工具的同類測試結果相比有明顯增加。一方面,這與我國當前的考試制度有關。雖然國家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依然占據主體地位。當地教育部門以學生成績作為評定學校工作好壞的首要標準,學校對教師的評定也以該班級學生的成績作為依據,那么,作為任課教師就會采取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生成績,超負荷的作業致使學生對學習感覺不到快樂,學習壓力增加,又擔心成績不好受到老師和家長批評,學習焦慮增加。另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學生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正常到校學習,被迫在家上網課,對于自制力差或者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來說,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績,更增加了他們的焦慮癥狀。
(2)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菏澤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性別間的差異分析。
首先男女生都承受著較大的學習焦慮困擾,其次是身體癥狀和過敏傾向問題也比較突出。這是男生和女生共同存在的心理問題。從性別對比上看,男女生在各個維度上的得分統計結果顯示,女生在所有維度的得分均高于男生。除了學習焦慮(P=0.107>0.05)外的所有維度上的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這與羅偉(2013)的研究結果相同。女生比男生容易沖動,女性青春期發育早于男生、心理上成熟較早,可能是造成性別差異的重要原因。另外,女生與男生相比,更容易受到負面信息的影響,這種負面情緒的陰影往往比男生持續的更長及。那么,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和生命的威脅,女生受到的負面影響和壓力更大更持久,這可能是造成女生在這個特殊時期內焦慮問題更嚴重的主要原因。針對男女生的心理健康特點不同,要對不同性別學生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知識普及。
(3)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菏澤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年級間的差異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菏澤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測量結果各年級間的差異顯著。五個年級的總焦慮強度由大到小排列為小學五年級、初中二年級、小學六年級、小學四年級和初中一年級,其中小學五年級總焦慮強度顯著高于初中一年級,初中二年級總焦慮強度顯著高于初中一年級,小學六年級總焦慮強度顯著高于初中一年級。從學段來看,小學生比初中生更為焦慮,這與舒立國和阿拉坦巴根等人的研究結果大體一致。心理問題的“低齡化”趨勢明顯,小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擔憂。小學階段臨近青春期或剛進入青春期階段,心理矛盾重重又加上年齡小,認知水平有限,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應激反應明顯,再加上自我調控能力差,而教師、家長對學習成績的過高期望,超過了學生的實際能力,給學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相比其他年級,初中一年級的學生總焦慮強度最小,這可能與他們剛剛從小學轉入初中,老師的要求不那么嚴格,又沒有太大的升學壓力有關。
如何解決疫情影響下菏澤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至少說在較大程度上緩解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采取哪些對策?這是該研究的出發點與歸宿。本研究針對疫情影響下菏澤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出現的以上問題,分別從學校、家庭和學生自身三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具有建設性的對策與建議。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突出問題是學習焦慮,這就給中小學教育敲響警鐘,學校和老師應該在關心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把學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合理安排中小學生的學習課程,真正做到素質教育。第二,盡量把學習任務在課堂上完成,適量布置課下作業,真正把國家的教育方針貫徹到底,不過多的布置家庭作業,給孩子留出休息和體驗生活的時間。第三,開設心理輔導課和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安排班主任學習心理知識,以便及時發現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幫助解決。第四,學校應重視與家庭的協作關系,指導家庭以科學、有效的方式提升孩子積極應對疫情的能力。積極心理學指出,社會支持能夠提高人體身心免疫力,降低患病風險,提升主觀幸福感。為此,在疫情面前,一是“明辨信息,堅定信心”。關于“疫情”的各類信息彌漫在家庭與學校中,家校攜手為中小學生提供權威的信息,并適度偏向關注一些疫情防控取得進展的積極信息,通過分享加強自身疫情防護的辦法,助力中小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防護心態。二是“榜樣示范,合理宣泄”。當中小學生產生負面情緒無法自主調適時,家長應親身示范,引導孩子通過傾訴、運動等方式,合理宣泄內心的焦慮和恐懼。三是“保持覺察,主動求助”。家長對自己或孩子在身體、行為、情緒和認知等方面的應激反應水平保持一定的覺察。如果遇到無法解決的心理困難,主動聯系學校心理教師或心理援助機構尋求專業幫助。
家庭功能理論認為,家庭教育具有先主性的特點,也就是說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某種先入為主的作用。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表明,正向的親子溝通使孩子易于接受父母的意見,內化父母的規則與期望,避免孩子產生不良行為。趙潔等人的研究發現留守兒童的現實親密度和現實適應性與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均顯著負相關,說明家庭親密度的缺失及適應性不良是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對于父母來說,應該意識到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體是最重要的,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以后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多給他們理智的關愛,而不是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盡量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建立一種積極的親子依戀關系,使孩子健康成長。
中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肩負著民族的未來,所謂少年強則中國強,我們追求的強不能僅僅是學習強,還要有一個強壯的體魄和強大的內心。中小學生自身要密切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發現問題及時與家長和老師溝通。首先中小學生要學會自我知覺自身的不良情緒,同時要學會恰當的表達和疏導情緒,例如睡前聽一會輕音樂會有利于緩解焦慮情緒。還可以通過運動、娛樂、散步等活動使緊張情緒松弛下來。第二,中小學生要加強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質鍛煉。人的意志品質和意識的能動作用能夠調節情緒的發生和強度,起到升華作用,即發掘、調動思想中的積極情緒,抵制和克服消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