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優林
(南京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江蘇·南京 211618)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類歷史演進的高度,深刻把握時代風云,做出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略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高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2011年,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的演講中提出“協同創新”,許多高校紛紛響應,與具有創新資源的企業和科研機構深度合作,由高校牽頭組建“協同創新中心”,通過協同合作實現創新發展。當前我國正在面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綜合國力競爭的激烈挑戰,而應對挑戰的唯一出路就是創新。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了穩步較好的發展和良好的成效。我國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中連續兩年排第14位?!吨泄仓醒腙P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傳統的高校應試教育培養模式已經不適應社會行業不斷創新升級的需求,而產學研協同合作可以將高校與企業相結合,有效地解決高校人才培育理論與實踐脫節的難題,實現高校培育新時代的人才使命。校—企間產學研協同合作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合作模式,就是將高校和企業所擁有的資源整合起來,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相對于清華、浙大等“雙一流”高校的建設,地方工科類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們的建設發展從整體上制約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總體水平?;诋斍靶聲r代背景,如何更好地發揮地方工科高校的產學研合作,提升企業自身活力和競爭力,促進高校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能力提升,實現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地方工科類高校與企業仍然是當前面臨的挑戰之一。特別化學化工類企業在安全和環保的雙重壓力下轉型升級,踐行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都需要科技創新的力量,結合地方工科高校的優勢特色,提出從平臺建設、合作態度、合作模式和自身定位四個方面(圖1)做了一些分析和思考:

圖1:產學研合作的四個方面
當今經濟已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換,多數小規模企業目前仍處于附加值低的低端產業,缺乏科技創新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創新動力明顯不足,發展理念較為落后,需要創新技術成果和人才支撐,地方工科類高校的使命不言而喻。因此,企業在現有條件下確立自身的定位和規劃并實施,仍然是當前企業轉型升級的難題。產學研協同合作為企業提供了一條很好的轉型升級途徑,企業作為需求方提出自身的需求,高校發揮專業優勢,有效地解決企業所提出的需求,包括成本降低、員工技能培訓、高附加值產品、技術服務提升等,達到產學研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礎上,企業與高校開展協同深度合作,需要企業和高校的相關部門建立全方位的長效合作平臺和機制。高校相關部門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云”優勢,建立產學研聯動的?!蠛献鳌霸啤逼脚_,促進高校的創新成果技術轉化,為校—企搭建更加高效、便捷、有效地合作平臺。平臺建設后,相應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要不斷完善,明確各自分工、責任和義務,確保各方資源共享和各方優勢充分發揮,實現高效的科學管理和有效運行。此外,政府部門也要參與到產學研合作過程中,通過政策引導與財政支持的方式,激發各方合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借助公共服務平臺的優勢,實現各方資源的有效整合,營造高質量的產學研合作的環境,形成組織工作的常態化和制度化。同時,政府部門協助引導企業發展規劃的調整和高校培養模式的改革,可以保障各方利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產學研各方權責分明,有法可依,確保相應的制度和機制在法律的保障下能夠合理有序地健康運作。
企業要牢記科技創新的發展理念,雙方應秉持互信、務實和平等的合作態度。企業尊重知識和人才,懂得科學研究規律,舍得研發投入,逐步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高校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結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整合自身優勢資源,大力建設人才團隊,提升科研攻關能力,強化教師工程實踐能力,針對不同類型企業開展科技服務,積極聯合企業申報重大科研項目,在創新研發方面要有廣度和深度,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和水平,吸引更多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與此同時,通過合作項目實施,拉近學校育才與企業用才的鴻溝,促進教學與生產深度融合,培養滿足企業和社會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高效和企業的合作方式可以靈活多樣,不拘泥于單一的固定模式,更好地促進企業與高校之間溝通交流,實現雙方深度合作的目的。合作模式根據各自的優勢和需求以及實際運行情況呈現多樣化形式(圖2所示):(1)高校創新成果為主導的合作模式:高校是知識和技術的重要來源,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是先進創新成果的載體之一,高校本身具有先天的創新科研優勢,是先進創新成果的儲備“池”,因此其創新技術成果“落地”可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很好的技術來源,結合企業的市場化和產業化優勢,可高效快速實現先進的創新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應用;(2)企業需求為主導的合作模式:企業在合作過程中提出具體的實際需求,高校作為專業技術服務單位,根據企業的實際問題對癥下藥,提供專業技術支撐和服務,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實現企業的健康發展;(3)行業前瞻性課題為主的合作模式:針對行業和領域中“卡脖子”的難題,校企雙方共同根據各自的優勢協同合作,高校負責突破關鍵技術瓶頸,企業負責完成技術轉化,實現行業的高效創新發展。

圖2:合作模式的靈活性
在產學研深度合作中,著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充分溝通交流探討,高校與企業間簽訂規范化的合作協議,明確知識產權的歸屬和企業資金投入的實際問題,保障各方利益,提升合作的積極性,促進協同創新,強化社會責任感,堅守行業道德操守。與此同時,校企雙方簽訂的規范化合作協議同樣具備靈活性特點,可實現“一企多議”的合作協議模式。
高校本質在于育人和研究,核心在于培養人才。高校需秉持開放式辦學理念,不應只是學術象牙塔,還應成為科研中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當今社會對工科類人才的標準和要求不斷提高,具有創新意識的復合型人才成為工科類高校培養人才的目標之一,人才的培養不僅局限于學會書本上的知識,更要具有利用專業知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校—企產學研協同合作是滿足新時代條件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對高層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滿足高校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地方工科類高校科研中縱向項目比例相對較低,橫向項目成為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科發展的有力支撐,產學研深度合作可為高校的橫向課題提供資金來源,為高??蒲心芰μ嵘峁┙涃M支撐,為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提供的實踐場所。因此,高校要注重產學研合作平臺搭建,出臺相關鼓勵政策,提升科研橫向項目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高高校科研能力和人才培養的層次和水平。地方工科高校在育人和科研的同時,結合所處區域、歷史、特點和現狀,積極探索和拓展社會服務,明確辦學定位和學科發展方向,圍繞區域和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特色優勢學科,培養特色人才,積極融入區域經濟發展。高校結合自身優勢特色,提升技術服務能力,將學科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相融合,為區域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以及高質量人才培養做出積極貢獻。
創新引領未來,新時代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論,探討地方工科類高校與企業的產學研深度合作:通過建立長效的產學研合作平臺,完善運行機制及科學管理,實現?!蟮膮f同合作;企業和高校結合新時代特征,轉變創新思想觀念,科學創新發展,秉持務實的合作態度,共同推進合作的層次、深度和廣度;合作模式靈活性與規范化相結合,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明確各方分工和職責,深度協同合作;地方工科類高校應具有開放的辦學理念和角色多樣性,辦學定位和學科發展應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服務行業和區域發展;校企雙方在合作平臺、合作態度、合作模式與角色定位四個方面共同優化和整合,為企業的高質量發展,高校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能力提升以及區域經濟發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