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喆 武麗娟 顏玲琴 吳海紅
(萍鄉衛生職業學院護理系 江西·萍鄉 337006)
護士的關懷能力直接影響護理實施效果,因而護士在護理過程中考慮患者的個人偏好、價值觀、對幸福的期望、生存質量等因素是至關重要的。目前,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培養其人文素養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護患矛盾的真實體驗感。標準化的病人被定義為經過一系列系統培訓后能夠可靠地扮演病人角色的人,以幫助受訓者提高他們的臨床技能和溝通交流。學生與標準化病人合作,標準化的病人通過真實和情緒化的反應模擬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情況,創造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護理情景,以幫助學習者深化他們的醫療專業知識和評估知識,提供安全護理。本研究在基礎護理教學中應用標準化病人情景模擬教學進行教學研究,評估其對學生人文關懷行為的影響,為今后護理系護理教學改革奠定基礎。
選取2018級高職護理2個班為研究對象,其中一班為試驗組,另一個班為對照組。試驗組共44人,其中男生2名,女生42名,年齡為(19.31±0.60)歲;對照組共46人,其中男生2名,女生 44名,年齡為(19.33±0.02)歲。兩組在年齡、性別、入學成績無統計學意義。
研究對象均接受人文關懷素養知識講授及對應的技能。課程結束后,學生組成小組,每組8-9人,每組配備一名中級以上職稱并具有教學經驗5年的教師一名,共10人。兩組學生均進行專業知識理論和操作教學。
1.2.1 試驗組教學
教學前準備:(1)標準化病人的選擇。通過微信、抖音、QQ群、張貼欄等途徑在本校招募SP志愿者。納入標準:非護理專業人員,有良好的責任意識、吃苦耐勞的精神,有積極樂觀態度、善于溝通、口頭表達能力強,記憶力好、注意力集中等特點。最終納入大一新生、教師家屬等16名志愿者,男性6名,女性10名,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
(2)腳本設計。結合教學大綱、考試大綱的要求,標準化病例來源于萍鄉市人民醫院內科、外科、急危重癥科室中常見的真實案例。參考張曉靜主編的教材《臨床護理情景模擬案例與標準化應用》和繩宇主編的教材《標準化病人的培訓實用教程》,由醫院相關科室具備中職以上職稱、工作經驗長達10年的5名醫務人員編寫SP病例資料,內容包括情境發生地、學習目標、對標準化病人要求、病例摘要、護理技能。護理學院 SP培訓教師對臨床醫務人員提供的 SP病例資料進行審閱、討論、修訂成適合本校SP表演的劇本。最后整理出與人文關懷行為相關的20個經典教學案例和相對應SP培訓劇本。
(3)場地準備。護理系實訓大樓內模擬醫院、模擬病區、護士站、治療室及考核區、專門的SP更衣室、化妝室。
(4)標準化病人的培訓。培訓時間4周,每周6個學時。第一階段,先將招募的16名SP志愿者統一安排在固定的操作室,進行理論培訓,使其初步了解“病人”“評估者”“指導教師”職責。第二階段,SP熟悉劇本內容和評分標準。第三階段,SP表演模擬劇本。第四階段,根據第三階段反饋的問題,指導老師再次進行強化訓練,使評分考核執行得更規范。培訓合格后頒發“護理系兼職教師聘任證書”。
(5)學生準備及實踐教學。2018-2019年第二、三學期,高職學生護理學基礎技能操作課時共45個課時,按照教學計劃,要求學生熟練護理基本技能。試驗班學生按抽簽的方式分為5組,組內學生分工合作輪流充當SP角色,每組一名教師在過程中指導,要求學生根據案例要求完成對SP的一項操作。
1.2.2 對照組教學
對照組由教師示教指導,學生以分組的方式練習操作,患者由模型人代替。考核前2周介紹標準化病人的理論知識和客觀結構化臨床考核方法。
1.3.1 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
兩組學生在完成綜合實訓課后,用結構化臨床考核進行考核。一共設置了4個站點,4名SP,4個病例,學生抽簽考試。4個站點內容依次是病人出入院護理、內科病人的護理、外科病人的護理、危重病人的護理。出入院的病人主要設置入院流程、入院評估、出院流程、出院指導和健康教育,內科病人主要是靜脈輸液技術、肌內注射技術、心電監護技術、冷熱療法,外科病人涉及導尿術、口腔護理、灌腸術、鋪麻醉床,急危重癥病人護理包括氧療、皮膚護理、臥有病人床更換床單、霧化吸入技術。考官主要評價學生操作技術,和SP對考生人文關懷能力進行打分。
1.3.2 人文關懷行為評分
采用達朝錦2015年漢化編制量表“關懷行為量表”評價指標體系,該量表的信度系數是0.959。該體系包括3個維度,24個條目,其中尊重和聯系(10個條目),知識和技能(5個條目),支持和保證(9個條目),采用Likert6級評分法(1=從不,2=幾乎從不,3=偶爾,4=經常,5=幾乎總是,6=總是),由扮演患者根據自身感受選擇頻次,得分越高表示護士對患者的關懷程度越好。
收集資料數據,將其輸入Excel表格,用Spss25.0統計軟件分析,人文關懷行為評估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以率的形式描述,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高職學生的人文關懷行為各個維度和總評分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得分(見表1-4)。

表1:兩組學生人文關懷行為各維度得分比較(X±S) 分

表2:兩組學生尊重與聯系得分比較(X±S) 分

表3:兩組學生知識與技能得分比較(X±S) 分

表4:兩組學生支持與保證得分比較(X±S) 分
采用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對試驗組學生從入院評估能力、護理診斷能力、病情觀察能力、提高護理基礎技術操作、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能力、能激發學習興趣、人文關懷素質這7個方面進行評價,共發放問卷44份,回收問卷44份,回收率100%(見表5)。

表5:試驗組學生對教學效果評價 人(%)
沃森認為照護是護理的本質,有效的護患互動是高質量醫療的關鍵要素,如果沒有關懷,健康照護是不完整的。每位護士都有責任通過關愛行為發展和改進護理服務。從2019年9月開始到2020年7月,護理系接受標準化情境模擬訓練的護理學生能夠使其處于身臨其境的環境中,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學生對人文關懷的理論認識、行為實踐與對照組比較而言有更明顯提高。究其原因,可能與標準化病人的模擬為正確有效的人文關懷提供了交流平臺,學生學會對病人時刻照看、語氣柔和、耐心解釋、態度溫良、禮貌周到并將這些品質貫穿于整個溝通交流過程,幫助病人認識自身精神維度和生命意義價值。
護患互動意味著一種基于滿足患者不同需求的健康護理,通過量表各項有關關懷細則化條目,可以有效地對學生關懷行為進行檢測。在本研究中,訓練學生下意識注意融洽護患關系,掌握與標準化病人溝通技巧,提高護理關懷質量,使其能夠更好過渡到臨床實習工作中。結果顯示漢化的人文關懷行為量表各維度的得分均試驗組高于觀察組(P<0.05)。
周霞等人研究表明標準化教學對學生在實操中人文關懷、健康教育能力、溝通能力、職業態度方面有很大幫助。SP教學在我校護理系第一次推展并予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結束后,通過不記名問卷調查,SP組大部分學生認為采用SP教學對自身的入院評估能力、護理診斷能力、病情觀察能力、提高護理基礎技術操作、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能力、能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人文關懷意識等方面都有很大幫助。同時,我們招募SP是剛入學的新生和教職工家屬,因還沒有學習各項專業課程,避免了在模擬過程中專業化提示。
本研究主要運用標準化病人情景模擬教學在基礎護理教學中的一次新嘗試,學生通過2個學期培訓,第一學期主要是線上培訓,第二學期由于疫情的影響,有2個月進行的線上教學,激發了學生的責任心、仁愛情懷。通過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的考場設置,以及腳本主要涉及內科、外科、急救護理的案例分析,不僅鞏固了專業課程的內容,幫助學生溫故已學知識,學生還能從案例中預判涉及的護理基礎操作,達到了強化基礎護理技術操作的實操技術,為臨床實習做好鋪墊。同時由于課時的限制,課堂上使用SP還是非常少,課堂上的SP主要還是由學生互相依次充當練習,這就導致堂中練習偶爾會出現專業術語;其次,標準化病人充當病人的角色同時,作為評價者還是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我們還要計劃招募更多的 SP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都有機會練習操作,此外SP還應該進行更深入的培訓,著重在評估者的角色。我們隨著經驗的累積,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將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增加學生的人文認知和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