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夢琪



劉家迪,1988年出生,2009年3月入職武漢地鐵,2019年6月入黨,乘務技師,現任武漢地鐵運營有限公司車輛中心車輛一部運轉一車間副主任。作為武漢地鐵首批自主培養的司機、目前為數不多的“雙證”司機,他為武漢地鐵培訓鑒定乘務員近千名,被評為全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列車先鋒”、2019年全國“最美公交司機”。
“關客室門、上車,看后視鏡、無誤,鳴笛、啟動……”劉家迪坐在地鐵1號線駕駛艙內,講述自己第一次獨自駕駛時的場景,歷歷在目。
作為武漢地鐵首批自主培養的司機,也是目前為數不多的“雙證”司機,從乘務員到乘務技師,再到車間副主任,12年來,他屢次斬獲崗位競賽佳績,是全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列車先鋒”;
作為一名車間管理人員,他不斷創新員工培訓制度,爭當培育新人的“傳幫帶”,是近千名乘務員進入崗位前的“領路人”,被評為2019年全國“最美公交司機”;
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他在疫情期間調節員工心理、參與場段值守,組織防疫青年突擊隊深入一線,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全省向上向善好青年”。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這是他一直堅守的信念。
他是少有的“雙證”司機
他榮獲過運營公司第二屆職工技能大賽軌道車輛駕駛第一名,第八屆全國交通運輸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湖北省預賽第二名,并代表湖北省參加全國競賽……
“你見過凌晨四點的江城嗎?”競技賽場上叱咤風云的背后,隱藏著他無數次的咬牙堅持。
2009年,劉家迪成為武漢地鐵首批自主培養的90多名地鐵司機中的一員。末班車的常客、凌晨四點的風景,是他在軌道上奮斗的青春縮影。
“我就是熱愛,覺得這份工作對交通行業、城市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實習期間,他一頭扎進業務學習中,不僅學習常規正線駕駛的電動客車,還自主報名學習工程車駕駛。
“技多不壓身。”劉家迪說,“考工程車駕駛證時,我因答案謄寫錯誤差一分及格。”當別人都能獨自駕駛地鐵時,他只能偷偷羨慕,但這也讓他投入到更加專注的勤學苦練之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0年初,劉家迪終于成為1號線運轉車間的正式員工,也是武漢地鐵里少有的“雙證”司機。他主動參與地鐵1號線二期、三期和四期開通前的調試工作,掌握了武漢地鐵既有線路大部分車型的操作技能。
“剛開始獨自駕駛時,我經常夢到車停不下來或突然脫軌。”但現實恰好相反,在各種突發狀況面前,他總能提前研判、保持冷靜,并精準控制好每一個環節。
2012年一個夜晚,天飄小雨,劉家迪在駕駛過程中,突然瞭望到前方站臺旁,有個乘客走路歪歪扭扭,很不穩當。
“當時正在下坡,列車速度很快。1號線本來就露天,逢雨天剎車也受影響。”劉家迪回憶,“那時站臺兩邊還沒有裝防護欄,那位乘客隨時都有可能掉下來。”他懸著一顆心,目不轉睛地盯著乘客的一舉一動。
800米、700米、600米……車頭距離站臺越來越近。突然,乘客一頭栽到了列車軌道上。千鈞一發之時,劉家迪迅速啟動緊急制動。
400米、300米、200米……終于,在距離站臺不到200米的地方,列車穩穩當當地停了下來,劉家迪懸著的心總算落了下來。“當時真怕停不下來。”
他迅速聯系站臺工作人員進行援救,事后才知道那位乘客喝醉了酒。后來,為避免出現類似事故,1號線站臺兩邊都裝上了安全防護欄。
12年來,劉家迪累計安全行車里程17萬公里,安全調試工時3200余小時,安全施工作業2200余小時,是武漢地鐵駕駛經驗最豐富的的司機之一,并以零事故、零晚點、零違章的成績繼續著自己的“修行”。
他是近千名乘務員的“領路人”
“劉師傅是一個特別細心的人。”已工作十余年的運轉一車間乘務一組安全員閆鵬告訴記者,劉師傅是他的第一個師傅。
“有一次列車出了故障,我進行了錯誤判斷,當時自以為懂了些皮毛,對他的反駁有些不屑。”閆鵬說,“劉師傅不僅沒有批評我,還以不同的方法跟我講解,直到我明白為止。”
勤于思考、善于琢磨的習慣,也開啟了劉家迪的“另一扇大門”。
2010年的一天早上,劉家迪剛單獨駕駛不久,就遇到了行車故障。當時他已連續上班十幾個小時,離終點宗關站只有三站,眼看著就可以下班休息了。
“行車調度員突然通知我原地待命,我也不知道原因。”當時正值早高峰,劉家迪下車跟乘客解釋時,被里里外外圍了三圈,有的乘客急得直爆粗口。
“說實話,剛開始我也很崩潰,覺得自己很倒霉。”劉家迪說,“但后來我也能理解大家的心情,只是沒有學習過如何與乘客打交道,只能硬著頭皮讓大家耐心等待。”
十多分鐘后,列車恢復正常。自那以后,他意識到,一名合格的乘務員,僅具備業務能力遠遠不夠,還要學會與乘客進行有效溝通。“跟北上廣相比,我們還存在一定差距。人家有深厚的底蘊、完整的培訓系統,對員工職業技能、服務態度等各方面都有較高要求。”
2013年,劉家迪擔任車場組組長,開始著力于工程車司機的培訓。“不同師傅的習慣不同,教給徒弟的操作流程也不一樣。”他整理并歸納出工程車技術要領,細化學員培訓流程,規范學員鑒定標準。
2017年,隨著陽邏線與7號線的人員分流,劉家迪發現乘務員之間的業務水平差異較大。他沿用TARS培訓的理念,細化乘務崗位的操作標準,并以《乘員績效考評辦法》等管理辦法進行約束,顯著提升了培訓效率。
2019年,在公司舉辦的第五屆崗位技能大賽中,車間獲獎人數占據獲獎總數的50%。“我就是想將自身經驗傳承下去,讓后來者少走彎路。”劉家迪說,相比其他標簽,他更喜歡別人稱他“劉師傅”。
這些年來,劉家迪組織各類線上線下培訓數百場,為各線路所需的工程車人員提供了有力支持,成為近千名乘務員進入崗位前的“領路人”。
他鼓勵大家爭當“藍壹號”
“安全駕駛,準點運行,規范操作;舉止文明,禮貌待客,微笑服務……”車間活動室墻上的《青年文明號承諾書》格外醒目。
2019年6月10日,《關于命名2017-2018年度全國青年文明號的決定》正式發布,武漢地鐵集團軌道交通1號線運轉車間赫然在列,這是武漢地鐵首個國字號“青年文明號”。
“‘青年文明號就是我們的航向標。”2019年6月,劉家迪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作為1號線運轉黨支部的紀檢委員,他經常組織大家開展多種形式的支部活動,以實際行動踐行青年人的擔當。
“我們正在打造支部品牌——‘藍壹號(男一號),‘藍是1號線的主色調,也代表了車間200多名男青年,而‘壹號則代表1號線。”劉家迪笑著說,“我們都要爭當‘藍壹號(男一號)!”
2020年初,武漢疫情發生以來,劉家迪居家自我隔離。“待在家總覺得渾身不舒服,報名參加社區值守后,人立馬就精神了。”劉家迪不顧家人的反對,主動下沉到六角亭街道自治社區,負責值守小區大門。
“值守小區旁邊就是醫院,心里還是有點慌。但每天看到進進出出的醫生護士、快遞小哥,覺得他們才是在前線最危險的地方。”劉家迪還主動申請單位值守,檢查車間消防安全,維護列車設備,保證列車隨時可以恢復運行。為安撫在漢隔離的員工,他定期電話交流,并利用視頻會議進行心理輔導。
他深知,僅靠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2020年2月7日,劉家迪廣泛動員組織車間黨員和青年員工,臨時組成防疫青年突擊隊,不分日夜地在各個社區、隔離點值守。“劉師傅給了我們立志更好服務市民的動力!”車間員工們紛紛點贊。
自2018年擔任1號線運轉車間副主任以來,劉家迪常常忙得團團轉,除了負責車輛運營及施工調試外,還要組織武漢地鐵新進乘務員的培訓。記者采訪時,他手中的電話鈴聲也是頻頻響起。“有時值班24小時不回家,一回去女兒就問‘爸爸你怎么才回來。”
青年擔當,不負韶華。12年來,無論身處何種身份,劉家迪都勇擔使命、超越自我,“零事故、零晚點、零違章”是他給自己的成績單,而近千名乘務員的一聲“劉師傅”,則是他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希望武漢地鐵的服務能得到更多市民認可,也希望自己能為軌道交通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劉家迪說,這是最好的年華,也是屬于自己的“軌道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