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楷


在荊門市有枚“紅領章”:在鄉鎮(街道)村(社區)開展以“爭創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爭當領辦實事的好干部”為主題,以“紅”色教育、“領”辦實事、建“章”立制為主要內容的先鋒行實踐活動,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一顆黨徽亮身份? 領辦實事解民憂
“紅領章”起源于荊門市東寶區馬河鎮。該鎮所有黨員胸前都佩戴著寫有“共產黨員”字樣的黨徽,所有工作人員的脖子上都掛著標明姓名和職務的工作牌。“戴上黨徽的一瞬間,感覺自己好像回到了莊嚴宣誓的時刻,覺得肩上一沉、心里一暖。”馬河鎮紀委副書記墻曉靜說。
黨員干部以這種方式,亮明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增強自我約束力和服務意識。
“領辦人李國濤,領辦實事內容:幫扶貧困戶李光前500元購買生活物資。”
“領辦人蔣菊,領辦實事內容:幫助黃永和發展百部根1畝。”
……
錢河村村民任俊家的墻上貼著一張醒目的連心卡,上面寫有該村2020年黨員干部領辦的30件實事。一同被粘貼公示的,還有領辦人的職務,參與領辦實事的黨員以及領辦人聯系方式等。這樣的卡片,馬河鎮鎮2800多戶村民每戶門前都貼有一張。
“這邊是2018年領辦實事時我們栽種的冬桃樹,當時只有10 畝, 2019年我們擴產,將坡上兩處堰塘填平,又擴大栽種面積,目前已經有30多畝了。”3月11日上午,在馬河鎮三里崗村,村黨支部書記丁照葵指著大片桃樹林興奮地說,“今年桃樹已經全部進入開花掛果期,開始產生收益。”樹下還種著當地的紅薯“西瓜紅”和花生,立體種植擴大經濟效益,今后這一模式還將持續擴大。
丁照葵說,村里以前主要經濟支柱是煤礦產業。煤礦關停后,她帶著大家把“地下經濟”轉為“地上經濟”。考慮到冬桃是季節性水果,當地比較少,存放時間久,能與其他水果錯開上市季節,便選擇引進了冬桃這項產業。“僅眼前這個冬桃基地,就帶動10多個貧困戶30多人在家門口務工。隨著冬桃進入掛果期, 咱們‘甜蜜的日子還在后頭。”丁照葵難掩興奮與自豪。
黨員干部下村組、領實事,是“紅領章”先鋒行實踐活動的核心內容。活動開展以來,馬河鎮全體黨員共領辦村級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實事1480件,印制和張貼連心卡11135份。
今年推廣到全區后,黨員干部實施“四亮”行動,統一制作工作牌及桌牌,即上班時間佩戴黨徽亮明黨員身份,佩戴工作牌亮明姓名、職務、聯系方式,擺放桌牌亮明工作職責,懸掛去向牌亮明去向。1-4月,全區政務服務共受理辦件24721件,同比增長190%,其中即辦件17176件,承諾件7545件,辦結和滿意率均達到100%。
一種精神傳四方? ?“無位”黨員掙“有為”
“目前,地里的靈芝正在休眠期,等到四五月份,靈芝的嫩芽就長出來了。這些靈芝一部分銷往東南亞地區,一部分銷往韓國,供不應求。”馬嗣華是位沒有“頭銜”的黨員。他常年在外省從事食用菌種植行業。7年前,在時任村支部書記楊大海的邀請下,馬嗣華回到家鄉發展韓國靈芝產業,吸納周邊10多名貧困戶就近就業。
河道實施生態保護,他投入6萬元購買魚苗增殖放流;村里的食堂改造要增添設備,他購買6000多元的鍋碗灶臺送過來……這是連續10年關心家鄉建設的錢河村黨員李子云。
2020年初疫情防控期間,馬河鎮三里崗村無職黨員王祖友在全市統一供應的消毒液到位之后,二話不說背起噴霧器就對全村的垃圾轉運箱、農戶門前的垃圾桶進行衛生消毒。
“我覺得,不管有職還是無職,為村里出力、為民辦實事,我們都是同樣的身份——共產黨員。”馬河鎮三里崗村無職黨員張學新這樣說。身邊黨員領導帶頭做的樁樁好事,也點燃了無職黨員“一面旗,一標桿”的精神火炬。
“紅領章”先鋒行實踐活動中,每名領辦人要帶領4至6名無職黨員或流動黨員參與到辦實事中來,每月了解一次實事辦理進展,每季度走訪一次困難戶,每半年實地查看一次實事辦理成效,做到了黨員參與全覆蓋。
馬河鎮院子河村村民周昌建深有感觸地說:“以往,農村普遍存在‘書記主任臺上站,黨員站在旁邊看的現象,眾多無職黨員難以參與到村集體事務中來。現在,村里無職黨員構成了黨員隊伍的主體,農村黨建的原動力被進一步激活。”
“無職黨員想干事,沒機會;想出力,沒載體。‘紅領章先鋒行實踐活動的核心內容,就是讓在職黨員帶著無職黨員一起,為老百姓辦實事。”馬河鎮黨委書記孫定軍說。如此這般,黨組織充分發揮無職黨員和流動黨員的作用,興辦產業,提供就業機會,帶動群眾致富,辦實事解民憂,讓無職黨員從“無位”到“有為”。
一條紅線貫始終 “五員”議事促和諧
東寶區泉口街道竹皮河社區五員議事長胡安林是一名有著40年黨齡的老黨員。他通過收集社情民意,得知轄區華府家園內缺乏集中晾曬區后,及時向社區反映。社區聯系物業公司一起現場協調。通過五員議事長、小區業主、物業共同協商,物業同意在5月底之前安裝華府家園集中晾曬區。
在“紅領章”先鋒行引領下,荊門在基層治理方面探索出新模式——“五員議事”,即以黨支部為引領,由優秀黨員、退伍軍人、老教師、回鄉能人、志愿者等基層優秀代表組成一支“能人團隊”,讓他們參與基層治理,打造出一支高素質的村(居)民自治“領頭雁”隊伍,著力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實現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目標。以竹皮河社區為例,推行“五員議事”以來,16名“五員議事”小組成員積極參與社區治理,上半年收集社情民意126條,開展政策宣傳12場次,化解矛盾糾紛22起,鄰里守望蔚然成風,社區上訪比往年同期減少八成。目前,“五員議事”工作已在全市1430個村、219個社區全面開展。
1929年春,紅四軍打下閩西重鎮長汀后,趕制了4000套灰布軍裝,在軍衣的領子上縫上兩塊紅布領章,這是中國共產黨奮斗歷程上的紅領章,象征著革命的旗幟。步入新時代,荊門“紅領章”傳承紅色基因,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斗,讓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