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市襄州區委調研組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性環節,既是城鄉居民社會生活共同體的“微細胞”,也是城鄉社會網絡的“微單元”。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要夯實社會治理基層基礎,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構建黨組織領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基層治理格局。
自2020年以來,襄陽市襄州區實施“三基”工程建設,通過走基層、抓基本、強基礎,推動德治、法治、自治、智治融合,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襄州實際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路子。
一?背景和做法
新時代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仍面臨一系列現實難題和體制瓶頸,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發揮不夠、解決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機制不健全、基層“無人管事、無錢辦事、無處議事”、基層人民群眾參與自治的熱情不高等問題,困擾著基層穩定和發展。襄陽市襄州區積極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實施“三基”工程,著力構建黨組織統一領導、各級聯動、各類組織積極協同、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基層治理體系。
(一)黨建引領重基層,優化基層治理體系
一是突出統籌謀劃。落實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改革試點方案,初步形成區域統籌、條專塊統、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落實以鄉村振興為統領,以組織振興、人才振興、產業振興等十大振興工程為內容的農村基層黨建新格局。通過學習引導、宣傳發動、建章立制、組織活動等措施,提升全區黨員干部思想認識,凝聚推進“三基”工程的思想共識。
二是完善組織架構。搭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社區黨組織架構,搭建“鄉鎮黨委-村黨支部-自然村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村級黨組織架構,推動黨組織全覆蓋;搭建“社區居委會-社區專職工作者(網格員)-樓棟長、單元長-居民代表”的社區治理組織架構,搭建“村委會-小組長-十戶聯防戶長-村民代表”的村級組織治理組織架構,劃小治理單元,以“黨員中心戶”+“十戶長制”的小網格,推動治理力量向每一戶延伸。健全區、鎮、村、組、“十戶聯防”五級人民調解網絡、信訪綜治平安建設網絡,用好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形成上下貫通“五級多線”抓基層社會治理的組織體系。
三是構建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的作用,堅持大事聯辦、資金聯籌、活動聯辦、陣地聯用,落實“街道吹哨、部門報到”“社區吹哨、單位報到”“小區吹哨、多方報到”的服務動員機制,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物業企業和業委會聯動機制。
(二)全員下沉走基層,形成基層共治合力
一是堅持常態化下訪聽民意。堅持“一線工作法”,區“四大家”領導定期走訪聯系點,開展“周一下訪”;各鎮(街)黨員干部堅持落實“崗位在村(社區)、重在服務、責在連心”工作機制,班子成員、包村(社區)干部每周到村(社區)工作不少于2天;機關黨員干部落實好“雙報到”;區直單位主要負責人落實“兩天一夜”,駐村工作隊落實“五天四夜”要求。
二是堅持常態化遍訪知民情。以人大代表“聽聽選民說說話”、政協委員“三聯四進”、“百名干部進百企”、“兩新”組織黨組織“四個一線”等活動為載體,各級黨組織結合服務對象、工作對象、聯系對象的實際情況,分類開展遍訪活動,健全社情民意信息收集處理機制,分條塊及時處理交辦。
三是堅持常態化約訪解民憂。對低保家庭、特困人員、農村“三留守”人員、“五老”人員、返鄉農民、上訪人員等重點群體,開展經常性約訪,了解生活、就業、困難化解等情況,跟蹤動態,確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區“四大家”領導聯系信訪戶、貧困戶、人才、黨外干部,全區黨員干部與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等,形成多層級解困幫扶途徑。
(三)多方聯動抓基本,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一是提升行政服務能力。建好“襄州區政務服務云平臺”,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實現區、鎮、村三級聯通,實現基層社區便民服務“一網通辦”。
二是提升村級自治能力。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五務公開、民主管理等制度,全區所有的村(社區)都成立村民主理財小組和村財務監督委員會,通過開展評議公共服務、協商公共事務、推選村(居)民代表等,對干部作風、民生實事、村(社區)自治等進行監督。
三是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整合文明創建、工青婦、民政部門等志愿服務資源,成立浩然襄州志愿服務總隊和11支志愿服務分隊,在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上注冊襄州區志愿者服務隊613支,注冊志愿者161739名,共青團志愿匯APP注冊襄州青年志愿者1.5萬多人,建立區、鎮、村“巾幗志愿服務隊”,形成“1+N”的志愿服務體系。健全“志愿服務”+“政府購買”的服務運行模式,培育襄州區社工協會“晴暖襄陽 愛在襄州”志愿服務項目、汽車客運東站“暖冬行動”志愿服務項目、向陽花婦女之家社工“牽手計劃”等志愿服務品牌,先后有20多個社會組織參與全區社會工作服務項目。
(四)健全機制強基礎,做實基層治理保障
一是完善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堅持日常工作經費財政兜底,項目經費以分級投入為主,其他經費通過爭取政府“以獎代補”資金、自籌和社會資助等形式解決。建立基層經費保障正常增長機制,根據基層工作實際情況,實現工作、人員、項目建設等工作經費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良性協調增長。
二是完善矛盾風險防范化解機制。以重要領域和突出矛盾為重點,加強分析研判和預警預防。健全矛盾糾紛化解的村(社區)、鎮(街)、區、專業調解團隊四級化解機制,形成矛盾風險“受理、研判、交辦、化解、反饋、督辦”閉環運行。
三是完善重點人員管控機制。以村(社區)為單位,全面摸排重點人員,實時掌握其動態,做到“底子清、情況明”。對重點人員進行風險評估,逐一落實服務、管控措施。
四是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優先推薦黨員在“三基”工程和平安穩定“百日大會戰”中擔任重要崗位;表現突出的干部優先提拔重用;將在“三基”工程中表現突出的優秀青年優先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優先作為發展對象。將“三基”工程推進情況納入全區綜合考評內容,作為“三級督查”重點內容。
(五)注重創新添活力,打造基層治理品牌
一是在農村推廣矛盾調處預警“紅黃藍”工作法,做實治理微服務。以村民小組為基本單元,黨員中心戶每天將信息匯總到村級信息員處,上報至鎮信息員,鎮信息研判小組對當天各類矛盾進行紅、黃、藍歸類。一般類型矛盾糾紛實行藍色預警,由黨員中心戶配合村治調主任負責調處;較復雜的矛盾糾紛實行黃色預警,由駐村律師、一村一輔警、村支部書記、村“五老”人員等組成的村級矛盾調處隊伍負責調處;矛盾糾紛突出的實行紅色預警,由鎮綜治平臺指派工作專班負責調處。
二是在城市社區探索“三方聯動,四治融合,五位一體”治理機制,抓好治理“微單元”。探索社區居委會、小區業委會(居民自治小組)、物業服務公司(自辦物業)“三方聯動”,堅持“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相互融合,駐地單位、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志愿服務團隊、社區居民“五位一體”治理機制,激發多方在參與“微治理”中的價值效能。
三是在基層黨組織開展“三亮三聯三爭”活動,消除服務群眾“微距離”。黨組織和黨員亮身份、亮承諾、亮業績,領導干部聯系黨支部、支部委員聯系黨員、黨員聯系群眾,爭創先進基層黨委、爭創先進黨支部、爭當優秀黨員,健全完善聯系服務群眾工作機制。
二?主要成效
“三基”工程實施以來,襄陽市襄州區各級黨組織采取有力措施,走基層、抓基本、強基礎建設有效融入全區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中心工作,驅動和支撐作用日益凸顯。
(一)基層戰斗堡壘作用明顯強化。以組織建設為突破口,不斷鞏固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城鄉基層治理優勢。分類推進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創新和改進黨組織設置方式,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制度,開展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切實采取補短板、強弱項、堵漏洞等各項措施,確保了每個支部都能有效開展工作、發揮作用。各級黨組織負責人抓黨建第一責任人職責進一步強化,政治引領力和服務群眾水平進一步提高。
(二)基層突出問題得到領辦破題。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針對不同的治理任務,通過靈活的黨建方式,形成了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的基層治理格局。各級黨員干部通過遍訪、接訪、調研走訪等方式,收集社情民意,記好民情日記。全區各級黨員干部深入基層排查和化解矛盾,進一步暢通基層群眾反映訴求的渠道,及時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和困難。一大批關系群眾就醫、入學、住房、養老等具體問題得到逐步解決,基層服務鏈條得到延長、矛盾糾紛得到及時化解,社會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三)基層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全面推行村“兩委”成員坐班制和村民事務“一網通辦”,村級組織作風進一步轉變,群眾辦事更加便捷。統籌上級轉移支付和本級安排資金,加大財政投入保障力度,推動了政策、資金、資源向基層集聚,提高了服務群眾經費標準,落實了社區干部“四崗十八級”崗位薪酬體系和村級組織干部勞動報酬正常增長機制,村主職干部達到鄉鎮班子副職標準。提高了鄉鎮干部崗位津貼和公用經費標準,解決了鄉鎮工作“條件差、留人難、難留人”的突出問題。
(四)基層工作力量有效充實。堅持動態調整不勝任現職的村級黨組織書記,開展城市社區黨組織書記事業崗位管理試點工作。深入實施“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培育鄉鎮振興骨干力量。推進黨員下沉社區和黨員“雙報到”工作。開展區鎮綜治中心標準化實戰化建設,選優配齊專業區鎮政法委員,建立鎮(街)專業巡防隊,落實“一村一輔警”,建強區、鎮、村治調組織和法律服務隊伍,通過招考、選調、下派、政府購買等渠道補充工作力量,配備同比增長200%。實施能力提升計劃,各系統各層級精準開展政策、業務、法規等培訓。
三?幾點啟示
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點在基層,關鍵也在基層。在持續推進“三基”工程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探索出一些基層治理的經驗。
(一)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加強黨對基層社會治理的全面領導。要統一思想,正確認識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基層社會治理之間的關系,切實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社會治理優勢,使基層黨組織成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堅強戰斗堡壘。要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作用,在謀劃基層社會治理的各項戰略部署、重大工作中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引領和監督基層多元治理主體自覺貫徹黨的主張。要完善基層黨組織的組織體系,構建沉底到邊的組織體系,擴大黨組織覆蓋面,加強對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的整頓轉化,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能力。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扎實開展黨員干部走基層,切實了解掌握群眾需求,從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出發制定措施,從群眾智慧中汲取社會治理創新源泉。要建強群眾自治組織,最大限度地把群眾動員起來、組織起來、凝聚起來。要發揮志愿服務隊伍作用,不斷拓展志愿服務隊伍,完善公益反哺、以獎代補、積分制管理等激勵機制,讓群眾主動參與志愿服務,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主力軍。
(三)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著力破解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要把主動挖掘問題、發現問題、破解問題作為新時代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主要目標,落實在各項工作中。堅持黨員干部調研在一線、工作推進在一線、問題解決在一線、實效評價在一線,深入問題多、矛盾多的地方和領域,主動發現問題、排查矛盾風險,推動問題解決。要以務實的態度解決問題,把解決群眾煩心事的實效性作為檢驗治理工作的標準,推動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短板弱項逐個破解。要發揮大數據時代科技優勢,推動互聯網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整合各部門力量,加快網格化管理平臺建設,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的智能化。
(四)堅持以機制為保障,確保黨建引領社會治理長效化。要強化政治保障,落實黨內基本制度,常態化開展黨的活動,將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延伸到每個支部、落實到每名黨員。要堅持把依法治理貫穿基層治理的始終,黨委、政府要帶頭嚴格依法辦事,有效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引導群眾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為自覺。要形成各類資源配置向基層和基礎工作領域傾斜的常態化保障機制,建好基本隊伍、落實常態措施、規范工作機制,確保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有資源、有能力為群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