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春英
有人打過這樣的比方:讀書像熔化銅鐵一樣,把銅料裝進爐子里,點著燃料,用鼓風機吹,只要沒有熔化就要不停地燒,不停地吹。作文就像燒制器物,銅熔化了,倒進模里,一下子就行了,費不了多大力氣。讀是理解,寫是表達,但寫難于讀,因為理解的東西不一定能表達清楚;而能表達清楚的則肯定得到充分的理解。從讀中引導學生寫,然后通過寫來檢查讀的效果,有利于使理解與表達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得到同步的發展。下面以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為例,介紹幾種易于操作的設計想象作文的形式。
1.情節擴展式。
由于表達的需要,課文中的某些情節有時會有跳躍性,或寫得相當簡單,甚至略去。對此,可以把那些比較概括的句子或片段加以擴充、拓展,使之具體、詳盡。這是一種枝葉的加工,而不是軀干的改變。
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寓言兩則》中《揠苗助長》結尾:“他的兒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據此,要求學生以《無語》為題,從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心理活動幾個方面展開想象,把兒子跑到田里看到的情景寫出來,突出強求速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的道理。
2.文尾延伸式。
有些課文故事情節清晰,結尾言雖盡而意未完,耐人尋味。可將原文的終點作為讀寫的起點,聯系課文和生活實際,展開合理想象,延伸課文內容。
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結尾寫到:“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是弄錯了。不信,你跳出井來看一看吧。”憑借這個結尾啟發學生想象:“如果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么?會說些什么?”以《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為題說話或寫話。
3.圖文轉換式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是個圖與文交織的大花園。把教材中形象的插圖變為抽象的文字,或把抽象的文字還原極具個性色彩的內心圖畫,要進行思維的轉換,這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介紹名揚中外的古代繪畫作品的略讀課文。它先是概括說《清明上河圖》畫面上的人物很多,然后講畫上的街市熱鬧非凡,之后,選擇了“橋北頭的情景”加以具體生動的描繪。教學時教師可以出示《清明上河圖》長卷全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讓學生選擇其中最感興趣的一處情景寫下來。又如,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燕子》分四部分,第一段描述了小燕子的活潑可愛的形象;第二段寫春天燕子從南方飛來了,給春天增添了美麗和生趣;第三段描述了飛行的燕子;第四段描述了停歇的燕子,可以概括為:外形圖、歸來圖、飛行圖、停歇圖。熟讀課文后教師讓學生想想在你的腦海出現了哪幾幅畫面?然后人人畫圖,擬定畫題,述說圖意。注意:這里的圖畫不等于美術課的圖畫,只是輔助閱讀的一種手段而已,要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上著力,要有語文味。
4.多向改寫式。
這是以原文為基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改寫課文的表現形式,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的再創造、改寫的過程。
(1) 改變人稱:把第三人稱改變為第一人稱或反之。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司馬光》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宋史·司馬光傳》,區區五十字,語言凝練至極,但故事情節完整,又不失形象生動。教學時可以讓學生進入角色,把自己當做文中的人物司馬光或被救的孩子,以“我”的口吻寫故事,題目可叫《砸缸救人》或《我得救了》。
(2)改變體裁:把詩歌改為記敘文,或把古詩擴譯為白話文。教學統編版三年下冊《古詩三首》中《清明》以后,可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圍繞原詩的中心增加景物描寫和我、牧童的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把四句古詩擴充成四段話,成為一個小故事。
5.課題聯珠式。
這種訓練形式,是從相聲節目里的片名串聯移植過來的,具有嘗試色彩,頗受學生的喜愛。它在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同時,又能調動學生復習已學課文的積極性。具體做法是,收集一些閱讀過的課文題目,通過合理的想象與聯想,編入一個較完整的,具有一定思想意義的小故事中去。
如學完五年級下冊,先讓學生把本冊課題分類。然后要求學生以參觀牧場之國為線索,以人物的所見所聞為內容,經過整理篩選,設計出有人物、時間、地點,有景物的小故事。例:《軍神》《刷子李》《西門豹》幾位感動中國人物的后人應邀去《牧場之國》參觀。他們從《祖父的園子》啟程,一路上,經過《景陽岡》,賞過《紅樓春趣》,看到了《我的朋友容容》和《楊氏之子》在《摔跤》,《小守門員和他的觀眾們》在為他們加油。更奇妙的是在《金字塔》前,他們竟然看到了京劇《猴王出世》的表演。最后他們乘坐《威尼斯小艇》,來到舉世聞名的《牧場之國》。這時候月亮升起來了,他們不禁想到了祖國,發出了感慨:“《月是故鄉明》。”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