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銀
眾所周知,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很多學生在面對數學難題時會產生畏難情緒,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如何化解這一難題就成了教師關注的重點問題。在教學中,無論面對概念教學還是公式推導,都可將其與生活結合起來,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如此便可降低教學難度,學生能夠輕松掌握數學知識,同時還能夠保持學習熱情。因此想要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就應恰當地將生活元素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解放學生的思維,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生活化導入,架起學習的橋梁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在生活中取材,在設計與制作課件時,盡量選擇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面,在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間架起橋梁,由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迸發智慧的火花,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從而對數學產生強烈的興趣。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還應當給予學生一定的想象空間,將一些枯燥抽象的數字符號轉化為生活畫面,幫助學生更好的記憶。
例如在教學“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時,我們就可引入問題:“同學們,你們看過海上的日出嗎?”由此為出發點來導入新課,讓學生閉上雙眼來展開想象。首先,我們可要求學生想象太陽逐漸從海平面緩緩升起,直至離開海平面的場景。隨后,我們可借助多媒體進行染色,抽象出數學模型,將黑白的場景轉變為彩色的圖案,同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都看到了哪些色彩,有些學生說,自己仿佛真的看到了藍色的海洋;有些學生說仿佛看到了紅色的太陽。此時教師就可對學生進行引導,海天相連接的地方就像一條直線,而紅色的太陽就像是一個圓。接著教師可讓將課件變成動畫,海鷗在海面上自由飛翔,而清晨的太陽似乎為了得到自由,漸漸沖破迷霧,跳出了海面,緩緩升起。通過多媒體,教師就能夠為學生完整地展現日出的過程。在展示課件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海天相接的線當做一條直線,將清晨的太陽看做一個圓,引導學生思考圓與直線到底有幾種位置關系。隨后還可借助多媒體將“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的變化過程完整地展現出來,并總結出圓與直線的三種位置關系。在教學中,我們為學生引入的畫面越真實,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越濃厚,對于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而在教學“平方差公式”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字相乘的問題,教師就可在導入環節融入一些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實例,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如外婆生病住院了,媽媽要帶小花去超市買蘋果,小花說每千克10.6元的蘋果是外婆最愛吃的,因此就買了一袋,店員稱重以后說一共9.4千克,媽媽還沒有計算出總價格時,小花就在一旁說一共需要支付99.64元,媽媽非常吃驚。此時教師就可引導學生思考一下,小花是如何做到的,學生自然想起了之前預習過的平方差公式,于是紛紛拿出紙筆進行計算,經過討論發現,小花的思路如下:10.6×9.4=(10+0.6)×(10-0.6)=102 -0.62 =100-0.36=99.64。學生得出結論后,既感嘆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奇妙作用,又會將數學計算方法與技巧運用到日常購物中,對于數學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也會更加認真仔細。
二、設計生活化問題,促進學生互動探究
初中數學通常涉及到了大量的概念與定理,而這些知識通常都跟生活有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借助生活實例為學生設計數學問題,使學生從生活出發,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參與到課堂互動中,由此順利掌握數學知識。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同時也能夠為生活服務,教師設計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生在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夠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在課堂上會更加主動。
例如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的網費問題,某地區現在上網有兩種收費形式,消費者可自選其一:①計時制:2.8元/小時。②包月制:16元/月。此外,每種上網方式都需額外收取通訊費1.2元/小時。問題1:某用戶現在每月上網20小時,選擇何種上網方式最劃算?問題2:每月上網時間達到多少小時,兩種資費一樣?問題3:通過計算,你認為應當挑選哪種套餐更劃算?
此類對于在生活中非常關鍵,挑選合理的套餐不僅能夠節約金錢,還能夠擁有最多的上網時間。在課堂上,我們將其轉化為數學知識,就能夠順利抓住重點,解題要點在于問題2,而難點在于問題3。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假設我們每月上網時間為x小時,計時制資費為2.8x元,包月制資費為1.2x+16元,由上述條件可知,2.8x=1.2x+16。這就屬于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解答x=10。由此可知,時間為10小時時,兩種資費相同。那么對于問題3來說,就屬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題方法也需要從下列方面進行思考:首先,當計時制費用大于包月制費用時,即2.8x>1.2x+16,則x>10。如此我們便可得出結論,每月上網時間達到了10小時以上,包月制資費更劃算,因此應當選包月制。其次,當計時制資費小于包月制時,即2.8x<1.2x+16,則x<10,當每個月上網時間在10小時以內時,則需要選擇計時制。通過解決此類問題,學生就能夠認識到數學的作用,既能夠為生活帶來一定的便利性,又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做到學以致用。
三、以生活化語言解讀教材內容,深入理解數學知識
在課堂上無論是講授數學知識還是激發學習熱情,都需要教學語言的引導。因此教師運用的教學語言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但在具體教學中,很多教師并未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過于關注數學語言的表達,導致課堂生硬、枯燥,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學習興趣。而借助生活化的語言對于教材中的內容進行解讀,同時將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實例展現出來,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變為具象,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時,假如我們在課堂上直接將概念告訴學生,課堂氛圍會十分枯燥,學生也無法提起興趣。因此教師就可借助生活化的語言對教材進行解讀,引導學生自己總結“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在開始上課時,教師就可為學生展示西服的圖片,讓學生觀察一下,西服扣子兩面的前襟有何特點,還可為學生展示蝴蝶的圖片,讓學生繼續觀察。隨后教師可拿出一張A4紙一邊對折一邊對學生進行引導:“假如沿著一邊的中線進行對折,中線兩邊的紙是相同的,接著還可繼續重疊。你們能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定義嗎?”經過了之前的提醒,學生很快總結了出了軸對稱圖形的定義。此時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肯定,并繼續對學生進行引導:“想要對比兩個圖形是否一樣,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將兩個圖形疊放在一起,看看是否能夠重疊。”通過此種教學方式,學生不僅充滿了興趣,且對于軸對稱圖形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而在教學幾何中的“點”“線”“面”的關系時,教師就可引入生活元素:“同學們,你們都知道南京、上海、烏魯木齊這幾個城市吧,你們拿出地理圖冊找到三個城市的位置,將這三個城市連接起來。”教師可在黑板上畫出分別連接三個點間代表城市間距離的兩條線段,隨后對學生進行引導,這里的點與我畫的大小有關聯嗎?學生回答:“沒有”。此時教師可對學生進行肯定:“對,這些點只代表位置,與點的大小并無關聯。那么幾何中的點也是代表位置,沒有大小的。”接著教師可引入線段內容,同時向學生提問:“我把線段畫的粗一些糊影響城市間的距離嗎?”學生回答:“不會。”這時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鼓勵:“對,幾何中的線段只有長短,粗細并沒有影響。”隨后教師可拿出裝有紅色與藍色的水與油的瓶子,同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同學們,我們觀察水油的分界面,有厚薄嗎?”學生回答:“沒有”。教師總結:“你們說的對,這就是幾何中面的概念,有位置,但與厚薄無關。”經過此種設計,就能夠從感性認逐步過渡到理性認識,對于幾何中“點”“線”“面”的認識也會更加清晰。
四、設計生活化作業,對知識進行鞏固與強化
講解了相應的數學知識后,假如不進行課后復習,學生很容易混淆或者遺忘相關知識,因此教師就應當為學生設計一些課后作業,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
例如教學了“勾股定理”后,教師可安排學生測量家里三角形物體各個邊長,記錄下來,并在課堂上展示出來,與同伴分享,同時還可推薦測量方式。另外,還可測量客廳窗戶的長、寬,用這些數據得出窗戶的對角線長度,隨后在實地測量一下對角線的長度,驗證結論。假如在課后能夠多設計一些類似的作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放松心情,還能夠有效鞏固復習數學知識,將課本中的內容內化,由此提高自身的實踐水平。
總而言之,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當發掘數學教材中與生活經驗完美結合的點,只有在數學知識與生活間架起橋梁,才能夠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從而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正確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有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