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基

5月10日上午,記者到鞍山市鐵東區山南街道福康社區采訪,腦海里首先蹦出了驚嘆號和問號:“這個‘全國和諧示范社區竟然不是封閉式管理!沒有物業保潔人員,為何處處整潔如洗?”
幾位熱情好客的居民爭相介紹:“這一大片回遷樓建成入住時,老年人多、殘疾人多、困難群眾多,環境臟亂差。現在雖然不收物業費,但家家戶戶都有衛生意識。在俺們社區,老弱病殘有人管、生活困難有人幫、大小難事有人辦,能住在這里就是有福。”
“環境好先不說,社區服務真不錯。社區干部不管啥時見到我們都是笑臉相迎,辦事效率高,有啥好政策還主動上門通知、解釋。我們享受的,絕對是五星級服務。”
“說一千道一萬,福康社區能有今天的好,離不開社區書記的努力,她是真忙真累真操心,我們對她是既感激又心疼。她是大家公認的‘最美書記。”
…………
未見花容,先聞其香。
為人民服務的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居民口中的“最美書記”,就是福康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馬鳳俠。
服務成為快樂
2003年,由于企業轉制,原為鞍鋼一分廠職工的馬鳳俠二次擇業,來到鐵東區勝利街道人大社區,成為一名社區工作者。
“當時的心情很復雜,覺得社區工作者這個崗位沒啥技術含量。塑料袋滿天飛,我在后面追。追的時間長了,陸陸續續聽到不少居民的夸贊,我就開心起來了。因為我發現,為他人創造好的生活環境,也是一件有價值、有意義、有成就感的事情。后來,我挨家挨戶地宣傳解釋政府推出的就業低保政策,讓人大社區的下崗職工第一時間受益,在全區范圍內開了先河。一時間,居民的感謝話、領導的肯定話、外區人的羨慕話不停地鉆進我的耳朵,讓我樂不可支的同時,工作動力更足了。”馬鳳俠回憶起從事的第一個社區服務崗位,深有感觸。
服務群眾干出了名堂、贏得了口碑,馬鳳俠迅速成長為社區工作的行家里手,也成了組織上關注認可的對象。2011年12月,受組織指派,馬鳳俠來到鐵東區山南街道福康社區擔任黨委書記。
福康社區,當時光聽名字還以為是個什么都好的新社區。可到了這里,馬鳳俠卻倒吸了一口涼氣。作為鞍山市最大的回遷安置社區,這里的情況不僅復雜,還很糟糕:無業人員多、生活困難居民多、殘疾人多、刑滿釋放人員多,居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衛生環境更是人見人愁……
“能干好嗎?怎么干?”馬鳳俠陷入了沉思。小區花叢里的蝴蝶好像知道她的心思,在她前后左右展示著它們優美的舞姿,似乎要幫她排憂解難。
邁開腿、張開嘴,從不吝嗇笑容,寬容一切刺耳的話語,積極主動地擔當作為,真心實意地扶貧幫困助殘……馬鳳俠很快再次贏得了絕大多數居民的“芳心”,“這還不夠,我要用百分百的努力,換來居民百分百的滿意”。
創新成為習慣
基礎不好,服務補齊,創新為本。馬鳳俠帶領十幾名社區工作者決心創新實踐,把知民情、解民憂、化民怨、暖民心作為最經常性的工作來抓,用優質服務激發社區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在她們夜以繼日的努力下,5個“十分鐘便民服務圈”(生活服務圈、衛生服務圈、文化服務圈、政務服務圈、平安服務圈)應運而生,居民足不出社區便可享受到所需的各種服務。
居家安康,安全是第一要務。馬鳳俠把夯實“三防”(人防、物防、技防)基礎作為加強社區治安防范工作的著力點,密“織”了一個治安防控立體化網絡。她組建并帶領義務巡邏隊對社區57棟居民樓開展巡邏,加強對停車位、自行車車棚、小區路燈、園林綠化帶等部位的管理和維護,利用自籌資金和上級撥款安裝幾十處電子監控,實現社區內安全無死角。
心中有情,手上有招。在馬鳳俠的模范帶動下,福康社區黨委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堅持把黨群服務中心建設當作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建立了社區黨委、社區網格黨支部、樓院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黨建工作網絡,14個網格全部建立黨支部,真正實現了“黨建主導、多網合一、一網多能”。
如今的福康社區,各項工作均走在全市前列,社區推行的“5+5”黨建服務模式功不可沒。第一個“5”,是指“馬鳳俠‘五全工作法”(黨建工作全覆蓋、社區服務全方位、惠民政策全落實、社區活動全參與、民主評議全公開);“+”,是指“黨建+”(黨建+網格、黨建+智慧網絡、黨建+工作室、黨建+便民服務、黨建+社區治理);第二個“5”,是指“五個之家”(黨員之家、群眾之家、兩代表一委員之家、志愿者之家、駐區單位之家)。
社區建設、為民服務的“組合拳”一套接一套地打出來,受益的是全體居民,滿意的還是全體居民。
“當貼心服務、創新實踐成為常態和習慣,社區服務工作的價值便得以升華。黨群關系親如魚水,在福康社區絕不是口號,處處都有真實體現。”馬鳳俠驕傲地說。
奉獻成為幸福
“社區書記太好了,我們生怕她退休不干了。”居民們這樣說。
“書記是我們的榜樣,向她學跟她干,我們開心、自豪,受益良多。”社區工作者們這樣說。
“社區是船,人心作槳,而奉獻不僅是發展前行的‘法寶,也是我們源自心靈深處的幸福。把社區居民看作自家親人,就沒有什么事情是解決不了的。”馬鳳俠這樣說。
柴米油鹽,件件都關心;衣食住行,事事都牽掛。18年來,馬鳳俠似乎總有干不完的工作和操不完的心,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飯,自掏腰包扶貧助困習以為常。居民辦事需要指點時最信任的人是她,解不開心結需要傾訴時最想找的人還是她。“她從不對我們說‘不字,比親閨女都親,她才是俺家的主心骨。”一位老大娘這樣對記者介紹。
小麗(化名)從小缺少家庭的關愛,馬鳳俠把她當作自己的女兒一樣對待,事無巨細地照顧她的生活,資助她上學。如今已是中學生的小麗有一天突然問馬鳳俠:“咱倆雖然沒有血緣關系,可您卻對我這么好,我可以叫您‘媽媽嗎?”
雖然無兒無女、沒啥收入,但年過七旬的居民徐愛梅卻每天過得挺樂和。因為她身邊不僅有馬鳳俠的照顧和陪伴,生活方面也是一點兒也不愁。福康社區針對轄區內的“三無老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扶養人的老年人)推出了敬老服務新舉措,馬鳳俠每周兩次給他們送菜上門,并定期為他們打掃衛生,還代辦一些繳費事務。不僅如此,在馬鳳俠的協調下,今年5月13日,福康社區“陽光食堂”正式開業了,社區居民特別是老年人的一日三餐不僅不再是問題,還能吃得更好更健康。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而馬鳳俠仍在平凡崗位上奮力書寫著新的不平凡的為民故事。“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巾幗標兵”“遼寧五一勞動獎章”“鞍山市優秀共產黨員”等諸多榮譽紛至沓來,而她給自己定下的目標:“不辱使命,讓黨和人民更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