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平 張帥
摘 要:公共藝術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提高城市文化內涵、樹立城市美好形象的責任。少林武術文化是鄭州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名揚海內外,但在鄭州的城市公共藝術中卻鮮少被應用。以少林武術文化為突破口,進行鄭州公共藝術的開發、探索,這對城市形象的提升是很有必要的。文章以少林武術在公共藝術中的應用為主題進行展開,旨在為鄭州公共藝術的發展提供思路,使鄭州公共藝術更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
關鍵詞:少林武術;城市公共藝術;雕塑;地域文化
城市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它是人們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生活而建造的活動空間。城市的發展依賴于城市品質的不斷提升和自我完善,而其品質的提升歸根結底是要提升城市文化的歷史延續性。近年來,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審美水平的不斷提升,城市的公共藝術建設也經歷著從大城市到小城市,從千城一面到各具特色,從缺乏管理到逐步完善的發展過程。鄭州市作為貫通中國東西南北的交通要塞,河南省的省會,城市文化建設的步伐也在加快。未來,鄭州將會涌現更多體現城市文化特色和文化品味的優秀公共藝術作品。
一、少林武術
千年古剎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近年來隨著少林寺知名度的提升,少林武術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少林武術已成為世界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載體。
少林武術又名少林功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①,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主張禪武合一。古代,少林寺的僧人們為了強身健體、防御外敵保護寺廟,便模仿勞動人民鍛煉身體的動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少林武術。唐朝以后,少林寺僧人對少林武術進行改進,逐漸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少林武術體系。少林武術種類繁多,僅拳術而言就有大洪拳、小洪拳、老洪拳、少林虎戰拳、少林十字拳、少林羅漢拳等十幾種拳,武器的種類也有上百種。少林武術不僅可以強身健體、祛除疾病、延年益壽,還可以磨練意志、展現陽剛之美。少林武術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和宗教底蘊,它不僅是鄭州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華武術的代表,體現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
二、鄭州公共藝術現狀
(一)鄭州公共藝術的規劃和管理現狀
20世紀90年代之后,隨著鄭州經濟的飛速發展,鄭州公共藝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公共藝術作品的數量也在逐年攀升,寫意雕塑、抽象雕塑、寫實雕塑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城市公共空間中。城市公共藝術不斷發展的背后體現的是鄭州城市公共藝術的生命力。
從空間分布來看,這些雕塑主要分布在“四橋一路”、東風渠濱河公園、鄭州雕塑公園、黃河游覽區、文博廣場、鄭東新區等幾個地方,但他們彼此間的聯系并不強,沒有系統性。由于對公共藝術作品的材料、肌理、色彩搭配、整體性等考慮的比較少,沒有形成組群規模,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從整體上講,鄭州公共藝術的存在形式是割裂的,彼此之間缺乏聯系,且標志性的雕塑不多。這就需要相關部門進行系統的規劃,使城市公共藝術能夠點、線、面相互聯系和呼應,在重點區域建設地域性強、文化內涵深厚的主題性雕塑。
公共藝術作品需要廣大市民共同維護,鄭州的一些公共藝術作品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由于沒有統一的標準進行修復,致使城市公共藝術作品不能得到有效、統一的維護。由于城市區域不斷擴大、道路不斷拓寬、市區重新規劃等,有些公共藝術作品不得不拆除,有的不得不重新選擇安放地點。由于選材和位置移動等原因,有些作品還出現了褪色、變形和損壞的情況。2018年鄭州市政府出臺了《鄭州市城市雕塑管理辦法》來進行統一規范的管理,相信鄭州市的公共藝術狀況會越來越好。
(二)鄭州公共藝術的題材和建設現狀
公共藝術作品仿佛是一首無言的詩,講述著城市的歷史,復刻消失的風土人情。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往往會盲目追求現代,但忽視了地域文化的傳達。一方面盲目地模仿西方藝術作品,另一方面又照搬照抄大城市的公共藝術作品,甚至出現千城一面現象,忽略了地域文化,這樣很難體現歷史的積淀和延續性。只有將鄭州獨特的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之中,才能增強城市的辨識度,避免千城一面的現象。
少林武術文化是極具地方特色和極高藝術價值的文化,深挖少林武術的精髓并將它應用于城市公共藝術建設中,這樣既可以體現鄭州公共藝術的地域特色,又能夠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例如,鄭州市文博廣場佇立的武術雕塑《少林武術十八鐵人》,在圓形柱子之上佇立著18位鑄鐵武僧,每個武僧的招式各不相同,個個威風凜凜,很好地展現了少林武術的魅力。
三、少林武術文化
在城市公共藝術中應用的必要性分析
少林武術作為鄭州文化的代表,體現了鄭州市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它是鄭州歷史文化的重要精神財富,也是一張亮麗的城市文化名片。
(一)少林武術文化與鄭州城市形象的契合性分析
在城市經濟急速發展的今天,城市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日益頻繁。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鄭州如何成為中部城市的亮點,不斷提升城市形象,關鍵在于它如何將本土特色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充分體現城市文化特色和潛在優勢。開發優質的、獨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景觀,不僅能夠反映本地的自然風光及文化特色,也有助于提升鄭州城市形象的好感度、美譽度。
(二)少林武術文化與鄭州城市文化的契合性分析
伴隨著“一帶一路”以及中部崛起戰略的提出,鄭州市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機,城市經濟飛速發展、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公共藝術作為體現城市文化的載體,也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逐步有序的推進,以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
鄭州市作為河南省的省會、八大古都之一,也曾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和深厚凝重的文化積淀,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鄭州文化品格。這些在歷史進程中沉淀的文化產物,體現了一座城市的演進歷程,構成了鄭州的歷史文脈,記錄著中原的榮辱與興衰。少林武術傳承千年、文化底蘊深厚,是鄭州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少林武術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歷史的傳承性、濃郁的民族性和發展的優越性,充分體現了鄭州地域文化的個性和品格。把傳承城市歷史的少林武術,以開放式的對話狀態呈現在公共空間中,不僅能彰顯鄭州城市文脈和精神氣質,同時還能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很好的傳播,形成鄭州市公共藝術發展的特色。
(三)少林武術文化對鄭州城市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在鄭州眾多的名勝古跡和文化遺產中,少林武術文化是其中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千年的古寺,武術的故鄉,少林文化源遠流長。近年來,圍繞少林文化的旅游產業,已經成為鄭州市的一個支柱性產業。系統開發以少林武術文化為主題的公共藝術作品,必將帶動鄭州旅游業及其周邊產業的發展,對振興鄭州經濟起到重要作用。
四、少林武術在公共藝術創作中的應用策略
(一)以少林武術文化內涵為主線,構建主題雕塑和主題景觀
武術雕塑是一種強有力的傳播媒介,具有獨特的傳播優勢和傳播特質。利用武術雕塑獨有的特點,使武術文化成為一種信息實體,進行高速有效的傳播,從而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與造型藝術的完美結合,加快武術的國際化進程。例如,上海世博會的“CHINA功夫”雕塑,不僅打破了語言傳播的局限性,以直觀的形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還傳播了中華武術,讓世界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鄭州城市公共藝術應挖掘與少林文化有關的歷史事件,以反映少林文化為背景,按照故事發展的時間順序,運用藝術語言來提取符號,通過雕塑這一媒介創作出一系列人物形象和故事場景。例如十三棍僧救秦王、抗擊倭寇等故事情節,在增添城市景觀的同時,還能展現、教化人們學習武術的時代精神。還可以在不同場所形成若干個以少林武術為基礎、與環境相適應的空間組團,以此為基礎構建景觀中心,例如少林八段錦、少林羅漢拳、少林易筋經、少林兵器等都是很好的素材。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還可以在雕塑中加入現代動畫元素,觀眾在獲得多重感官體驗的同時,還能體驗藝術作品和觀眾產生交互形成沉浸式的感受。觀眾的感受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克服了傳播障礙,使作品更加生動形象。
(二)創新少林武術文化,打造城市名片
少林文化博大精深,與少林文化相關的故事也豐富多彩,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講好少林故事,搞好藝術創新,使少林武術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我們利用這些獨特的地域文化進行適當的創新,可以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公共藝術作品,例如可以在公園廣場進行少林功夫表演和武術交流,或者在城市公共座椅、路燈等公共設施中突出少林武術的主題元素,讓蘊含少林文化的公共藝術作品成為城市的一道靚麗風景線。這樣不僅可以傳承歷史、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還可以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成為城市對外宣傳的名片。
總之,鄭州作為一個具有發展潛力的中部城市、國家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的發展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公共藝術建設也在積極地進行。建設獨具特色的城市公共藝術景觀,需要深刻挖掘當地的地域文化,通過創新的形式將其應用于鄭州市的公共藝術設計中。以此提升城市的品質,突出城市文化主題,樹立城市形象,為城市的文化建設增光添彩。
注釋:
①2006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少林功夫序號:289;申報地區:河南。
參考文獻:
[1]王洪坤.對城市文化與雕塑定位名片效應的解析:以鄭州城市雕塑為例[J].今古文創,2020(12):74-75.
[2]牛星越.鄭州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現狀和未來方向[J].美術文獻,2018(2):49-50.
[3]王國志,王政. 符號、文化與武術雕塑[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1):55-58.
[4]于瑞強.劉三姐文化在公共藝術研發中的應用探究:以宜州市為例[J].中外建筑,2013(12):70-72.
[5]李繼俠.鄭州城市雕塑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藝術教育,2013(8):150-151.
[6]黃婷婷.對1949年以來河南雕塑的考察與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6.
[7]吳濤.中原文化概論[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吳曉平,鄭州輕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設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張帥,鄭州輕工業大學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