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艷斐
俗話說,“人老先老腿”,而腿部最先衰老的就是膝關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部分中老年人在上下樓梯時經常會覺得腿發軟,如果不趕緊用手扶著支撐物,好像不由自主地要跪下去,并且感到膝關節疼痛,尤其在半蹲位時疼痛難以忍受。更有甚者,在活動時突然出現膝關節不能屈伸,輕微活動后可出現清脆的響聲,去醫院一拍片,膝關節長“骨刺”了。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是得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以下簡稱膝骨關節炎)。
膝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慢性骨關節病,就像人上了歲數頭發會變白、皮膚會出現皺紋一樣,都是身體老化的表現。老化反應在膝關節上,主要是關節軟骨變性、骨質增生等。研究表明,6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特別是女性,有超過一半的人會出現不同部位的骨性關節炎。膝關節是發病的主要部位,可單側發病,也可雙側發病。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長年累月受力和磨損以及軟骨細胞和基質本身的退化,表層的關節軟骨破損、脫落,使得軟骨下骨相互摩擦,引起疼痛、腫脹和關節活動能力的減退。在病變中晚期,為了增加關節的穩定性,機體自身開始積極地修復。修復的表現以關節周圍異常骨(骨贅)形成、關節軟骨下骨硬化(象牙骨)、骨囊腫為特點,因此也就形成了所謂的“骨刺”,這是產生疼痛和運動障礙的重要原因。患病時,膝關節可有持續性隱痛,活動時加劇,休息后好轉;有時可出現急性疼痛發作,同時有關節僵硬,關節活動時有彈響聲,久坐后關節僵硬加重,稍活動后好轉;上下樓或自椅子上站起時困難。晚期可有膝關節腫脹、變形。

孫大勇/圖
正常情況下,人的膝關節末端覆蓋一層關節軟骨,光滑且具有一定的厚度,可以起到減震、減少摩擦等重要作用。關節受損的根本原因是骨骼間的軟骨長期磨損、關節滑液缺失,直至骨骼出現互相摩擦,引起疼痛、炎癥等問題,而這種磨損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不可逆轉的。膝骨關節炎又稱退行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是一種以膝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繼發性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疾病。該病進展緩慢,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出現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畸形等,導致患者無法靈活活動,嚴重者可能完全無法行動。
迄今,膝骨關節炎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在已知的眾多致病因素中,高齡、超重最為關鍵。
一、怕“老”:如同人體的其他器官一樣,膝關節也會發生退化衰老。年齡增長可出現肌肉、外周神經系統功能減低,導致神經肌肉活動不協調,容易引起肌肉損傷;隨年齡增長,軟骨血供減少。
二、怕“胖”:人在走路時,每走一步對關節的壓力都非常大,跳躍、下蹲、下山時更呈翻倍增長。超重不僅可能改變日常姿勢和運動習慣,還使得關節活動時受到的機械應力增加。
三、怕“磨”:關節的磨損與運動量是呈一定比例關系的,如登山、上下樓梯等運動對于膝關節的負荷較大。如果長期從事相關運動,膝關節磨損會加速。
四、怕“冷”:保暖在關節防護中同樣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所以需謹慎應對天氣變化。若需長時間處于低溫環境,最好穿著護膝以保護膝關節,不宜貪圖“美感”而誘發關節酸脹、關節疼痛。
五、怕“傷”:關節損傷可進一步加劇軟骨損傷,導致疼痛加重、關節靈活性降低。在進行籃球、足球等可能因重復動作或強度太大的動作造成經常性關節損傷的運動時,應盡量保護關節,避免關節嚴重透支。
得了膝骨關節炎應該遵循階梯治療的原則,即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發病時間的長短,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
(一)注意膝關節保暖,盡量穿著長褲(老年人可以戴護膝,一方面保暖,一方面防止膝部受傷),不要把膝關節直接暴露在冷空氣中。
(二)熱敷:以改善血液循環,減輕膝部不適,緩解膝部疼痛和肌肉痙攣,減輕腫脹。熱敷以濕敷為好,如熱氣浴、溫泉浴,也可用熱毛巾濕敷。但注意如果關節有紅腫時應停熱療。高血壓、心臟病者慎用。
(三)勞逸結合:避免關節過度負重,長時間處于某一體位,特別是小于90°,不要久坐、久站。應適當活動關節,如多游泳,堅持多騎自行車,少走路,尤其是少上下臺階及走不平路。
(四)減輕體重:肥胖人應節制飲食,減少體重,減少關節的承重,多攝取含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食物。
(五)加強膝部力量鍛煉:
1.直腿抬高練習:仰臥,膝蓋伸直抬高30~40 厘米,盡量保持這個姿勢,堅持不住時可放下休息片刻,以上算1 次。然后重復練習,每組10~15 次,每天2 次。如果能堅持1 分鐘以上,可進行負重直腿抬高練習。

2.負重直腿抬高練習:動作同上,在足背上擔負一定重量,可從1 公斤開始,逐漸增加到5 公斤。如果可以堅持1 分鐘以上,再進行下一步練習。
3.負重短弧練習:患者坐在床邊,膝蓋下面墊一個枕頭,屈膝30度,足背負重從5 公斤開始,逐漸增加到10 公斤,做抬腿伸直練習。若能堅持1 分鐘以上,可進行下一步練習。
4.負重長弧練習:坐在床邊,屈膝90 度,小腿下垂,足背負重從10 公斤開始,逐漸增加到20 公斤。
(六)加強膝關節活動范圍訓練:
1.坐位垂膝擺動屈伸練習:坐于床邊,患肢小腿下垂,以健肢幫助按壓患肢,增加屈曲。

2.跪位屈膝練習:患者跪坐在床上,自行向后跪壓,以增加屈膝角度。
病情初期、癥狀間斷發生及程度較輕的時候適合保守治療。比如調整生活習慣和運動方式,避免膝關節負重增大的動作或運動,同時加強大腿肌肉力量的訓練,再輔助物理治療,比如熱敷、烤電。很多輕癥的病人通過上述治療可以達到減輕癥狀、延緩病情發展的目的。對于通過上述治療后疼痛癥狀緩解不滿意的病人,可以配合藥物治療,必要時可輔以拐杖減輕關節的負重。
(一)貼膏藥是常用的方法,無論是中藥類的膏藥,還是西藥類的膏藥,均通過皮膚滲透,增加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消炎的作用,或直接發生消炎鎮痛作用。膏藥對癥狀減輕有幫助,但對骨關節炎的控制或者延緩發展幫助不大。因此,膏藥不要長期使用,癥狀比較重的時候使用就可以了。
(二)口服消炎鎮痛類藥物可減輕關節局部的炎癥反應,降低疼痛。口服藥也不能減緩疾病進展,只能短期內起到減輕癥狀的目的。消炎鎮痛類藥物對胃腸道、肝腎功能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建議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三)口服氨基葡萄糖類藥物是不錯的選擇,臨床上常用。氨基葡萄糖是形成人體軟骨細胞的重要營養素,可以幫助修復和維護軟骨,并能刺激軟骨細胞的生長。在關節炎的發展進程中,補充外源性的氨基葡萄糖可起到有益的作用。
(四)玻璃酸鈉注射液關節腔內注射也是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玻璃酸鈉可覆蓋和保護關節組織、改善潤滑功能,所以能緩解疼痛、改善患者日常活動及關節活動范圍,起到潤滑和消炎作用。對于早、中期患者的治療有一定作用,隨著病情進展骨關節炎逐漸加重,效果便不理想了。
如果通過上述保守治療措施能夠緩解或控制關節疼痛,能夠滿足個人對日常工作生活的需要,就暫時不需要手術治療。
如果服用消炎鎮痛等藥物后疼痛仍然緩解不滿意,或者藥物雖有效,但一旦停藥就疼痛明顯,嚴重影響到生活質量的時候,就需要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又有很多方法,主要包括微創關節鏡清理術、截骨畸形矯正術、單髁表面置換術和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每個手術都有適應癥,主要參考骨性關節炎的嚴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