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鋒 王 赟
張瑞敏,中共黨員,山東萊州人,海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他順應改革發展形勢,始終以創新的企業家精神和超前戰略決策,探索經營管理模式,帶領海爾從一家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成為全球知名的跨國企業集團,連續多年蟬聯全球白色家電第一品牌。目前,海爾集團在全球擁有10大研發中心、25 個工業園、122 個制造中心、106 個營銷中心,銷售網絡遍布160 多個國家和地區。
1984年,張瑞敏臨危受命出任青島電冰箱總廠(海爾集團前身)廠長。他接手時,青島電冰箱總廠的情況非常糟糕,“整個車間沒有一塊玻璃是完整的、員工隨地大小便、資不抵債虧空147 萬元、員工發不出工資、一年中連換三任廠長”。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張瑞敏帶領海爾人開始了艱難的創業征程。
張瑞敏創業時期有個非常經典的砸冰箱故事。1985年,有用戶來信反映:工廠生產的電冰箱有質量問題。于是張瑞敏突擊檢查了倉庫,發現倉庫中400 多臺冰箱竟然有76 臺不合格。當時有人建議,將這些不合格的冰箱作為福利,便宜點賣給工人。因為那時候,雖然一臺冰箱兩千多塊錢,抵得上一個工人3年的工資,但依然供不應求。張瑞敏卻毅然決定要把這76 臺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掉,而且要生產冰箱的人親自砸。聽聞此言,很多老員工當場流下了眼淚。張瑞敏說,對質量問題,我們不能用任何姑息的做法告訴大家可以生產這種帶缺陷的冰箱,否則今天是76 臺,明天就可能是760 臺、7600 臺。
1988年12月,海爾獲得了中國電冰箱行業的第一塊“國家質量獎”金牌。

20 世紀90年代末,中國即將加入WTO,“狼來了”的聲音甚囂塵上。張瑞敏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與狼共舞才能成為狼,才能戰勝狼,下棋就要找高手,與高手過招暴露自己的差距,才能闖出一條提高素質成為國際化人才,以推進國際化戰略實施的道路。1999年,張瑞敏頂著來自國內外各界的質疑與壓力,決定投資3000 萬美元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建立海爾美國工業園。國內很多人為海爾在美國建廠的前景擔憂。但海爾在風險中抓住了機遇,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領航者。據統計,中國出口的家電產品在全球市場占了近一半,但自有品牌不到4%,其中海爾占比超過80%。
2008年8月28日,張瑞敏又一次舉起“大錘”,這一次,他要砸的是倉庫。張瑞敏帶領集團決策層頂住壓力,通過取消海爾在各工貿公司設立的物流倉庫,率先推行了零庫存的即需即供戰略。海爾在張瑞敏的主導下,又完成了一次重要轉型。
早在2005年,張瑞敏就首提人單合一模式,自此掀開了海爾顛覆性、引領性的互聯網轉型大幕。經過10 多年的發展,海爾的轉型已經成為全球大企業轉型的風向標。張瑞敏以“自以為非”的精神魄力,再一次舉起“大錘”,砸向了自己一手締造的海爾大廈,砸掉中間層,將企業轉型為網絡化組織,搭建了人人都有機會成為創業家的平臺。
海爾創業以來始終保持健康發展的勢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企業發展的每個歷史階段,都能適應時代變化適時進行戰略調整和轉型,而這其中張瑞敏確立的以創新為核心價值觀的企業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張瑞敏始終將自身的成長、企業的發展置身于時代大潮之中,順勢而為,成為時代的企業家,創建“時代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