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鋒 王 赟

“農業產業化”的農村發展新思路,最早是在1993年由山東提出的,這個思路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全省實施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的生產力得到了解放,農業獲得了空前發展。但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個體承包經營的局限性日益凸顯出來:一是分散的小商品難以進入大市場,二是第一產業的市場價值低、效益差,三是市場價格波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大,四是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使一些先進技術的推廣受到限制。
為解決這些矛盾問題,作為農業大省的山東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探索,陸續涌現出諸城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壽光、蒼山依靠市場牽動發展經濟,招遠商農合作、產供銷一條龍,寒亭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等農業發展經驗和路子,在當時都產生了比較好的效果。1987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諸城召開現場會,總結推廣諸城商品經濟“大合唱”的先進經驗。其主要做法是:以農副產品加工銷售企業為龍頭,實行“種、養、加、銷”一條龍,把基地和農戶聯合在一個經濟實體中,加工和銷售增值效益通過聯合體內部分配返還農民一部分;同時,有關部門為經濟聯合體提供技術指導、資金、信息和培訓等保障性服務。這種發展模式,解決了個體分散經營的局限性,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的效益和農民收入。會后,全省各地紛紛以諸城經驗為借鑒,探索了多種形式的一體化經營模式,主要形成四種發展模式:一是以農產品加工、冷藏、運輸企業為龍頭,圍繞一項產業或產品,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龍頭企業外連國內外市場,內連農產品生產基地,生產基地又連接農戶,形成了多類型利益共同體。這種模式最早出現在諸城實行肉雞產加銷一體化的山東盡美食品有限公司。二是通過發展農產品市場特別是專業批發市場,帶動區域專業化生產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這種模式以壽光的蔬菜批發市場為代表。三是從利用當地資源、發展拳頭產品入手,逐步形成區域性主導產業。這種類型在中部和西部地區比較多見。四是以中介組織為依托,農產品加工企業跨區域聯合經營,組成生產、加工、銷售相連接的一體化企業集團,實現生產要素大跨度優化組合。
1990年7月,山東省委、省政府在諸城召開省、地、縣三級書記和省直部門參加的農村工作座談會,在全省推廣諸城“貿工農一體化”的經驗,為“農業產業化”概念的提出,奠定了良好基礎。在此基礎上,1993年初,濰坊市率先提出“確立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的農業發展路徑。4月,省農委組成專門調查組,赴濰坊市及其所轄縣、市調查研究,并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關于按產業化組織發展農業的初步設想與建議》的報告。省委根據這一報告,最后確定農業產業化的具體含義為: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在保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穩定不變的基礎上,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按照“產供銷、種養加、貿工農、經科教”一體化的要求,實行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優化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龍”型產業實體,以達到種植區域化、產業專業化、經營規模化、管理企業化、服務社會化,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現代化。
1994年1月,省委、省政府下發《關于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決定》,將農業產業化作為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措施專門作出部署安排,標志著全省農業產業化進入全面實施階段。1997年,省政府又下發《關于加快實施農業產業化龍頭帶動戰略的通知》,提出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農業產業化經營向更高層次邁進。隨著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出臺,全省迅速掀起了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