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由美國主辦的、為期兩天的氣候問題領導人峰會以視頻形式召開,這是美國總統首次就氣候問題召開國際峰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國總統拜登、英國首相約翰遜、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和日本首相菅義偉在內的40多位國家領導人紛紛在會上重申或更新了減排目標。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參加會議時再次強調,各國須立即提高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凈零排放”。美國總統拜登在會議開幕致辭中表示,到2030年全國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比2005年減少50~52%,將此前奧巴馬政府所設立的減排目標提升了一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再次重申了中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并對美國重返多邊氣候治理進程表示歡迎。
歐盟委員會5月12日出臺一項行動計劃,致力于到2050年將空氣、水和土壤污染降低到對人類健康和自然生態系統不再有害的水平,從而打造一個“零污染”的環境。根據歐委會當天發表的聲明,為了在2050年實現“零污染”目標,這項名為“空氣、水和土壤的零污染行動計劃”設定了到2030年要具體實現的目標,包括改善空氣質量,使空氣污染導致的過早死亡人數減少55%,海上塑料垃圾減少50%,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50%,長期受交通噪音困擾的人數減少30%,城市生活垃圾減少50%等。“空氣、水和土壤的零污染行動計劃”是“歐洲綠色協議”的一個關鍵成果。該行動計劃結合了歐盟應對和預防污染的所有相關政策,并特別強調利用數字化解決方案來應對污染問題。
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增長速度超過了1999年以來的任何一年。國際能源署表示,這種快速增長絕非一次性事件, 2020年“異常高”的增長是“新常態”。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新可再生能源產能(主要是太陽能和風能)在2020年全球電力行業增長中的占比高達90%。該機構預測,在2021年和2022年,可再生能源將再次占到電力行業增長的90%。各國政府和企業2020年購買可再生能源的速度達到了“破紀錄”,并且它們的需求仍在增長。2020年12月,亞馬遜宣布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企業買家,超過了前紀錄保持者谷歌,目前其全球可再生能源產能為8.5 吉瓦。國際能源署目前對未來幾年全球可再生電力增長的預估較其六個月前的預估高出逾25%。

英國政府4月20日公布的第六個碳預算宣布了其最新減排目標,即到203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1990年的水平減少78%,該預算首次將英國在國際航空和航運排放納入份額。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表示,這比此前碳排放量在2030年減少68%的目標有所提高。這份碳預算限制了英國從2033年到2037年的5年內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這將確保英國繼續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努力,同時與《巴黎協定》目標保持一致,即將全球變暖控制在低于2℃的范圍內,并努力實現1.5℃的目標。這一新目標將在6月下旬被寫入法律,屆時將具有法律效力。此前,英國已承諾在未來十年內將海上風力發電能力提高4倍,并計劃從2030年起禁止銷售汽油和柴油車。
在歐盟新的氫戰略鼓舞下,荷蘭的鹿特丹港正邁出重要的第一步,成為歐洲的“氫中心”和世界上最先進的綠氫生產中心之一。鹿特丹市市長艾哈邁德·隆格萊布在5月初在線舉辦的第二屆世界氫能峰會上表示,鹿特丹港口正在邁向可持續的循環城市經濟,由可再生能源(包括進口可再生能源)產生的綠氫最終將取代藍氫。鹿特丹港的能源和燃料系統將在未來30年內全面檢修,并在港口區域建造一個“氫主干”,包括生產設施(藍氫和綠氫)、管道基礎設施,進口、存儲、運輸和交易平臺。綠氫和藍氫將協同生產,而藍氫旨在降低化學和鋼鐵生產的成本。到2050年,港口希望將藍氫完全替換為綠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