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賀玲琳 高佳琪

2020年 12 月 9 日,JERDE 副總裁、資深設計主創 Danny Ha 出席 2020建筑表皮設計與應用國際大會,并發表了“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設計”主題演講,結合 4 個案例,分享了 JERDE“不止于設計,我們創造體驗”“設計以人為本,人以項目為尊”等設計理念。在會議中,《綠色建筑》記者特邀金螳螂幕墻有限公司總裁牟永來進行專題訪問。
金螳螂幕墻是集產品研發、工程設計、精密制造、施工安裝、咨詢服務為一體的幕墻系統一站式解決方案最優質提供商,其“不轉包、不掛靠”的獨特工程運營管理模式為各大城市留下了一座座地標性建筑。2018年金螳螂承接“躺著的上海中心”,即蘇州中心的幕墻設計。在采訪中,牟永來說:“蘇州中心屋面跨度接近700 m,一共使用了近 1 萬片玻璃,每一片玻璃都不一樣,我們沒有浪費一片玻璃,做到了施工設計零誤差。”
綠色建筑:就您看來,怎么理解金螳螂幕墻的行業優勢?
牟永來:金螳螂幕墻的行業優勢可以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來分析。硬件方面的優勢一是公司地處蘇州,距離上海較近,相當于上海工廠;二是我們整個工廠的規模占地約 133 333 m2土地,現有廠房5 萬 m2,所有設備是意大利和德國進口的全自動化加工設備。目前我們擁有施工團隊300多人。這個300多人不是施工人員,是專業管理人員,即項目經理、施工質量員、安全員等。
從軟件方面來說,我們企業的自我壓力一直比較大。在自我加壓的同時,對于人員以及研發投入非常多,金螳螂幕墻目前所有的產品現在基本的實行兩個方向,一個是多數產品的標準化,因為現在國家要求標準化。另一個方面工就是特殊產品的定制化,因為定制化因為屬于叫標準化加定制化的一一個生產戰略。以建筑表皮為例,建筑師對于建筑表皮的設計中會有很多特異產品,這些產品不能套用標準化,一定是新的東西,需要去研發去創新去做,這也是這個行業里面需要的。更為重要的是,在數字化管理方面我們相對都在行業靠前的位置。
綠色建筑:您剛剛談到數字化管理,可否談談金螳螂的數字化管理具體是怎樣的?
牟永來:我們可以看到,目前我國政府一直在強調數字中國、數字城市。從我們自身所處的產業來說,可能更多的強調整個前期的設計是一個數字化的設計、中期的數字化的制造以及后期的數字化運營管理。1993年,金螳螂作為第一家建筑裝飾企業上市,這么多年下來我們有自己的一些體系,這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我們的ERP系統。這套系統是我們自己研發的,不是嫁接在某個平臺上。包括我們現在工程管理體系,都是針對公司自己的特色,根據市場要求來去研發的。圍繞項目運營,我們有一個計劃指揮中心。項目的運行最重要的還是靠計劃先行,計劃策劃好了以后,項目才能很好地運行,包括質量工期以及成本管控,這些都是我們重點要關注的地方。
另一方面,我們注重自主研發,同時也很重視整合資源。我們用我們自己的平臺,整合我們的材料商、供應商、分包商等,我們通過集團平臺采購實現行業的資源整合資源,這也是我們目前正在做的一塊重要工作。
綠色建筑:我們注意到您和您的團隊完成了蘇州中心的幕墻整體設計和施工是嗎?
牟永來:是的。蘇州中心廣場項目位于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西側,毗鄰東方之門,項目整體占地211 000 m2,凈地面積139 000 m2,總建筑面積約182萬m2,其中地上建筑面積130萬m2、地下建筑面積52萬m2。2018年我們承接蘇州中心的幕墻整體設計和施工。作為當時國內最大面積使用冷彎玻璃的項目,蘇州中心整個屋面是2萬多m2。在設計過程中,我們需要解決幾個問題,第一是鋼結構的變形問題,其次是溫度的變形問題以及風荷載。同時其為純曲面造型,在當時是國內最大面積使用冷彎玻璃的超高層項目其中最重要的是評估鋼結構的變形是否會造成玻璃破損,畢竟下面就商場和行人。我們從前期的項目的論證、實驗包括數字化制造設計,整個前期的論證時間大概用了7、8個月。

上海中心
如果這個設計過程都是靠人去做,每個構件尺寸是不一樣的。同時該項目還是異形項目,要求的參數指標也非常多,人為因素的影響會非常大,這個出錯率是不能控制的。所以這就是數字化帶來的一些優勢。
需要強調的是,論證時間雖然很長,但整個設計時間包括從設計到材料下單,僅僅一周就全部完成。這是因為我們前期全部電腦模擬整個過程之后,材料下單可以一批量就全部出來了,并且正確率是100%,不會出錯。我們玻璃的加工從下單到加工整個過程就是沒有一片玻璃是損耗的,實現零錯誤。這也是精益制造。
綠色建筑:您剛提到了精益制造,可以分享下這方面的經驗和看法嗎?
牟永來:在我們的ERP體系存儲的管理中,所有的數據全部是進入到系統里面去,然后通過數字化的流程管理來解決整個項目的過程中一些問題,除了一般的特殊的小的構建以外,大部分的單元體系都有一個二維碼。每一個板片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身份,這個身份會一直跟隨這這個板片,從安裝到維保,其一直跟隨這個板塊,從而解決了整個項目未來需要維保時需要的一些資料素材。一旦這個板片出現問題了,只要一掃二維碼,就知道板塊問題在哪里、板塊尺寸是什么樣子的、哪里加工的。這就是設計溯源。

蘇州中心
未來的建筑強調數字化、參數化和信息化,這也是無容置疑的發展趨勢。最早在做上海中心的時候,我們提出的概念就是上海中心的設計要靠數字化、參數化和信息化三化來解決項目的設計問題。這個項目應該說完美地實現了原來最初的設想。
綠色建筑:大家談到超高層幕墻,除了建筑造型,更多的是關注建筑安全問題,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牟永來:實際上幕墻行業在國內已有二十幾年的經驗,應該來說是最安全的建筑外維護產品之一。隨著現在建筑工藝逐步成熟,安全性是沒有問題的。
除了這些以外,更重要的還是前期的策劃。設計任何一個好的作品,前期的設計思考、構造的創新、實驗的驗證、理論性的支持等都是這個項目很好落地的一個前提。第二個是幕墻系統和主體結構之間是否安全,是否合理。再一個就是在項目建成以后,其在維護上是否方便? 就現在而言,我認為這都不是問題,重點還是如何從設計角度、從加工制造角度、從現場的實施角度、從維保的角度這幾個維度能更好地進行有效布置、進行落地。按照規范按標準進行落地,這可能這個是整個未來我們所有的行業需要重點需要我們一個思考的問題。
采訪最后,牟永來說:“數字化管理、數字化設計和精益制造一直是金螳螂幕墻的優勢所在,未來還將繼續在這方面繼續加大研發和投入,這也是行業趨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