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萍 周淼葭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新發展格局下,農業迎來新的機遇。四川省大英縣推行村集體經濟組織集中復耕、引進業主流轉建產業基地復耕、“公司+村委+農戶”聯合復耕、“村委+農戶”服務復耕四大模式進行撂荒地復耕整治,培育起了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這一舉措有效解決了土地撂荒的問題,保障了糧食播種面積實現正增長,也進一步推動了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
撂荒地復耕為農業增產增效
清明假期,在成都工作的彭大姐一家驅車回到位于大英縣隆盛鎮的明溪村掃墓祭祖。細心的彭大姐發現,以往生長在鄉村公路沿途的成片芭茅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整齊的小麥、玉米苗等作物,映襯在藍天下,生機勃勃。
芭茅又被稱為竿青、竿芒,在以前的大英鄉村處處可見,它的根狀莖很發達,有的芭茅可以長得和竹子一樣高大,最高能長到4米。不僅如此,芭茅的繁殖能力極強,風一吹就能四散蔓延,著實讓不少農戶傷透了腦筋。
“以前不僅公路兩邊都能看到茂盛的芭茅,就是我家房子前邊也長了不少,這次回來除了掃墓,原本也是要找工人來幫忙把瘋長的芭茅拔掉,沒想到還沒開始就已經被處理掉了,真是太好了?!迸泶蠼汩_心地說。
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大批轉移,許多農村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現象,嚴重影響了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和糧食生產。大英縣也不例外,如何讓農村撂荒地“變綠”成為一大難題。
大英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賴安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啟動撂荒地復耕工作,目的是進一步盤活利用農村土地資源,提高耕地產出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為此,大英縣積極探索撂荒地復耕復種模式,通過加強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大力推行“村兩委+專業化服務組織+農戶”“農業共營”“土地寄種”“產聯式合作社”等模式,引導農戶走“委托代耕”“集體代耕”“業主代耕”“合作代耕”等方式,采用“全程代耕”“分段代耕”等方法,向荒地要效益,切實推進撂荒地復耕和農業增產增效。
據統計,2020年,大英縣復耕撂荒地2萬余畝,復耕率達40%。其中,大英全縣公路沿線撂荒地復耕率達100%,為糧食的增產增收做出了貢獻。
“十四五”加快家庭農場培育
早在2019年7月,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就舉行了《四川省現代農戶家庭農場培育行動方案(2019-2022年)》(以下簡稱方案)新聞發布會。這標志著四川省現代農戶家庭農場培育行動正式啟動。
方案提出,從2019年開始到2022年,四川省分兩批次培育家庭農場5000戶以上;每批次培育3年,實行“2+1”的培育安排,包括兩年創建加一年提升。而那次出臺的方案,也是全國省級層面制定的第一個農戶家庭農場培育文件。
2020年9月,在德陽市舉行的四川省推進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現場會上公布,“十四五”期間,四川家庭農場入庫(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系統)數量將爭取達到30萬家以上,基本實現“一組一場”目標。
為達到這一目標,四川將分兩步實施。第一步是2020年至2022年,進一步完善家庭農場政策體系,創造更加有利發展環境,推動家庭農場數量質量上臺階,總量突破20萬,縣級以上示范場達到3.5萬個,16個示范創建縣總體達到“一組一場”目標。第二步則是2022年至2025年,建立主體聯動發展機制,初步形成現代農業轉型發展新格局,全省家庭農場總量突破30萬,縣級以上示范場基本布局到行政村,省級示范場布局到鄉鎮。
大英縣正是這16個家庭農場示范創建縣之一。
“競爭異常激烈,在16個已有的家庭農場示范創建縣中采取末兩位淘汰再補充的機制,我們將奮勇爭先?!辟嚢舱涓蓜攀愕卣f。
與這些競爭對手相比,屬于丘陵地區的大英縣條件并不太好,但困難面前無人退縮,大英縣有著其他區縣所沒有的優勢。
為切實抓好家庭農場培育與示范工程,大英縣出臺了《大英現代農戶家庭農場發展行動方案(2019-2022年)》《大英縣省級家庭農場示范縣創建實施方案(2020-2022年)》等相關政策文件,力求將工作落在實處,嚴格要求,有序推進,絕不作假。
首先是健全家庭農場名錄系統管理和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實施家庭農場經營者輪訓計劃,抓住高素質農民培訓機遇,優先將家庭農場主納入新型職業農民、青年農場主等培訓范圍。
其次,采用領導聯系制度和輔導員制度,實施家庭農場培育和示范工程并開展家庭農場示范場評定,推進規范化管理,從主體資質、農場設施、章程制度、財務管理、生產標準和技術規程、生產經營、產品品牌等方面推進規范化管理。
撂荒地上建起家庭農場
將撂荒地的復耕與家庭農場的建設相結合,在大英縣的農村已然是一種主流模式,也逐漸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推動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在大英縣蓬萊鎮桅桿壩村的新愚公家庭農場,建設得干凈整齊的羊舍坐落在一個小土坡下方,農場成員胡敏向記者介紹說:“羊舍上方的土坡以前全是撂荒地,我們建立家庭農場以來,總共開墾了560畝荒地,現在都種上了糧食蔬菜,羊舍前面這一片在以前也是荒地,如今種的是羊草,夠我這幾百頭羊吃的了。”
說起這些,胡敏樸實的臉上意氣風發。早年長期在外務工做生意,雖然掙了一些錢,但卻背井離鄉,讓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大英縣當地政府的大力宣傳和倡導下,姐姐胡瓊打電話給在外務工的胡敏商量回鄉創業,都覺得這是個不可多得的機會,于是兩人擼起袖子在家鄉這片荒坡上開墾成立了新愚公家庭農場。
站在山坡頭,白色的蔬菜大棚整齊排列,頗成規模,原來的撂荒地如今已成致富的熱土,農忙時家里人都忙不過來,還會請鄰里來臨時幫忙,家庭農場發展得紅紅火火。
無獨有偶,在離新愚公家庭農場不遠的地方,村民方章美的彩糧家庭農場也是小有名氣。早在2019年,彩糧家庭農場就入選四川省第五批家庭農場省級示范場,從此,他種植的黑玉米就打開了銷路。
此后,方章美又陸續開墾荒地,到現在已有黑玉米地73畝,畝產達到約600斤。記者來到他的農場時,農場成員正在這片黑玉米地上勞作得熱火朝天,間或還能聽到他們爽朗的笑聲。
彩糧家庭農場和新愚公家庭農場就是大英縣撂荒地復耕與建設家庭農場相結合發展的生動實踐,正有無數個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在早前荒蕪的土地上興建而起,荒地一點一點地變綠,鄉村變得更美,村民變得更富,產業發展得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