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廣利 王京華
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國廣東省中南部,范圍包括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中山、惠州、佛山、肇慶和江門9個城市。珠三角地區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持續提高該地區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成為產業結構優化的關鍵因素。
本文通過研究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的技術創新投入、產出現狀,利用實證數據對珠三角地區各城市技術創新資源配置效率進行對比分析,找出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技術創新資源配置效率存在差異的原因并提出對策。
珠三角地區技術創新投入產出分析
從數據的合理性和可獲取性考慮,本文的技術創新投入主要選取的指標為R&D經費投入和財政科技撥款兩個指標,技術創新產出指標選取專利申請受理量、專利授權量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三個指標。
數據來源于《廣東統計年鑒》和廣東科技統計網,下述分析數據采用各個城市2016-2018三年算術平均數取值。圖1和圖2分別描述了2016-2018三年間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年平均的技術創新投入指標變化趨勢。由于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在經濟總量上差距較大,為了讓指標能夠合理描述各個城市技術創新投入可比性,投入指標以比重形式為衡量標準。
由圖1可以看出,R&D經費占本市GDP比重在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中差距較大。其中深圳R&D經費占GDP比重最大,達到4.49%;肇慶R&D經費占GDP比重最小,僅為1.08%;其他7個城市均在1.95%—2.72%之間,差距較小。由圖2可知,財政科技撥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在珠三角9個城市中差距也較大。其中,深圳、珠海和中山財政撥款對技術創新的貢獻較大,惠州和肇慶財政科技撥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較小,分別為2.47%和2.02%,不到深圳的1/4。
深圳不論是專利申請受理量還是授權量指標,均處于領先位置,廣州緊隨其后,尤其專利申請受理量為13萬個,是深圳的71%。而其他城市3個產出指標與深圳、廣州差距較大,尤其是珠海、惠州、江門和肇慶,產出指標僅為深圳的10%左右。
從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的技術創新投入產出數據來看,在投入部分,深圳最高,肇慶最低,其他城市處于中游位置;在技術創新的產出部分,深圳最高,江門和肇慶最低,其他城市指標處于中游水平。
技術創新資源配置效率分析
技術創新資源配置效率是衡量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本文采用技術創新投入與產出的對比來衡量技術創新效率的程度。衡量的指標包括“專利申請受理量/R&D經費支出”“專利授權量/R&D經費支出”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R&D經費支出”。所有指標均采用2016-2018三年間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年平均數據進行分析。
肇慶億元R&D經費投入產生專利申請受理量最多,為5662個;處于較低水平的城市為廣州、深圳、佛山和東莞,尤其是深圳,億元R&D經費僅產出專利申請受理量131個。
肇慶R&D經費投入產生專利授權量最多,為2876個;處于較低水平的城市為廣州、深圳、佛山和東莞,尤其是深圳,億元R&D經費僅產出專利授權量67個。
惠州R&D經費投入產出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最多,為8.95億元;東莞、深圳和珠海R&D投入產出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也較多,分別為6.93億元、5.41億元和4.23億元;處于較低水平的城市為廣州、佛山和江門,分別為1.05億元、1.33億元和1.68億元。
從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的技術創新資源配置效率數據來看,專利方面,肇慶占據優勢;從高新技術產值產出的角度來看,惠州處于領先地位;深圳在技術創新資源配置效率上處于中間位置;廣州雖然GDP較大,但是不論從專利或是高新技術產業產出效率來看,均處于較低水平。
對策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為了提高珠三角地區技術創新能力和效率,建議如下:
繼續加大對珠三角地區各城市技術創新資源的投入力度。技術創新要素投入對于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具有正向推動作用,繼續加大對珠三角地區各城市技術創新資源的投入力度,科學配置優化珠三角地區各城市的資源投入結構,尤其提高對技術創新資源配置效率較高的肇慶和惠州兩個城市的技術創新資源投入,能夠較大提升區域創新能力。
加大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力度。專利相關數據雖然是衡量技術創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指標,但應該盡快轉化為區域實際財富。部分城市(例如肇慶)在專利產出方面效率較高,但是轉化為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方面效率處于較低水平。因此,珠三角地區各城市應該繼續營造創新產出環境、完善知識產權轉化機制,將技術創新切實轉化為提升區域經濟的重要力量。
加大對區域共享信息技術服務資源平臺的建設力度。繼續建設區域技術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減少技術成果的申報、評審和轉化時間,完善政府、企業、高校和市場聯動的信息共享機制,加速實現技術創新、示范、推廣和擴大化應用全過程,促進區域技術創新能力和效率的提高。
【基金項目:珠海科技學院(原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社科創新項目(2019XJCQ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