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榮
現代服務業具有高成長速度、高技術含量、強帶動效應等特征,是技術進步和專業化分工的必然結果,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程度是衡量經濟社會發達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近年來,德州市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不斷提質增速,亮點紛呈。
德州現代服務業發展歷程及現狀
德州市現代服務業發展歷程。新中國成立初期,德州地區經濟發展是以農業為主的產業格局。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推進,針對服務業的投入也逐年加大,1999年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0.8%,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實現了產業結構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轉變。
近十年以來,服務業的單位數量和人員數量不斷加大。據德州市統計局統計,服務業法人單位數量從2008年的2.36萬個增加到2018年的5.6萬個;從業人員由2008年的43.2萬人增長至45.3萬人,增長了4.86%。服務業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渠道。
伴隨著服務業數量的不斷增加,服務業所帶來的經濟增量也不斷加大,使產業結構發生改變,不斷趨向優勢化發展。2018年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447.4億元,比2008年增長2.6倍。近幾年“互聯網+”迅速發展,電子商務、養老等一些現代服務業悄然興起,成了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主要力量。
德州市現代服務業運行現狀。第一,德州市現代服務業總量規模逐步加大,成為帶動德州市經濟增長的原動力。第二,從行業發展的結構來看,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態勢旺盛,特別是房地產服務、金融服務、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在現代服務業中占的比重比較大,為64.4%。第三,從營業收入指標來看,2019年1-8月份規模以上服務業收入增長趨緩。(見圖1)
德州現代服務業轉型與升級問題
現代服務業結構不太合理,仍以傳統服務業占主導地位,規模以上服務業發展緩慢。從德州現代服務業縱向結構來看,服務業總量呈上升趨勢,但與服務業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從服務業發展結構來看,德州市發展業態還是以傳統產業所占比重較大,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居民和其他服務業等傳統服務業占據現代服務業增加值的近一半。據統計,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交通運輸業31家,2018年發展到294家,是2012年的9.5倍,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153.5億元,是2012年的4.8倍,實現了質的飛躍。交通運輸業單位數量占全部規上服務業的37.55%,營業收入占全部的53.5%。裝卸搬運和倉儲業發展較快,19家企業實現營業收入7.75億元,同比增長29.2%,連續4個月增長。這反映出交通運輸業、倉儲等傳統服務業在現代服務業中仍然唱主角。而與國家經濟增長密切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例如商務服務、工業信息服務業、金融、物流、電子商務、電信服務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對服務業等未來發展和總量提升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是服務業提質增效的一大短板。
現代服務業內部發展不均衡。德州市近幾年以房地產服務業發展較快,但房地產服務業主要以大型企業為主體,行業集中度太高,增加值占現代服務業比重28.4%,遠高于其他行業占比;而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現代新興服務業增加值占比低,分別占比1.3%和8.9%。從增速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兩行業增速均超過20%;而房地產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長不足10%。據統計,2019年1-8月份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速基本呈現逐月回落、同比下降的趨勢。1-8月,實現營業收入19億元,同比增長0.21%,增長速度趨穩,整體運行情況不容樂觀。(見圖2)
高端服務業發展薄弱。一是對服務范圍和輻射半徑較大的中高端消費性服務業的發展力度不夠。二是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仍然較為薄弱。法律服務、會計審計及稅務、廣告、會展及咨詢等專業服務業規模較小、發展相對不足,影響服務產業鏈的延伸和規模的擴展。三是科技服務、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新興服務業發展不充分。科學技術服務業規模偏小、資源不足,缺乏高層次科技人才,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對新興服務業引領作用不強。2016年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低速增長,僅增長9.8%,在現代服務業各行業中增速處于較低水平,僅占現代服務業的1.3%,比最高的房地產業比重低27.1個百分點。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對策建議
優化服務業行業結構。一是積極培育新動能產業,不斷完善新舊動能轉換。發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從調動內力開始,積極為企業創新的思維尋求解決企業發展,突破瓶頸的措施辦法。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進程,破除傳統模式,破除窄小格局。二是加快傳統服務業的優化升級。優化傳統服務業的行業結構和組織結構,大力提升傳統服務企業發展水平。三是把現代服務業作為優先發展行業,盡快制定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科學籌劃德州現代服務業的布局,確立現代服務業的定位和發展重點,形成符合德州功能要求和特點的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
堅持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并舉。生產性服務業是全球價值鏈中的戰略環節,是制造業乃至整個產業結構升級的助推器,具有專業性強、產業融合度高等特點。結合德州市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的發展階段和水平,根據先進制造業的產業布局和服務需求,引導生產性服務業向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等制造業集聚區分布,鼓勵企業發展系統總集成總承包、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信息服務、融資租賃、檢驗檢測、節能減排等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
積極發展與民生相關的生活性服務業,加大民生和社會事業等行業的政策扶持力度,狠抓落實“惠民生”工程,深挖與民生相關的服務行業潛力。提升生活性服務業層次,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過程中重點發展休閑旅游、文化娛樂、健康養老等滿足人們更高身心健康與快樂需求的服務業,通過提升生活服務業發展層次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加強產業規劃引導,協調促進產業融合,積極促進金融、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為制造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加快制造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注重用服務業改造傳統制造業,促進傳統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提高制造業信息化、智能化、服務化水平,為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
大力培育新型產業發展,推動業態創新,促進科技、信息、旅游、物流、金融、教育等產業融合發展。一是將旅游業與現代城市商業綜合體、休閑經濟、健康產業及扶貧攻堅、農家樂等相融合,打造成具有本地獨具特色的魯西北亮麗風景線,使其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二是推進“互聯網+”這種新的經濟形態與工業、金融、商貿、通信、旅游、物流等產業進行深度融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和互聯網金融等產業的健康發展。三是密切關注未來消費市場需求變化。現代人生活觀念的轉變和消費能力的提升,以及“90后”消費群體的崛起,將會對體育、健身、美容、醫藥、娛樂等新興消費產生巨大需求,提前布局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使其成為今后拉動服務業增長的一大亮點。
提高企業技術含量,人才培養先行。現代服務業是以先進技術和人力資源作為主要投入要素的產業,要將德州市服務業由勞動密集型轉變為智力密集型,這就需要加大力度引進和培養高層次、高技能的服務業專業人才,根據不同領域人才的特點分類制定引進開發計劃;要加快推動服務企業創新發展,引導企業開展組織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技術創新;要加強體制機制創新,依托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逐步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服務業雙向開放,逐步打破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服務業的“隱性天花板”,為服務業創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隨著服務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高技術服務業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日益凸顯。因此,重視服務業人才隊伍建設,堅持自身培育和引進相結合尤為重要。第一,積極發展職業培訓和崗位技能培訓,提高服務業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加強對現有規模企業中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的進修培訓。第二,加快現代服務業專業人才市場建設,形成多層次、多功能的人才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引進高層次、高技能現代服務業緊缺人才,同時通過有力的措施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為服務業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加快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協同發展,形成高質量發展新合力。借力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推進制造業服務化發展與服務業制造化發展雙向融合。加快引導大中型制造企業將生產流程中的非核心但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的服務環節從原企業分離出來,向社會提供第三方專業化服務。以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為引領,逐步增加服務要素在投入和產出中的比重,推動德州市制造業從以加工組裝為主向“制造+服務”轉變,從出售產品向“產品+服務”轉變,以基于服務為核心的制造與服務融合,進而實現提高產品附加值、市場占有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發展目標。
著力轉型升級是強化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德州市緊緊圍繞轉型升級和發展的理念,著力把發展服務業作為城市經濟的發力點和著力點,現代服務業已逐漸成為德州市城市發展的新動力。
(基金項目:德州市現代服務業軟科學研究基地資助項目)